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密码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陀氏的作品。在我提笔前,我在回想我看过的陀氏作品的主题、内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爱河里男女的微妙心理特征和感受、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歇斯底里……
  我觉得这部作品仍然延续陀氏一贯的风格,特别是对上帝和魔鬼的较量、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陀氏笔下的爱情,它们就像难解的密码一样,神秘而又引人入胜。
  在卡嘉、米嘉、格鲁申卡、伊万他们的爱情纠葛中让人不禁想要问,他们彼此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到底是爱情的宣言·还是,只是彼此的较量·
  卡嘉和米嘉是有婚约的,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情真的让人猜不透,说不清卡嘉为什么选择和米嘉订婚,如果卡嘉只是想报恩的话,那她可以用别的方式来报恩,没必要送上自己作为报恩礼物。
  我试图解密他们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因恨而爱,掺杂着争强好胜、自尊心、报复与反报复、自虐中的自我惩罚和享受等各种因素,是由卡嘉主导的矫情型爱情。
  卡嘉是有资本自信、甚至高傲的,她出身优越,受过高等教育,相貌姣好,气质出众,所以当她输在她觉得处处都不如她的格鲁申卡时,她的“不甘心”瞬间爆发,她要“赢”的欲望被激发。而且,米嘉选择格鲁申卡,是对她最大的否定,她要证明自己,所以她要“赢”,要证明自己,为此,她不惜扮演扮演一个被人人赞赏、可怜、同情的痴情女和被抛弃者,因为这些声音不仅是从侧面对米嘉的谴责、对格鲁申卡的否定,更是对她价值的肯定,这是她导演的一场戏,一场大戏,并为此赌上自己的幸福和意中人伊万的幸福,这是她“赢”的一种方式。她自尊心极强,绝不能容忍别人忽略她,且她有拯救米嘉、主宰米嘉的统治欲望,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出戏已经上演了,她无法、也不想终止她的表演。
  卡嘉对米嘉的情感说到底,就是对控制权争夺的统治欲望,她想主宰米嘉来宣称自己的主权,来证明自己比格鲁申卡优秀,所以卡嘉能原谅米嘉并不离不弃,但米嘉却急于与卡嘉解除婚约、挣脱束缚。
  卡嘉对米嘉的爱情是一种矫情型的爱情,它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而是最爱自己的表现,她爱自己的高尚品德,爱自己的完美表现,如同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了把最美好、最完美的自己展现出来而不惜压抑自己,甚至牺牲自己,她是可悲的,她的爱情也是可悲的。
  大多数人如果在卡嘉和格鲁申卡之间做选择的话应该会选卡嘉吧,但米嘉的选择是,格鲁申卡。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想,在爱情里,到底什么东西才是开始、维系爱情的因素?也许,我们可以在米嘉和格鲁申卡的情感里找到解码。
陀思妥耶夫斯基

  米嘉和他父亲一样,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卡拉马佐夫式下流的力量”,但原因并不这么简单。米嘉放弃卡嘉是降格型的爱情选择,“ 他们对纯洁善良的女子并不感兴趣,而那些不重视贞操、性生活混乱的女人对他具有不可抵抗的诱惑力”, 米嘉选择格鲁申卡和这个条件是相符的。卡嘉对于米嘉来说,她太高贵高雅了,与卡嘉相比,他觉得自己是恶魔,是混蛋,卡嘉的明亮耀眼让米嘉有压力,且他无法收敛自己胡天胡地的德行,在卡嘉面前,他受到压抑,她的太美好让他从心底深处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所以他选择和他一样在“肮脏的小胡同里”的格鲁申卡。米嘉选择格鲁申卡是一种 “只有性对象降格之后,他的性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肉感才能打破阻碍,从而达到快感的高潮” 的行为,以达到自己性能力释放的选择,是降格型赤裸情欲的爱情。
  那格鲁申卡为什么会和米嘉暧昧不清,但其实并无意属于他呢?那是因为,那时的格鲁申卡心里只有初恋情人。格鲁申卡对初恋情人的爱情是初恋纯爱型,更是她记忆深刻的爱情,这是她被爱和学会爱的第一个人,这时她的情感就像是一个泄洪的大坝,热烈而奔腾,倾注而下,饱含着激情和柔情,如果对方突然喊停退场,就像是情感的泄洪口突然被关上,那么她所有投放在他身上的情感都会失去目标,也就失去了自己。她不会放过自己,更不会放过他,所以那种初恋纯爱的美好感觉是一直绑架她的精神源泉,而他离场后格鲁申卡对他的怨恨、报复都是她思念他到极致的衍生物,对初恋情人的念念不忘和等待,都是因为她没有放下看开的心态,都说明她在情感上,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单纯幼稚的“孩子”。
  第一次的情感受挫让格鲁申卡从此关上心门,也成为她放逐自己在堕落边缘的理由,她不再相信爱情,而是觉得一切都是由金钱来衡量,所以她拼命搂钱,只是想填满自己没有他的日子里的每分每秒,更是想要向他证明自己,想要让他后悔,以此来证明自己。
  她的心里只有他,所以她才能在米嘉和老卡拉马佐夫两者中游走、敷衍应付只保持暧昧不清的状态。对于米嘉,她自己说“格鲁申卡爱过他一个小时,总共只爱过一个小时”,米嘉是她暂时满足情感寄托的充电宝,是她受挫后的加油站,她心里除了初恋情人已经无法长久装下别人,所以她才会和米嘉暧昧不清。但是当她五年后再次看到初恋情人的时候,她对他的所有思念、美好想象、爱恋都在见到他的那一瞬间坍塌,所有她对自己的绑架在重逢的那一刻全部自动松绑。
  也许她爱的不是他,思念的也不是他,而是那种初恋、心动的美好感觉,她痛苦难过是因为 “爱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因为她“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且她不会与他复合,而只是闪耀登场让他后悔不已,这就是格鲁申卡对他的报复。
  格鲁申卡陷入了“吕卡思博士的‘浸透论’的生理学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少女一旦与第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体内就永远浸透有他的存在” 的命定性,但当她知道米嘉为了她而“弑父”的时候,她的情感天平彻底倾向了米嘉,因为初恋情人在她心里已经自动清零,在她身上的“浸透”已经失效,而米嘉对她的好和感动已在她心里存档保存。并且格鲁申卡和卡嘉一样,内心深处也有统治的欲望,有充当拯救别人的角色的心理,所以她在得知米嘉“弑父”的时候被米嘉俘虏了。
  至此,我们看到了解码,也许在爱情里,开始一段爱情的因素很多很多,但 “合适”才是最重要吧,这个“合适”包括的东西很多,比如爱情预设、爱情走向、兴趣爱好、相处无压力等等。而当初恋情人出现时格鲁申卡放过了自己,不再绑架自己,所以最后被米嘉所感动、所俘虏。
  卡嘉其实真正属意的人是伊万,但她却对众人宣称自己对米嘉是“绝不抛弃他”,而对伊万折磨不已,但她最后在法庭上为了救伊万而不惜置米嘉于死地。她导演了一场痴情女的戏码,拿自己的幸福做赌注,她无法赢得这场赌局,因此她拉上了伊万来做她的垫背,但她不是柔情相待,而是各种折磨,另类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他们彼此喜欢,却又互相折磨,也许,坠入爱河中的男女都很疯狂,很矫情,但又很享受那种痛并快乐的感觉吧,但伊万不能接受这种折磨型的爱情,最后选择了退场。
  卡嘉对米嘉的爱情同时也是报复型的爱情,这种报复是隐藏在“深情”的背后,她用自己的忠诚对比米嘉的背叛,让所有的人都指责米嘉的不忠,以满足自己的报复性心理,但这种报复是没有赢家的,因为作品中的种种爱情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导致所有的爱情都是非常态。
  爱情密码不是我所能全部解码的,它的神秘莫测、神龙见首不见尾、迷宫式的爱情较量都是无法探寻到最终或是最全面的解码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正因为如此,爱情的魅力才是如此巨大,而陀氏笔下的爱情是肩负重任的,不可缺失的,更是爆炸性的存在。
其他文献
《灵异第六感》电影海报  悬疑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认为,骇人的东西不仅潜伏在阴影里,潜伏在只身独处的时候,有时,当光天化日之下,我们和正常、友好的人在一起时,也会感到十分孤独、险象环生和孤立无援。恐怖不仅仅来自人的肉眼所看到的,更源于人内心深处对于未知本能产生的恐惧感。于是,对于那些超出人的认知感情之外的事物,人们便报以恐怖的情绪。希区柯克正是通过制造心理恐惧,再加以灯光、音效的烘托,拍摄出了
美国市场调查机构AC尼尔森公司对世界42个国家消费者进行的美容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美容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60%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中年期”从60岁开始。  人们意识中的“中年期”年龄有上升的趋势,回答“中年期”年龄为“40岁”的达60%。AC尼尔森公司欧洲总裁马特指出,现代的40至50岁年龄,个人生活和经济上都已稳定,是可以有信心愉快度过的10年,世界各国的多数消费者都把40岁
2017年9月底,本就因特朗普分歧口水不断的美国社会又迎来了一个新争议点。当然这次起头的还是大嘴巴的特朗普总统,他在一场公开演讲中言辞强硬且粗俗地抨击了一名黑人橄榄球职业运动员科林·卡佩尼克,称其为“不尊重国旗的混蛋,应该被开除、被解雇”。台下的支持者呐喊着“USA”以示支持,但反对者们则立刻斥责特朗普是在以爱国的名义进行种族歧视。于是总统先生毫无疑问地再次遭到媒体和体育界的围攻。  我们先简要回
新年伊始,能够将这些鼓舞人心、字字感人肺腑的语言编汇在一起呈现给读者,真的不乏感动却又倍感珍惜。人心的疏忽,是人类最大的悲哀,曾有多少个看似回天无力的时刻,没有经过极致努力,便化成了永远的悲哀。当疏忽成为一种习惯,或是新一代标榜自我意识的处世哲学时,可能很少有人会理解到,曾被认作与生俱来、毫无殊荣的“人”的特性,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光辉。 勋爵在这封信中反复用到了两个短小却有力量的词“闪光(shi
千变万化的电影结构,其本质是对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排列组合。人物、情节,可以因不同的结构方式,呈现迥然相异的面目。结构充满再造、重塑的能量。“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分析作品结构,辨析其搭建的技巧,是欣赏电影的有趣路径。  化繁为简——以电视电影《不惧风暴》为例  本片拍摄于2009年,由
英雄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而遥远的十九世纪却传来这样的声音:“英雄像北极星一样,它能透过层层云雾尘埃以及形形色色的激流和火灾为人们指导方向”。话音未落,只见一位扛着大旗,目光犀利,精神矍铄的老人向我们缓缓走来。他就是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文豪,“切尔西的圣哲”,具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  卡莱尔一生著述颇丰,散文、评论、历史、社会批评均在其写作之列。而借古讽今,
人类社会在20世纪这百年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和变化,艺术领域也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所产生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是之前几个世纪都无法想象并完成的。本文所介绍的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风格迥异,特征鲜明,但都有着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根性。  在“二战”结束之前,世界主流艺术(西方艺术)的中心地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大陆。无论是希腊化时期、拜占庭
在莱蒙托夫短短的一生中,他对三位女性产生了较为热烈的爱情,并且为之留下了爱情组诗,她们是:苏什科娃、伊万诺娃和洛普欣娜。不过,“对于莱蒙托夫的生平有重要意义的只是他对瓦尔瓦拉·洛普欣娜的爱情,这爱情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并且反映在那些具有那个时期特点的作品中,如《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和《当代英雄》,以及诗歌和剧本《两兄弟》”。  瓦尔瓦拉-亚历山大罗芙娜·洛普欣娜(1815—1851),是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文学的创新模式之一是部分或完全解构某一经典作品,移入当代观念,让某些传统小说要素脱离叙事程序。英国当代作家唐纳德·迈克尔·托马斯以《简·爱》的 “续书”形式推出的 《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以下简称《最后旅程》)便是这样一部回味隽永的力作。托马斯是凭借1981年出版、曾获 “布克奖” 提名的小说《白色旅馆》登上英国文坛的。  在欲与殇的冲突中挣扎:对人生真谛的解读  托马斯谙
最初听到谢甫琴柯的名字,是上世纪50年代初,从父亲自前苏联带回的《谢甫琴柯画册》上。那时年纪还小,只记得他是19世纪乌克兰著名诗人、画家。待我们捧读戈宝权译的《谢甫琴柯诗选》,并渐渐走近他,已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记得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满腔热诚地推介了拜伦、裴多菲等一批19世纪“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即“反抗”)诗人,说他们“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