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追求也从物质追求向精神转变。从新课程的改革,到特色学校的兴起,无一不体现时代的革新。高一新生要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既要充分认识自己,又要结合自身优势为未来作好规划;在扩大人际圈的同时又要接受与其之间的竞争关系。种种矛盾冲突,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激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走进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特色高中 高一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课程的创新,特色学校以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要求,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体、美、劳的培养,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秉持“做人第一,学艺第二”的原则,正确看待学人传艺的关系[1];同时,学会辩证统一的看待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做好文化知识艺术“两手抓”。
特色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心理特点、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2],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被贴上“行为艺术”的标签,主要表现为:行为做法不被理解,长发怪异,服饰飘逸,行为怪异;特立独行,思维抽象是常态。以致于同伴、家长甚至老师都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此,学生对号入座,思想观念就有了改变。高一阶段是行为塑造、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难,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为未来的康庄大道搭桥铺路。
一、学情分析
特色高中与普通高中办学理念存在差异,特色高中主要以自身特色为主,围绕艺体生展开教学,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普通高中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能型人才,文化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而特色高中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开展心理课程并且有效,更需要精心设计,既要有学生参与度,又要预防学生排斥心理。
高一新生普通存在问题:(1)环境适应:包括校园环境及课程进度。学生总把目标愿望定得太高,以至于与现实环境相差过大,心理落差难以接受,从而产生抗拒心理。高中课程多任务重,再加上需要学习艺术课,一时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学起。(2)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高一新生刚从熟悉的校园步入陌生的环境,没有结识新朋友,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农村,背井离乡,使得学生更加孤独。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发展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消除学生的孤独感,也可提升课堂活跃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自我同一性混乱,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4)缺乏自我价值判断,对未来无规划或规划不清晰等。总之就是围绕“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做什么”“我该去哪儿”几个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开展教学,帮助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对自我有规划,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二、课程设计
查阅各文献资料,观察学生人格特点,结合各班主任教师反馈,高一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如表1。该设计主要以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及自我价值为主题,特色高中学生更应发现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培养其优势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反馈
据统计,国内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学校少之又少,边远地区学校的心理课形同虚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视察[3];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混为一谈;学校心理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不足,这些都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具体问题如下:(1) 对心理健康课产生误解,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上课,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或者讨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2)对心理课的不重视,对于非高考科目采取无所谓的态度。(3)性格过于内向,不愿参与活动,不愿与人交流分享。(4)思想懒惰,不愿动脑,不愿讨论。(5)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急于表现自己,敢于向权威者提出挑战。在课堂出现上述情况,也恰恰反映了高一学生的本质特征。作为心理教师,更应该理解学生的行为反应,不可严厉苛责或体罚学生,应当根据学生反应,作出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敢于发言,勇于体验。以下是学者本人根据上述问题采取的一些措施:
(1)制定課堂规则。如:听到老师喊1,2,同学跟着喊3,4,并迅速的安静下来。这样既可以把学生拉回课堂,又树立教师的威严,更好发挥引导作用。
(2)简单讲解心理学知识,摒弃不合理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课程设计尽可能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多设计体验类游戏活动,避免以老师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4)导入部分尽可能有趣,让学生活跃起来。如看短视频,或者一些肢体运动丰富的活动,在放松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5)课程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个别学生。教学过程当中重点关注个别落单学生,引导其参与到活动中去,慢慢适应集体。
(6)注重分享感受。这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课程是否有效的有力证明。
经过反复的反思-实践-反思-实践,课堂氛围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无所谓到满怀期待,谈论声从针落有声到声如洪钟,参与活动项目由被动变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的成长变化。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性并不是短暂的,应是长期有效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都能健康积极的应对,明白自己要能做什么,改做什么,怎么去做才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所在。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工作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结合各种资源,取得学校、各科教师、家长及社会支持,共同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刘金荣.普通高中艺体生特色教学管理策略[J].新课程(下),2018(09):214.
[2]梁海巍,岳宗德.关于中学生心理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8):223-224.
[3]夏友奎,彭文波,石长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报,2020(08):58-61.
关键词:特色高中 高一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课程的创新,特色学校以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为要求,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体、美、劳的培养,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秉持“做人第一,学艺第二”的原则,正确看待学人传艺的关系[1];同时,学会辩证统一的看待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做好文化知识艺术“两手抓”。
特色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心理特点、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2],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被贴上“行为艺术”的标签,主要表现为:行为做法不被理解,长发怪异,服饰飘逸,行为怪异;特立独行,思维抽象是常态。以致于同伴、家长甚至老师都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因此,学生对号入座,思想观念就有了改变。高一阶段是行为塑造、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难,以更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为未来的康庄大道搭桥铺路。
一、学情分析
特色高中与普通高中办学理念存在差异,特色高中主要以自身特色为主,围绕艺体生展开教学,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普通高中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能型人才,文化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而特色高中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开展心理课程并且有效,更需要精心设计,既要有学生参与度,又要预防学生排斥心理。
高一新生普通存在问题:(1)环境适应:包括校园环境及课程进度。学生总把目标愿望定得太高,以至于与现实环境相差过大,心理落差难以接受,从而产生抗拒心理。高中课程多任务重,再加上需要学习艺术课,一时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学起。(2)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高一新生刚从熟悉的校园步入陌生的环境,没有结识新朋友,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农村,背井离乡,使得学生更加孤独。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发展因素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消除学生的孤独感,也可提升课堂活跃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自我同一性混乱,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没有形成统一的自我意识(4)缺乏自我价值判断,对未来无规划或规划不清晰等。总之就是围绕“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做什么”“我该去哪儿”几个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开展教学,帮助能够清晰的认识自己,对自我有规划,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二、课程设计
查阅各文献资料,观察学生人格特点,结合各班主任教师反馈,高一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如表1。该设计主要以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及自我价值为主题,特色高中学生更应发现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培养其优势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程教学反馈
据统计,国内在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学校少之又少,边远地区学校的心理课形同虚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视察[3];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薄弱,大部分学生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混为一谈;学校心理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不足,这些都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具体问题如下:(1) 对心理健康课产生误解,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上课,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或者讨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2)对心理课的不重视,对于非高考科目采取无所谓的态度。(3)性格过于内向,不愿参与活动,不愿与人交流分享。(4)思想懒惰,不愿动脑,不愿讨论。(5)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急于表现自己,敢于向权威者提出挑战。在课堂出现上述情况,也恰恰反映了高一学生的本质特征。作为心理教师,更应该理解学生的行为反应,不可严厉苛责或体罚学生,应当根据学生反应,作出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敢于发言,勇于体验。以下是学者本人根据上述问题采取的一些措施:
(1)制定課堂规则。如:听到老师喊1,2,同学跟着喊3,4,并迅速的安静下来。这样既可以把学生拉回课堂,又树立教师的威严,更好发挥引导作用。
(2)简单讲解心理学知识,摒弃不合理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课程设计尽可能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多设计体验类游戏活动,避免以老师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4)导入部分尽可能有趣,让学生活跃起来。如看短视频,或者一些肢体运动丰富的活动,在放松的同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5)课程内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个别学生。教学过程当中重点关注个别落单学生,引导其参与到活动中去,慢慢适应集体。
(6)注重分享感受。这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课程是否有效的有力证明。
经过反复的反思-实践-反思-实践,课堂氛围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从无所谓到满怀期待,谈论声从针落有声到声如洪钟,参与活动项目由被动变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的成长变化。心理健康课程的有效性并不是短暂的,应是长期有效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都能健康积极的应对,明白自己要能做什么,改做什么,怎么去做才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所在。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工作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结合各种资源,取得学校、各科教师、家长及社会支持,共同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刘金荣.普通高中艺体生特色教学管理策略[J].新课程(下),2018(09):214.
[2]梁海巍,岳宗德.关于中学生心理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8):223-224.
[3]夏友奎,彭文波,石长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报,2020(08):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