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稻瘟病是仁寿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其流行性和灾害性大,大发生时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巨大损失。本文根据仁寿县1984、1985年气候要素与稻瘟病发生程度(发病面积、病穗率、病叶率)进行分析,找出影响稻瘟病发生的最关键气象因子,为有效防治稻瘟病提供科学思路。
关键词:稻瘟病;大发生;气象要素
仁寿县隶属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川中丘陵地区,是四川省第一农业大县。全县以水稻为主食,水稻种植面积约60万。仁寿县气候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
水稻病虫害种类多样,仁寿以稻瘟病最为普遍。稻瘟病是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由稻瘟病菌原引起。稻瘟病分布广、发展快,以穗颈瘟影响最为重大,常常给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损失。仁寿是农业大县,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约60万亩,稻瘟病的发生与发展,严重制约着本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1984、1985年稻瘟病发生情况
1984年稻瘟病大发生,主要是穗颈瘟,严重田块病穗率达90%以上,一般发生田块在30—60%,发生面积逾14万亩,其中穗颈瘟13万亩,造成严重损失,是历史上穗颈瘟发病最重的一年。1985年叶瘟大发生,具有病点多、蔓延快、面积广的特点,发生面积达18万亩,病叶率高达30%,居历史之最。
二、1984年、1985年仁寿稻瘟病发生条件分析
1.水稻品种抗性减弱
80年代初,仁寿开始推广汕优二号,一个品种只对特定的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品种单一种植3-5年后抗性会减弱至消失,因此84、85年汕优二号已经种植4、5年,品种抗性减弱,利于病菌浸染。
2.菌源丰富
稻瘟病的菌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带病稻种,一是头年患病稻草,其中带病稻草影响最大。越冬稻草上的病菌产生孢子,第二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侵染到稻株,逐渐扩散。患病部位在适当的温湿条件下,还会继续发展,甚至大流行。1984年仁寿稻瘟发病面积14万亩,其中稻颈瘟面积高达13万亩,病穗率22%,病叶率0.2%。具有发病分散,面积广,蔓延快,损失大的特点。 1984年的带病稻草为1985年稻瘟病的大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菌源,虽然经过妥善防治,叶瘟依然发病甚广。
3.气候条件适宜
1984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4-8月),平均气温为23℃,较常年偏低0.5℃,以阴雨天气居多,雨量大且连续时间长,利于病菌繁殖,受侵染病株易形成急性型病斑,为害加重。且雨日多、湿度高,田间小气候湿度长期维持在 90%以上,甚至达到饱和,植株极易受到侵害,病斑普遍,增加再次侵染的机会。光、温、水、湿匹配好,形成稻瘟病大流行的典型气候特点。
7月中旬是仁寿水稻破口至齐穗期,这段时期水稻抗性最弱,是感染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再配合良好的农田气候条件,穗颈瘟极易发生与蔓延。在连阴雨的天气、湿度保持较高、日照少,再加上适宜的温度条件,稻瘟病易流行。一般溫度过高时,稻瘟病发生会受到抑制,而在20-30℃范围内,配合适宜的气象环境,田间湿度≥90%甚至饱和的条件下,对其发病十分有利。
仁寿水稻破口期到齐穗期主要在7月中旬,部分晚稻在7月下旬。由根据表 2、表3分析可见,1984年7月中旬平均温度为25.7,较历年偏低0.2℃,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也在适宜范围内,降雨为88.5mm,较历年偏多31mm,雨日为7天,较历年偏多2天,湿度为83%,较常年偏高2%。由此可见,1984年稻瘟病的大发生与其良好的气候条件关系密不可分。
1985年叶瘟大发生,后经过严密防治,穗颈瘟得到有效控制,发生程度较轻。叶瘟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盛期,在此期间,水稻抗性弱,易感病。再加上适温、绵雨、高湿、寡照的天气,水稻光合作用弱,生长力弱,更易受到病菌的浸染。据前人研究可知,在分蘖盛期,温度适度偏低,雨量雨日偏多、 湿度偏高,叶瘟最易发生。仁寿水稻分蘖盛期在6月上旬。
由表4可见,在水稻分蘖期间,气温为21.9℃,略低于常年,最高气温为 25.8℃,较常年偏低2.5℃,最低气温为19℃,较常年偏低1.4℃。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由表5分析可见,6月上旬雨量为27.5mm,比常年略少,但雨日较常年多 2天,且湿度大、温湿系数高,日照为20.1小时,严重偏少。
整个分蘖期间是一个温和凉爽、绵雨寡照、高湿多露的气候状况,十分有利于稻瘟病菌的滋生和侵染。整旬共7天是雨日,在这连续偏高的湿度条件下,叶瘟更易蔓延流行且难以控制。
三、结论
1.水稻品种抗病性种植几年后会消失,品种抗性弱是稻瘟病的重要原因。
2.稻瘟病的侵染流行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在水稻分蘖期,温度适度偏低、绵雨寡照、高湿多露多雾,叶瘟易发生流行;适温、阴雨、多雾、多露、 高湿,促进穗颈瘟的发生与流行。
3.叶瘟可防可治,但流行速度较快;穗颈瘟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生不可逆转,损失惨重。叶瘟一旦发生流行,若不好好防治,会给穗期留下巨大菌源,造成穗颈瘟大发生的隐患。
四、防治措施
1.选取抗病品种、控制越冬病菌基数。
2.加强栽培管理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肥水栽培,增强稻株自身抵抗能力。
3.加强气象与农业部门合作
做好气候预警预测,尤其是水稻发病关键期。与农业部门联动合作,做好各期间的防治工作。
4.药物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在不同发病时期,应该有效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药剂,准确、高效地用药。目前仁寿县主要适用于防治稻瘟病的药剂主要是三环唑、稻瘟灵等。由于穗颈瘟发生的病源主要来自叶瘟,因此早期要注意防止叶瘟大流行,在叶瘟发生初期及早施药控制发病中心。
参考文献:
[1]姜丽霞,朱海霞,纪仰慧,等.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134-136.
[2]游超.2005年四川省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分析[J].四川气象,2005,04:23-24.
[3]汪圣洪.花溪区水稻稻瘟病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关系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9,02:52-53.
[4]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135-136.
[5] 彭晓燕, 秦春玲.保靖县稻瘟病发生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D]. 湖南农业科学, 2015.
[6]谢文珊.稻瘟病损失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J].广西植保,1998,04:21-23.
[7]杨朝银,赵光云,何青梅,等.浅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J].吉林农业,2011,03:116-117.
关键词:稻瘟病;大发生;气象要素
仁寿县隶属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川中丘陵地区,是四川省第一农业大县。全县以水稻为主食,水稻种植面积约60万。仁寿县气候湿润,雨量充足,无霜期长。
水稻病虫害种类多样,仁寿以稻瘟病最为普遍。稻瘟病是一种水稻真菌性病害,由稻瘟病菌原引起。稻瘟病分布广、发展快,以穗颈瘟影响最为重大,常常给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损失。仁寿是农业大县,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约60万亩,稻瘟病的发生与发展,严重制约着本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1984、1985年稻瘟病发生情况
1984年稻瘟病大发生,主要是穗颈瘟,严重田块病穗率达90%以上,一般发生田块在30—60%,发生面积逾14万亩,其中穗颈瘟13万亩,造成严重损失,是历史上穗颈瘟发病最重的一年。1985年叶瘟大发生,具有病点多、蔓延快、面积广的特点,发生面积达18万亩,病叶率高达30%,居历史之最。
二、1984年、1985年仁寿稻瘟病发生条件分析
1.水稻品种抗性减弱
80年代初,仁寿开始推广汕优二号,一个品种只对特定的几个生理小种有抗性,品种单一种植3-5年后抗性会减弱至消失,因此84、85年汕优二号已经种植4、5年,品种抗性减弱,利于病菌浸染。
2.菌源丰富
稻瘟病的菌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带病稻种,一是头年患病稻草,其中带病稻草影响最大。越冬稻草上的病菌产生孢子,第二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侵染到稻株,逐渐扩散。患病部位在适当的温湿条件下,还会继续发展,甚至大流行。1984年仁寿稻瘟发病面积14万亩,其中稻颈瘟面积高达13万亩,病穗率22%,病叶率0.2%。具有发病分散,面积广,蔓延快,损失大的特点。 1984年的带病稻草为1985年稻瘟病的大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菌源,虽然经过妥善防治,叶瘟依然发病甚广。
3.气候条件适宜
1984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4-8月),平均气温为23℃,较常年偏低0.5℃,以阴雨天气居多,雨量大且连续时间长,利于病菌繁殖,受侵染病株易形成急性型病斑,为害加重。且雨日多、湿度高,田间小气候湿度长期维持在 90%以上,甚至达到饱和,植株极易受到侵害,病斑普遍,增加再次侵染的机会。光、温、水、湿匹配好,形成稻瘟病大流行的典型气候特点。
7月中旬是仁寿水稻破口至齐穗期,这段时期水稻抗性最弱,是感染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再配合良好的农田气候条件,穗颈瘟极易发生与蔓延。在连阴雨的天气、湿度保持较高、日照少,再加上适宜的温度条件,稻瘟病易流行。一般溫度过高时,稻瘟病发生会受到抑制,而在20-30℃范围内,配合适宜的气象环境,田间湿度≥90%甚至饱和的条件下,对其发病十分有利。
仁寿水稻破口期到齐穗期主要在7月中旬,部分晚稻在7月下旬。由根据表 2、表3分析可见,1984年7月中旬平均温度为25.7,较历年偏低0.2℃,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也在适宜范围内,降雨为88.5mm,较历年偏多31mm,雨日为7天,较历年偏多2天,湿度为83%,较常年偏高2%。由此可见,1984年稻瘟病的大发生与其良好的气候条件关系密不可分。
1985年叶瘟大发生,后经过严密防治,穗颈瘟得到有效控制,发生程度较轻。叶瘟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盛期,在此期间,水稻抗性弱,易感病。再加上适温、绵雨、高湿、寡照的天气,水稻光合作用弱,生长力弱,更易受到病菌的浸染。据前人研究可知,在分蘖盛期,温度适度偏低,雨量雨日偏多、 湿度偏高,叶瘟最易发生。仁寿水稻分蘖盛期在6月上旬。
由表4可见,在水稻分蘖期间,气温为21.9℃,略低于常年,最高气温为 25.8℃,较常年偏低2.5℃,最低气温为19℃,较常年偏低1.4℃。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
由表5分析可见,6月上旬雨量为27.5mm,比常年略少,但雨日较常年多 2天,且湿度大、温湿系数高,日照为20.1小时,严重偏少。
整个分蘖期间是一个温和凉爽、绵雨寡照、高湿多露的气候状况,十分有利于稻瘟病菌的滋生和侵染。整旬共7天是雨日,在这连续偏高的湿度条件下,叶瘟更易蔓延流行且难以控制。
三、结论
1.水稻品种抗病性种植几年后会消失,品种抗性弱是稻瘟病的重要原因。
2.稻瘟病的侵染流行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在水稻分蘖期,温度适度偏低、绵雨寡照、高湿多露多雾,叶瘟易发生流行;适温、阴雨、多雾、多露、 高湿,促进穗颈瘟的发生与流行。
3.叶瘟可防可治,但流行速度较快;穗颈瘟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生不可逆转,损失惨重。叶瘟一旦发生流行,若不好好防治,会给穗期留下巨大菌源,造成穗颈瘟大发生的隐患。
四、防治措施
1.选取抗病品种、控制越冬病菌基数。
2.加强栽培管理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肥水栽培,增强稻株自身抵抗能力。
3.加强气象与农业部门合作
做好气候预警预测,尤其是水稻发病关键期。与农业部门联动合作,做好各期间的防治工作。
4.药物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在不同发病时期,应该有效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药剂,准确、高效地用药。目前仁寿县主要适用于防治稻瘟病的药剂主要是三环唑、稻瘟灵等。由于穗颈瘟发生的病源主要来自叶瘟,因此早期要注意防止叶瘟大流行,在叶瘟发生初期及早施药控制发病中心。
参考文献:
[1]姜丽霞,朱海霞,纪仰慧,等.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3:134-136.
[2]游超.2005年四川省水稻稻瘟病发生条件分析[J].四川气象,2005,04:23-24.
[3]汪圣洪.花溪区水稻稻瘟病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关系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9,02:52-53.
[4]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135-136.
[5] 彭晓燕, 秦春玲.保靖县稻瘟病发生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D]. 湖南农业科学, 2015.
[6]谢文珊.稻瘟病损失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J].广西植保,1998,04:21-23.
[7]杨朝银,赵光云,何青梅,等.浅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 [J].吉林农业,2011,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