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激励潜能;工作特性
摘要:从工作激励潜能、工作特性及其与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的角度采分析工作倦怠。结果表明:激励潜能对工作怠慢有着预测作用,从工作本身中所获得的激励潜能越大,则工作怠慢程度越低,并且与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存在着交互作用;此外,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有着交互作用。为此,应该设计丰富化、扩大化及多元化的工作特性以提升工作的激励性,同时建立适当的倦怠管理机制,并考虑个体间的不同需求。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6-0144-04
一、问题的提出
员工的个体因素及其真正需求与工作特征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实证研究。国内在工作倦怠归因的研究层面上对工作特性的研究也甚少。本文在西华大学辅导员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工作特性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以期对有关部门的倦怠管理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利用西华大学辅导员培训学习之际,对其施测,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148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08份,相关样本基本信息见表1。
2、研究工具
(1)工作倦怠量表
本研究的MBI-GS量表是由李超平、时勘修订的,量表采用Liket7级等级量表形式。从0到6表示“从不”到“每天”。整个量表包含三个维度:情绪耗竭、工作怠慢、成就感低落等,共15个项目,信度及效度均很理想,本研究中只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工作特征量表
本调查采用的工作特性量表是台湾温金礼等编制的,包含自主性、完整性、技术性、重要性及反馈性五个维度。Hackman & Oldham将这五个维度结合成一项具有预测性质的指标,衡量一项工作的内在激励作用,称为“激励潜能分数”(Motivation Potential Scores,简称MPS),其公式如下:MPS=(技术性+完整性+重要性)×自主性×反馈性/3。问卷采用Liket5级等级量表形式,从1到5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等级变化,共有15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具有的激励潜能越小。该量表在以前的研究中使用过,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只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3、统计方法
对数据进行的统计处理包括:t检验,x2检验,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

三、结果
1、工作倦怠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工作倦怠(MBI-GS)版本在国外的应用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燕等曾用MBI-GS对教师行业做了研究,其信度及效度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对问卷的构想效度采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表明,KMO=0.832,x2=775.819(df=108),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基于Kaiser准则进行正交旋转,共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总的变异解释变量为64.379%,可见该量表的构想效度十分理想。进一步进行信度分析表明,该量表的信度比较好,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标准化后分别为:情绪耗竭0.879,工作倦怠0.786,成就感低落0.83。
2、工作特征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Bartlett球形检验表明,KMO=0.740,x2=470.079(df=108),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该量表的构想效度还是比较好的,研究共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五个因素,总的变异解释变量为64.379%。进一步进行各个维度内部的信度分析,得到标准化后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自主性0.615,完整性0.536,技术性0.773,重要性0.718,反馈性0.737。除了第二个维度外,其他的都具有较好的信度。
3、激励潜能与工作倦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以工作倦怠为因变量,MPS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MPS对工作怠慢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另外两个维度均没有预测作用。而且MPS越高越趋于出现工作怠慢。

4、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对工作倦怠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将全体样本依据个体变量区分为高低两组的标准分别如下,性别:男性(52.8%),女性(47.2%);学历:研究生以上(19.45%),本科及以下(80.55%);工作年限:11年以上的(46.3%),10年以下的(53.7%)。
(1)工作特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在性别高组和低组中,分别将工作特性与工作倦怠进行回归分析,工作完整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除了对情绪耗竭有显著影响外,对其他均无显著影响,见表3。现将高低两群体各得一直线方程式,如图1。
由图1可知,完整性得分越低即工作越体现出完整性时,情绪耗竭就越不明显,而工作的完整性得分越高,性别高低组两群体的情绪耗竭程度越来越强。高低组两群体的情绪耗竭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完整项得分高时,性别高组群体较性别低组群体情绪耗竭程度低。
(2)工作特性与其他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
在工作年限、婚姻、学历对应的高低组中,分别将工作特性与工作倦怠进行回归分析,工作特性各维度与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5、MPS对工作倦怠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1)MPS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在性别的高低组群体中,以MPS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群体的激励潜能MPS对工作怠慢有影响,见表4。现将高低组群体各作一直线方程式,如图2。
由图2可知,当MPS越低即辅导员越能从工作本身得到激励时,其工作怠慢程度越低;而随着工作激励程度的减少,性别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程度越来越强。其中,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MPS商时,性别低组群体较性别高组群体工作怠慢程度低。
(2)MPS与工作年限的交互作用
在工作年限的高低组群体中,以MPS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年限高低组群体的MPS对工作怠慢有影响。见表5。现将高低组群体各作一直线方程式,如图3。
由图3可知,当MPS越低即辅导员越能从工作本身得到激励时,其工作怠慢程度越低;而随着工作激励程度的减少,工作年限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程度越来越强。其中,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MPS高时,工作年限高组群体较其低组群体工作怠慢程度低。
(3)MPS与婚姻的交互作用 在婚姻的高低组群体中,以MPS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婚姻高低组群体的MPS对工作怠慢有影响,见表6。现将高低组群体各作一直线方程式,如图4。
由图4可知,当MPS越低即辅导员越能从工作本身得到激励时,其工作怠慢程度越低;而随着工作激励程度的减少,婚姻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程度越来越强。其中,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MPS高时,婚姻高组群体较其低组群体工作怠慢程度低。

(4)MPS与学历的交互作用
对学历的高低组群体分别进行MPS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四、讨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MPS、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变量的交互作用和个体变量与MPS的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表明,MPS对工作怠慢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本身越有激励性,则辅导员的工作怠慢程度越低。从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结果来看,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的交互作用对情绪耗竭具有显著的影响,当工作完整性得分高即工作不完整时,女性较男性情绪耗竭程度高。另外,MPS与个体变量的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变量对工作怠慢有着显著的交互效应。当MPS较高即工作激励程度低时,男性较女性、工作年限大于11年的较少于10年的、未婚的较已婚的工作怠慢程度高。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辅导员工作设计上除了应考虑工作本身的特性以外,还要考虑到辅导员的个体特点,特别是性别、婚姻、工作年限等方面。

五、结论
本次研究首先对引进辅导员岗位的工作倦怠量表(MBI-GS)和工作特性量表短题本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BI-GS具有比较理想的信度和构想效度;工作特性量表短题本除了工作完整性信度较低外,其他维度的信度均较好,而且构想效度也符合五个核心维度的设想。其次,在研究中,我们引进了工作特性及激励潜能分数(MPS)来分析影响工作倦怠的一些因素,包括工作特性,激励潜能,个体变量与激励潜能,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的交互作用等。从激励角度来研究工作倦怠,对辅导员岗位工作设计多元化、丰富化、扩大化及倦怠管理机制的建立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但要考虑个体间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对象只限于西华大学辅导员,其代表性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同时要对工作特性量表进行修正,以提高其信度。
摘要:从工作激励潜能、工作特性及其与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的角度采分析工作倦怠。结果表明:激励潜能对工作怠慢有着预测作用,从工作本身中所获得的激励潜能越大,则工作怠慢程度越低,并且与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存在着交互作用;此外,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有着交互作用。为此,应该设计丰富化、扩大化及多元化的工作特性以提升工作的激励性,同时建立适当的倦怠管理机制,并考虑个体间的不同需求。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7)06-0144-04
一、问题的提出
员工的个体因素及其真正需求与工作特征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实证研究。国内在工作倦怠归因的研究层面上对工作特性的研究也甚少。本文在西华大学辅导员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工作特性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以期对有关部门的倦怠管理预警机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利用西华大学辅导员培训学习之际,对其施测,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148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08份,相关样本基本信息见表1。
2、研究工具
(1)工作倦怠量表
本研究的MBI-GS量表是由李超平、时勘修订的,量表采用Liket7级等级量表形式。从0到6表示“从不”到“每天”。整个量表包含三个维度:情绪耗竭、工作怠慢、成就感低落等,共15个项目,信度及效度均很理想,本研究中只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工作特征量表
本调查采用的工作特性量表是台湾温金礼等编制的,包含自主性、完整性、技术性、重要性及反馈性五个维度。Hackman & Oldham将这五个维度结合成一项具有预测性质的指标,衡量一项工作的内在激励作用,称为“激励潜能分数”(Motivation Potential Scores,简称MPS),其公式如下:MPS=(技术性+完整性+重要性)×自主性×反馈性/3。问卷采用Liket5级等级量表形式,从1到5表示“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的等级变化,共有15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具有的激励潜能越小。该量表在以前的研究中使用过,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只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3、统计方法
对数据进行的统计处理包括:t检验,x2检验,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

三、结果
1、工作倦怠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工作倦怠(MBI-GS)版本在国外的应用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燕等曾用MBI-GS对教师行业做了研究,其信度及效度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对问卷的构想效度采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表明,KMO=0.832,x2=775.819(df=108),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研究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基于Kaiser准则进行正交旋转,共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总的变异解释变量为64.379%,可见该量表的构想效度十分理想。进一步进行信度分析表明,该量表的信度比较好,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标准化后分别为:情绪耗竭0.879,工作倦怠0.786,成就感低落0.83。
2、工作特征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Bartlett球形检验表明,KMO=0.740,x2=470.079(df=108),显著水平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该量表的构想效度还是比较好的,研究共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五个因素,总的变异解释变量为64.379%。进一步进行各个维度内部的信度分析,得到标准化后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自主性0.615,完整性0.536,技术性0.773,重要性0.718,反馈性0.737。除了第二个维度外,其他的都具有较好的信度。
3、激励潜能与工作倦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以工作倦怠为因变量,MPS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MPS对工作怠慢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另外两个维度均没有预测作用。而且MPS越高越趋于出现工作怠慢。

4、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对工作倦怠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将全体样本依据个体变量区分为高低两组的标准分别如下,性别:男性(52.8%),女性(47.2%);学历:研究生以上(19.45%),本科及以下(80.55%);工作年限:11年以上的(46.3%),10年以下的(53.7%)。
(1)工作特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在性别高组和低组中,分别将工作特性与工作倦怠进行回归分析,工作完整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除了对情绪耗竭有显著影响外,对其他均无显著影响,见表3。现将高低两群体各得一直线方程式,如图1。
由图1可知,完整性得分越低即工作越体现出完整性时,情绪耗竭就越不明显,而工作的完整性得分越高,性别高低组两群体的情绪耗竭程度越来越强。高低组两群体的情绪耗竭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完整项得分高时,性别高组群体较性别低组群体情绪耗竭程度低。
(2)工作特性与其他个体变量的交互作用
在工作年限、婚姻、学历对应的高低组中,分别将工作特性与工作倦怠进行回归分析,工作特性各维度与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5、MPS对工作倦怠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1)MPS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在性别的高低组群体中,以MPS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群体的激励潜能MPS对工作怠慢有影响,见表4。现将高低组群体各作一直线方程式,如图2。
由图2可知,当MPS越低即辅导员越能从工作本身得到激励时,其工作怠慢程度越低;而随着工作激励程度的减少,性别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程度越来越强。其中,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MPS商时,性别低组群体较性别高组群体工作怠慢程度低。
(2)MPS与工作年限的交互作用
在工作年限的高低组群体中,以MPS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年限高低组群体的MPS对工作怠慢有影响。见表5。现将高低组群体各作一直线方程式,如图3。
由图3可知,当MPS越低即辅导员越能从工作本身得到激励时,其工作怠慢程度越低;而随着工作激励程度的减少,工作年限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程度越来越强。其中,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MPS高时,工作年限高组群体较其低组群体工作怠慢程度低。
(3)MPS与婚姻的交互作用 在婚姻的高低组群体中,以MPS为自变量,工作倦怠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婚姻高低组群体的MPS对工作怠慢有影响,见表6。现将高低组群体各作一直线方程式,如图4。
由图4可知,当MPS越低即辅导员越能从工作本身得到激励时,其工作怠慢程度越低;而随着工作激励程度的减少,婚姻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程度越来越强。其中,高低组两群体的工作倦怠差异表现在斜率上,当MPS高时,婚姻高组群体较其低组群体工作怠慢程度低。

(4)MPS与学历的交互作用
对学历的高低组群体分别进行MPS与工作倦怠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四、讨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MPS、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变量的交互作用和个体变量与MPS的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表明,MPS对工作怠慢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本身越有激励性,则辅导员的工作怠慢程度越低。从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结果来看,性别变量与工作完整性的交互作用对情绪耗竭具有显著的影响,当工作完整性得分高即工作不完整时,女性较男性情绪耗竭程度高。另外,MPS与个体变量的性别、工作年限、婚姻变量对工作怠慢有着显著的交互效应。当MPS较高即工作激励程度低时,男性较女性、工作年限大于11年的较少于10年的、未婚的较已婚的工作怠慢程度高。
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辅导员工作设计上除了应考虑工作本身的特性以外,还要考虑到辅导员的个体特点,特别是性别、婚姻、工作年限等方面。

五、结论
本次研究首先对引进辅导员岗位的工作倦怠量表(MBI-GS)和工作特性量表短题本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MBI-GS具有比较理想的信度和构想效度;工作特性量表短题本除了工作完整性信度较低外,其他维度的信度均较好,而且构想效度也符合五个核心维度的设想。其次,在研究中,我们引进了工作特性及激励潜能分数(MPS)来分析影响工作倦怠的一些因素,包括工作特性,激励潜能,个体变量与激励潜能,个体变量与工作特性的交互作用等。从激励角度来研究工作倦怠,对辅导员岗位工作设计多元化、丰富化、扩大化及倦怠管理机制的建立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但要考虑个体间的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对象只限于西华大学辅导员,其代表性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同时要对工作特性量表进行修正,以提高其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