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展示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占3.7%,2003年已经有18.3%。全面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写作引导
读书,是教育的永叵话题,也是高考写作中永远不会过时的活题。近十年来,读书话题以各种方式频繁进入高考。这个题目是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站在当下,这个话题更有了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相较十年前,估计今天的阅读状况更严峻了。在近三年的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反复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由此也可见阅读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关注高考写作的人,不可忽略这个亘古不变但常谈常新的话题。
今天借这个题目,谈谈在具体分析中,如何让自己的表达为文章添光加彩。
技巧与方法能否为高考作文加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写作是有技巧的,技巧也是能加分的。但是,光凭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死记硬背各种修辞妙语、名言警句,生搬硬套各种开头结尾的技巧,乞灵于高分绝招与满分秘籍,很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可能专注于技法的炫耀,而忽略了最能打动人的内容。
要知道,任何表达方式、技巧与方法,只有在具体的表达中,才能发挥自己特有的威力;在具体的分析中,技巧才能焕发出魅力与活力。
什么样的议论文才算是一篇好的议论文呢?这虽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基本标准还是有的。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那么,判断议论文好坏的基本标准也就很明确,那就是有利于讲清道理,说服读者。
一篇阐述“铭记”价值的议论文这样写道: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段文字初读很美,细读不堪。将易安居士、海子、三毛、凡·高拼凑在一起,确能唬人,但易安居士铭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海子用来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的人生之“水”,“具体”又是个什么玩意儿?三毛的“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的“船”,“具体”指的是什么?云山雾罩的表达,看起来生动形象,灵动多姿,但多是些花俏而缺乏明晰内涵的比喻或者比喻的连环套。这就是似是而非,这就是蜻蜓点水,给人以不着边际的感觉。
这样的表达,恰恰损害了它说理的力量。
如何表达?在议论文写作中更多要考虑的是说理的目的、说理的对象与说理的内容。我们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看邹忌是如何处理这三个问题的。邹忌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不是为了发泄,更不是为了激怒,他的目的是劝谏。从对象看,国君位高权重,他可以听你的,也可以不听你的;他可以愉快接受,也可能暴怒地拒绝,这个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邹忌不能单刀直入,而要迂回曲折。还有,就是说的那个“理”。其实,位高权重的人容易被蒙蔽,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国君不可能不懂得,只是因其位高权重而常常忘乎所以,因此重要的是点醒,是提醒,是警醒,而不是絮絮叨叨地阐释,条分缕析地解释。于是,聪明的邹忌选择了讲故事、做类比的说理方式。这避免了直接对抗,也容易唤醒国君沉睡的良知,推动君臣之间的对活与合作。这不就是智慧吗?
因此,不能夸大策略与表达技巧的作用,离开了思想、文化与思维,技术本身也就失去了依托,而这,恰恰是许多人在认识上的误区。要知道,技术永远附丽于思想内容,离开了思想内容,技术也就从根本上失去其存在意义。
佳作展评
人不读书为哪般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的是沉醉灯影书香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侣。
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书迷、书虫真可谓数不胜数,可目前中国读书的人为何越来越少呢?这其中网络阅读等新阅读方式的吸引和冲击无疑争夺了一部分读者,这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现实,如果从我们固有的国情民意出发,在身边的现实中找些答案,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民占绝大多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尤其是贫困地区生活水平的低下、眼界的狭隘闭塞,使相当数量的人既没有读书的条件,也没有读书的需求和兴趣。书的价值和作用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人们甚至还停滞在“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周期性循环当中。
第二,城镇低保户和徘徊在就业边缘的阶层,他们为子女办婚事、让老人看病的钱还不知道从哪出呢,整天疲于为生计奔波,人不堪其忧,看书的条件是不是也缺乏呀!毕竟“箪食瓢饮”而安贫乐道的颜回和身居陋室还“阅金经”的刘禹锡是少数,我们不能奢求人人都能有如此心境和追求。
第三,有些人不读书并非上述认识上和经济上的原因,他们懂得书籍是文化的载体、知识的源泉和思想的结晶,也需要这份精神食粮,这把智慧的钥匙和这扇瞭望世界的窗口,但实在是没时间常伴这位良师益友。就拿我校高三老师来说吧,每天八小时之外还要陪我们上早晚自习,一个月只能休四个下午,还要打点柴米油盐.照顾老的小的,每年的寒暑假也被补课占去了,他们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对书忍痛割爱,怎么能有周国平先生那样读书写作于家中的安宁和乐趣呢?他们只有陀螺式的超负荷运转而已!我想,这样的人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吧。
第四,有的人虽然既有金钱又有时间,但是心浮气躁,被外面喧嚣的世界所裹携:男的痴迷于抓权力、票子、车子、房子,女的长期战斗在商场试衣间、美容院和宠物交易市场;年老的耽于“韩潮”,年轻的甘做“粉丝”,岂不知读书是需要宁静的,要像树根一样默默地汲取书中的精华,而这些人却恰似随风招摇的枝柯,红尘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会引起他们的荡动和迷乱。他们太虚荣、太盲从.太急功近利、太物欲熏心了,根本无法与书结缘、享受读书的乐趣。
去掉上述四类人,读书人的数量怎么会可观呢!读书人少这一现实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的社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是因为读书的人少才有这些问题,还是有了这些问题才使读书的人少了,小小的我似乎难以搞清;但要让读书的人多起来,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奏效,也只有读书的多了,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完全不符合市面上流行的“高分技巧”“满分要领”。特别是文章结构,几乎算是很“土”很“土”——作者干脆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词来标示。但是,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看似寻常却奇崛,看似简单的结构里面,却是清晰的思路与严密周全的分析。议论文是说理的文体,道理讲透了,还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修饰与东施效颦一样的包装吗?这篇文章被作为一篇范文推荐,具有特殊的意义。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为60%,2001年只有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占3.7%,2003年已经有18.3%。全面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写作引导
读书,是教育的永叵话题,也是高考写作中永远不会过时的活题。近十年来,读书话题以各种方式频繁进入高考。这个题目是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站在当下,这个话题更有了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相较十年前,估计今天的阅读状况更严峻了。在近三年的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反复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由此也可见阅读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关注高考写作的人,不可忽略这个亘古不变但常谈常新的话题。
今天借这个题目,谈谈在具体分析中,如何让自己的表达为文章添光加彩。
技巧与方法能否为高考作文加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写作是有技巧的,技巧也是能加分的。但是,光凭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死记硬背各种修辞妙语、名言警句,生搬硬套各种开头结尾的技巧,乞灵于高分绝招与满分秘籍,很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可能专注于技法的炫耀,而忽略了最能打动人的内容。
要知道,任何表达方式、技巧与方法,只有在具体的表达中,才能发挥自己特有的威力;在具体的分析中,技巧才能焕发出魅力与活力。
什么样的议论文才算是一篇好的议论文呢?这虽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基本标准还是有的。议论文是用来“说理”的,那么,判断议论文好坏的基本标准也就很明确,那就是有利于讲清道理,说服读者。
一篇阐述“铭记”价值的议论文这样写道: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段文字初读很美,细读不堪。将易安居士、海子、三毛、凡·高拼凑在一起,确能唬人,但易安居士铭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海子用来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的人生之“水”,“具体”又是个什么玩意儿?三毛的“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的“船”,“具体”指的是什么?云山雾罩的表达,看起来生动形象,灵动多姿,但多是些花俏而缺乏明晰内涵的比喻或者比喻的连环套。这就是似是而非,这就是蜻蜓点水,给人以不着边际的感觉。
这样的表达,恰恰损害了它说理的力量。
如何表达?在议论文写作中更多要考虑的是说理的目的、说理的对象与说理的内容。我们读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看邹忌是如何处理这三个问题的。邹忌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不是为了发泄,更不是为了激怒,他的目的是劝谏。从对象看,国君位高权重,他可以听你的,也可以不听你的;他可以愉快接受,也可能暴怒地拒绝,这个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邹忌不能单刀直入,而要迂回曲折。还有,就是说的那个“理”。其实,位高权重的人容易被蒙蔽,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国君不可能不懂得,只是因其位高权重而常常忘乎所以,因此重要的是点醒,是提醒,是警醒,而不是絮絮叨叨地阐释,条分缕析地解释。于是,聪明的邹忌选择了讲故事、做类比的说理方式。这避免了直接对抗,也容易唤醒国君沉睡的良知,推动君臣之间的对活与合作。这不就是智慧吗?
因此,不能夸大策略与表达技巧的作用,离开了思想、文化与思维,技术本身也就失去了依托,而这,恰恰是许多人在认识上的误区。要知道,技术永远附丽于思想内容,离开了思想内容,技术也就从根本上失去其存在意义。
佳作展评
人不读书为哪般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的是沉醉灯影书香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什么了不起”,可见书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侣。
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书迷、书虫真可谓数不胜数,可目前中国读书的人为何越来越少呢?这其中网络阅读等新阅读方式的吸引和冲击无疑争夺了一部分读者,这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现实,如果从我们固有的国情民意出发,在身边的现实中找些答案,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民占绝大多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尤其是贫困地区生活水平的低下、眼界的狭隘闭塞,使相当数量的人既没有读书的条件,也没有读书的需求和兴趣。书的价值和作用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人们甚至还停滞在“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的周期性循环当中。
第二,城镇低保户和徘徊在就业边缘的阶层,他们为子女办婚事、让老人看病的钱还不知道从哪出呢,整天疲于为生计奔波,人不堪其忧,看书的条件是不是也缺乏呀!毕竟“箪食瓢饮”而安贫乐道的颜回和身居陋室还“阅金经”的刘禹锡是少数,我们不能奢求人人都能有如此心境和追求。
第三,有些人不读书并非上述认识上和经济上的原因,他们懂得书籍是文化的载体、知识的源泉和思想的结晶,也需要这份精神食粮,这把智慧的钥匙和这扇瞭望世界的窗口,但实在是没时间常伴这位良师益友。就拿我校高三老师来说吧,每天八小时之外还要陪我们上早晚自习,一个月只能休四个下午,还要打点柴米油盐.照顾老的小的,每年的寒暑假也被补课占去了,他们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对书忍痛割爱,怎么能有周国平先生那样读书写作于家中的安宁和乐趣呢?他们只有陀螺式的超负荷运转而已!我想,这样的人不仅仅局限于老师吧。
第四,有的人虽然既有金钱又有时间,但是心浮气躁,被外面喧嚣的世界所裹携:男的痴迷于抓权力、票子、车子、房子,女的长期战斗在商场试衣间、美容院和宠物交易市场;年老的耽于“韩潮”,年轻的甘做“粉丝”,岂不知读书是需要宁静的,要像树根一样默默地汲取书中的精华,而这些人却恰似随风招摇的枝柯,红尘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会引起他们的荡动和迷乱。他们太虚荣、太盲从.太急功近利、太物欲熏心了,根本无法与书结缘、享受读书的乐趣。
去掉上述四类人,读书人的数量怎么会可观呢!读书人少这一现实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的社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解决。是因为读书的人少才有这些问题,还是有了这些问题才使读书的人少了,小小的我似乎难以搞清;但要让读书的人多起来,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奏效,也只有读书的多了,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完全不符合市面上流行的“高分技巧”“满分要领”。特别是文章结构,几乎算是很“土”很“土”——作者干脆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词来标示。但是,仔细阅读,你就会发现,看似寻常却奇崛,看似简单的结构里面,却是清晰的思路与严密周全的分析。议论文是说理的文体,道理讲透了,还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修饰与东施效颦一样的包装吗?这篇文章被作为一篇范文推荐,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