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学习的乐趣,做到既能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又能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呢?笔者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堂教学上,重视口语交际,开展自主学习
1.找准话题,明确交流重点
找话题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老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话题,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也可以挑一些预习时有疑问的问题,或者与文章主旨有关而又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让他们有说的欲望。在课堂上还要善于就学生的回答捕捉话题,及时与学生交流;还可以选一些社会热点的话题进行辩论赛。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会成为漫无目的的“侃大山”,也不会敷衍了事,言不由衷。我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找话题,明确交流重点,学生都非常踊跃,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交流,知识覆盖面较全面,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2.创新形式,拓宽交流渠道
传统的口语交际很多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填鸭式”,教师问、学生答,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又或者教师一味地“说教”,以致教学内容单一,课堂缺少学生的自我展示。我觉得可以把生活中的交际话题搬到语文课堂上来,把生活中的交际场景引进来,把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带进来。如教《羚羊木雕》时 ,我围绕“假如你们是万芳的家人,你会怎么说”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首先每组的人物角色由本组学生自选,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话的内容和神态等不要求和原文一致,只要中心意思大体相同就行。然后进行评价,选出哪一组讲得好。最后在优胜组里找出最佳表现者,再进行强强组合表演。这样的口语交际符合学生生活,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达上就会显得更加自由、主动,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3.扩大范围,面向全体学生
我认为,最有力度的交流是最成功的教学,而这种交流应该是全体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如在教《童趣》一文时,我要求学生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优美的话,长短不限。全班学生轮流来说,然后我再提醒学生,课后如果有兴趣的话,把前后左右同学的这些优美的句子组合起来还可以写出一首诗呢!之后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例如班会课来交流,开展一个自编小诗朗诵会。这样,在课堂上交流话题明确,形式多样,参与范围扩大,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在课堂上感受到乐趣,使教学不死板,老师轻松,学生也轻松。
二、写作训练中,凸现生活积累,引导情感喷薄
1.从实际出发,关注真实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作文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感受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抒发真情实感,从生活出发,在平凡中写出细腻的文章。
如我要求学生以“童年”为话题,写一首优美的诗。为了强调“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来表情达意”,我要求学生在写这首诗时给自己作个注解,陈述自己获得这种感受时的具体生活细节。如有位学生写道:“童年凝聚着我们无限的欢乐,短暂而又美好;童年是一本相册,它记录了每个精彩的瞬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注解:这是因为我看到了上三年级时去海洋公园拍的照想到的。那时我和表弟玩得多么开心啊!可就是太短暂了。)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所以就有了如此生动的描述。如要使学生的文章抒发真情实感,可以让学生相约着出去玩一玩,放松一下心情,亲近生活、走进大自然,以便于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感。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真正优美的、富有感情的、充实不空虚的,而不是像流水账一样,单单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迫去写的。
2.营造氛围,激发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要“犹如给爆竹安上药线”,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有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当场完成写作,这当然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场应对能力,但有时我们不妨也要考虑一下学生的写作情绪,他们面对一天到晚看到的同学,一成不变的教室,灵感从何而来?写作是生活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告白。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生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教师可以让他们在网上交流成长的烦恼。这样写作时的环境、心理都较为宽松,学生在网上你一言他一语地诉说着各自的烦恼,语言表达的形式也比较自由。当他们产生了共鸣以后,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一篇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3.积累素材,大胆发挥想象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人或事,也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各类人或事中去。譬如让学生写一些随笔,最好不要强制性地规定字数,可以建议学生写微博,比如说,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自己有些什么样的收获和感受,都可以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平时有了一些积累,再去写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让学生愿意写、有题材可写。写作贴近学生实际,然后加上大胆的想象,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作业布置时,重质不重量,允许作业自选
1.减少题量,精选作业
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作业,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如学习诗歌时,我就布置学生多读诗歌,然后练习写短小的诗歌;学说明文我就围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去选作业;学文言文时让学生自己归类,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方面。
我这样做追求的是作业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而非作业的数量,把老师从练习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和学生一起开展“减负”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中去。
2.源于生活,注重实践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又能促进思维创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着私家车的日渐普及,“车贴语”这种“快乐元素”已成为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种独特的“马路文化”正在形成。于是我周末布置学生去观察、去记录一些有趣的“车贴语”,然后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说说它的妙处,最后试着自己写一条“车贴语”给自家车。这样的题目能吸引学生留心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在实践中学到的语言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更能理解语言的魅力。又比如看到环保的语言:用绿色倡导生活。学生便会从中得知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环保。
3.对应实力,层层攀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布置一些有梯度的作业,控制时间和难度。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差异性,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作业“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作业由易到难,分层设计,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都能找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一、课堂教学上,重视口语交际,开展自主学习
1.找准话题,明确交流重点
找话题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学生的事。老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话题,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也可以挑一些预习时有疑问的问题,或者与文章主旨有关而又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可以让他们有说的欲望。在课堂上还要善于就学生的回答捕捉话题,及时与学生交流;还可以选一些社会热点的话题进行辩论赛。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会成为漫无目的的“侃大山”,也不会敷衍了事,言不由衷。我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找话题,明确交流重点,学生都非常踊跃,所有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交流,知识覆盖面较全面,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2.创新形式,拓宽交流渠道
传统的口语交际很多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填鸭式”,教师问、学生答,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又或者教师一味地“说教”,以致教学内容单一,课堂缺少学生的自我展示。我觉得可以把生活中的交际话题搬到语文课堂上来,把生活中的交际场景引进来,把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带进来。如教《羚羊木雕》时 ,我围绕“假如你们是万芳的家人,你会怎么说”这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首先每组的人物角色由本组学生自选,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话的内容和神态等不要求和原文一致,只要中心意思大体相同就行。然后进行评价,选出哪一组讲得好。最后在优胜组里找出最佳表现者,再进行强强组合表演。这样的口语交际符合学生生活,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表达上就会显得更加自由、主动,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3.扩大范围,面向全体学生
我认为,最有力度的交流是最成功的教学,而这种交流应该是全体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如在教《童趣》一文时,我要求学生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优美的话,长短不限。全班学生轮流来说,然后我再提醒学生,课后如果有兴趣的话,把前后左右同学的这些优美的句子组合起来还可以写出一首诗呢!之后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例如班会课来交流,开展一个自编小诗朗诵会。这样,在课堂上交流话题明确,形式多样,参与范围扩大,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在课堂上感受到乐趣,使教学不死板,老师轻松,学生也轻松。
二、写作训练中,凸现生活积累,引导情感喷薄
1.从实际出发,关注真实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拉德任斯卡雅认为,作文题目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感受才会真切,才会有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抒发真情实感,从生活出发,在平凡中写出细腻的文章。
如我要求学生以“童年”为话题,写一首优美的诗。为了强调“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来表情达意”,我要求学生在写这首诗时给自己作个注解,陈述自己获得这种感受时的具体生活细节。如有位学生写道:“童年凝聚着我们无限的欢乐,短暂而又美好;童年是一本相册,它记录了每个精彩的瞬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注解:这是因为我看到了上三年级时去海洋公园拍的照想到的。那时我和表弟玩得多么开心啊!可就是太短暂了。)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所以就有了如此生动的描述。如要使学生的文章抒发真情实感,可以让学生相约着出去玩一玩,放松一下心情,亲近生活、走进大自然,以便于激发自己写作的灵感。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真正优美的、富有感情的、充实不空虚的,而不是像流水账一样,单单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迫去写的。
2.营造氛围,激发表达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要“犹如给爆竹安上药线”,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有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当场完成写作,这当然是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场应对能力,但有时我们不妨也要考虑一下学生的写作情绪,他们面对一天到晚看到的同学,一成不变的教室,灵感从何而来?写作是生活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是心灵的告白。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生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教师可以让他们在网上交流成长的烦恼。这样写作时的环境、心理都较为宽松,学生在网上你一言他一语地诉说着各自的烦恼,语言表达的形式也比较自由。当他们产生了共鸣以后,也就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一篇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3.积累素材,大胆发挥想象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人或事,也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情人,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各类人或事中去。譬如让学生写一些随笔,最好不要强制性地规定字数,可以建议学生写微博,比如说,今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自己有些什么样的收获和感受,都可以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平时有了一些积累,再去写作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让学生愿意写、有题材可写。写作贴近学生实际,然后加上大胆的想象,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作业布置时,重质不重量,允许作业自选
1.减少题量,精选作业
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作业,应该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作业,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如学习诗歌时,我就布置学生多读诗歌,然后练习写短小的诗歌;学说明文我就围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去选作业;学文言文时让学生自己归类,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等方面。
我这样做追求的是作业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而非作业的数量,把老师从练习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和学生一起开展“减负”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中去。
2.源于生活,注重实践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又能促进思维创新。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随着私家车的日渐普及,“车贴语”这种“快乐元素”已成为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种独特的“马路文化”正在形成。于是我周末布置学生去观察、去记录一些有趣的“车贴语”,然后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说说它的妙处,最后试着自己写一条“车贴语”给自家车。这样的题目能吸引学生留心生活,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在实践中学到的语言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更能理解语言的魅力。又比如看到环保的语言:用绿色倡导生活。学生便会从中得知环保的重要性,并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环保。
3.对应实力,层层攀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布置一些有梯度的作业,控制时间和难度。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差异性,在内容和形式上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作业“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作业由易到难,分层设计,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都能找到学习的快乐,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