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算数》见证辉煌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的发展,数学的成形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黄河中下游普及开来。随着铁器的推广,牛耕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耕作方式。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了。
  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的发展。当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要按亩收税,就必须测量土地、计算面积;要储备粮食,就必须计算仓库容积;要修建灌溉渠道、建造河堤,就必须计算工程人工;要修订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就必须运用有关的天文数据。这些需求使得数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内容也日益丰富。
  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工前,士弥牟“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恤,物土方,议远近,量事期,计徒庸,虑材用,书餱粮,以令役于诸侯”。这是说,士弥牟对王城的长、宽、高,沟、池的土石方以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数量,都计算得十分精确,最后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件事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相当广泛的数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气氛也异常活跃。“诸子百家”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名家提出了“一尺之棰(棰,短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命题;而墨家则提出“非半”的命题进行反驳:将一条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无限分割,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对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但在墨家之后,诸子百家逐渐没落,儒家思想一枝独秀,高级知识分子们多欲“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兴趣和精力关心虚无缥缈的逻辑和烦琐的推理。在“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涉及数学的劳动者是“工”和“商”,地位远在“士”甚至“农”之下。掌握数学知识的人身份低下使得数学难以独立发展,数学的备受冷落导致了形式逻辑的发展停滞不前。在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非逻辑化倾向和实用性。
  将数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及非逻辑化的学术思潮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章算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共收录了246道应用题。相对于严密的现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更像一本习题集,但书中的每道题都可以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实用的数学,清晰的算法
  《九章算术》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才最终成书。目前传世的《九章算术》是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于公元263年完成的注释本。
  《九章算术》分为九章,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其中每道题都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第九章《勾股》的开篇就提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今有勾三尺,股四尺,问为弦几何?答曰:五尺。问、答之后,书中又对这类问题给出了统一的解题方法(术):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勾乘以勾,股乘以股,两者相加之后再开方,所得即为弦长。
  《九章算术》的内容和体系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第一章《方田》讲的是面积的计算;第二章《粟米》研究的是各种粮谷交换的比例问题;第三章《衰分》论述比例分配问题;第四章《少广》讲述如何由面积和体积反求边长;第五章《商功》探讨了工程中体积的计算;第六章《均输》讲的是如何合理摊派赋税;第七章《盈不足》解答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第八章《方程》总结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九章《勾股》列出了勾股定理的相关运用。
  《九章算术》的编排也很有意思。它从大量实际问题中提炼出了一些数学模型,并对问题进行分类,每一类包括若干实际问题,每个问题都提供相关的算法和答案。《方田》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百六十八步。”书中把测量土地面积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完成了数学建模:“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即长方形的长乘以宽等于它的面积。由此可见,数学应用思想与模型化思想是《九章算术》中最基本的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想极为丰富,而中国古代数学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充分反映在《九章算术》中。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提出了著名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意思是说,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它的周长的极限是圆周长,它的面积的极限是圆的面积。这里就运用了极限的思想。
  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互相渗透、数与形的巧妙结合成为了《九章算术》的又一个显著特征。《九章算术》把几何的原理和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代数,例如开平方术、开立方术和二次方程的数值解法都源自几何方法。
  《九章算术》还充分体现了以“计算为中心”的思想特征。书中所给出的几十个数学公式和法则可归纳为分数算法、一般比率算法、开方算法和组合比率算法四类算法,以及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两类求积公式。其中的不少算法给出了程序化的计算步骤,因而都可以编成程序在现代电子计算机上实施。
  如果说古希腊数学具有逻辑化、几何化的倾向,那么,《九章算术》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就具有算法化、实用性及非逻辑化的倾向。
  经典的范本,鲜明的特点
  《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框架:以计算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的。其影响之深,以致以后中国数学著作大体采取两种形式:或为之作注,或仿其体例著书。在成书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九章算术》一度成为了中国古典数学的经典著作和范本。唐宋时期,《九章算术》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九章算术》由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数学应用与模型化思想是《九章算术》中最基本的思想,而现代应用数学正是按照应用方向或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来分类的。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模型,并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算法,正是近代计算数学理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这种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毫无疑问来源于《九章算术》。《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西的著作,迥异的思维
  《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是产生于东西方不同实际背景下却同样耀眼的两朵智慧的奇葩。《几何原本》在逻辑推理和思维严谨性上见长,而《九章算术》则在应用性方面更胜一筹。两本书在内容、结构、应用方面是如此的不同,但它们对世界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是同等重要的。当数学和社会生产力都还停留在农业社会阶段时,应用性数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远远高于空泛的理论指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在古代初等数学上很长时间领先于西方了。
  数学是一切科技的基础,《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反映了东西方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对于未来的科技发展来说,多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多了一种工具,或者说多了一个思考问题的维度,而这,正是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其他文献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但也有人总感到不如意,想让“千里马”和“老黄牛”优势互补,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奔”字也是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ēn和bèn。比如“奔走呼号”中读bēn;“他都奔60了”中读bèn。  读bēn时,“奔”表示急速跑,强调的是速度。如 “奔袭”“奔涌”“奔放”。  读bèn时,表示朝着、向着目标行进,强调的是目标,而不是速度。如“投奔”“有奔头”“奔向未来”,“未来”“60岁”都是目标、方向,所以应该读bèn。  还有一个特别的词“奔命”,有两种读法。读“
东干族人  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众多民族中,有一个被称为“东干”的民族。他们常自称为“老回回”。这是因其民族来源主要是在19世纪下半叶以及后来陆续由中国陕西、甘肃移居中亚的回族及其后裔。目前,中亚共生活着10余万东干人。  东干人有自己的语言——东干语。作为汉语的域外变体,这种语言听起来如同掺杂了俄语的西北土话,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语言奇葩。  东干语中保留了大量西北方言词
2013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能力均为世界第一,尤其是数学均分比英国学生高出119分,这一结果在西方引起了轰动。此后,英国教育部门多次来沪“取经”,对上海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经验非常重视,并于今年2月决定引进陪伴上海学生22年的品牌教辅书——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以“上海数学一课一练”之名在英国出版。  不知道英国学生拿到我们的
最近,密歇根大学和杨百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可能提高司机反应速度的方法——在交通指示牌中加入更富有动感的画面。研究发现,当看到富有动感的指示牌时,人们的反应速度会显著加快。比如,指示牌上的小人看起来是在慢慢走,大脑就会告诉你,不必担心,他们不会突然冲到马路当中去。但是如果画面上的人看起来是在跑,那么你就更容易联想到行人急匆匆地从你车前经过的情景,会变得比较谨慎小心。  原来交通指示牌上的小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秋”不但是一个季节的名称,还是一个很具有情绪化色彩的词,古代文人用秋天来为“悲”定性,“悲秋”传承下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塑造的抒情主体独立寒秋,但空间背景很辽阔,诗人选取的意象皆生机勃勃。湘江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山”之红,“层林”染透,犹如燃烧的火焰,这正是诗人热血沸腾的写照。湘江水“碧透”,宛如一块硕大无比而温润的美玉,清澄透明,
【例题】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某电镀厂排水口采集重金属污染液1000mL,并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和器材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器材:水稻种子、试管、培养皿、纱布、尺子(100mm)、蒸馏水、恒温光照培养箱(温度设定为28°C,光照强度为2000Lux)(实验材料和器材的数量不限)。  请根据以上给出的实验材料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预测最有
“决不”表示自己的主观态度,相当于“决心不”;“绝不”表示客观上一定不会,相当于“绝对不”。  “本次历代名家书画展所展出的作品堪称经典,_____是赝品可以比拟的。”横线上应该填“决不”还是“绝不”?  “决不”和“绝不”都有“肯定不”的意思,很容易混淆,它们的区别是:  “决不”表达的是自己的主观态度,相当于“决心不”。比如:“我决不随大流。”“对这件事,我决不妥协。”  “绝不”表达的是客观
要进入一类卷,文章主题不仅要按照要求讨论虚拟世界越来越侵入现实生活的现象,表明及论证“我”或“我们”的立场,还应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和生发,论说有层次。  比如满分作文《现实一种》,文章明确提到了“然而VR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态度”,特别是抓住了人们普遍欢迎这种新技术的“三种需求”,以及对这三种需求的批判:“充实感的背后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鲜感的背后
对于“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考查,高考近些年基本倾向于后者。但2005年的高考中有几个自主命题省份(包括浙江省)转向了对“文学常识”的考查。2006年出文学常识题目的省份增多,题型更为丰富:有填空题,也有选择题;有专题考查的,也有与名句、名篇组合起来进行考查的;还有一种较为新颖的题型是把文学常识与名句默写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内容上看,大多考查作家、作品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尚在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