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根据转运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平车转运护理,观察组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耗时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不良事件发生率
急诊科危重患者集中,时间紧迫,突发事件多,抢救管理任务重。经初步抢救,危重患者病情不稳定,需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2]。因此,急诊科的危重患者需要转到其他专门科室治疗,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保障中转患者生命安全,协调护患关系,本研究致力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中转患者的安全。本研究主要分析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根据转运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5~84岁,中位年龄52岁。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6~83岁,中位年龄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平车转运护理。护士接到患者后,迅速记录下他们的生命体征,医生开始急诊抢救护理;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随车送至接诊部,途中观察患者情况。
1.2.2 观察组
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1)定期考核。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落实考核制度,重点培训护理操作技能,确保护士在转岗过程中能够独立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制定转院人员配备标准(一级高危患者需配备N3级以上护士,二级高危患者需配备N2级护士,而Ⅲ级低危患者需配备N1级护士)定期分组模拟培训,锻炼员工对业务的熟悉和理解。(2)转运前护理。转移前,应充分评估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患者转移护理单在转帐前10 min内完成,收集完整数据,患者是否能转移,护士是否能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检测结果是否完全理解,主治医师应权衡决定,告知患者家属转移的风险和必要性,并获得家属批准;护士应准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包括外出检查的急救箱(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5支、阿托品注射液3支、地西泮注射液2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支、气管插管材料等),必要时根据患者情况添加相应的药物和物品,转移呼吸机(估计转移时间较长,根据患者所用氧气的流量和时间,准备不同的氧气瓶,保证氧气含量大于5 L)、运输吸痰机、除颤器、呼吸袋等;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接送人员;在符合转运条件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预处理,清洁患者呼吸道,通畅气道,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有效止血,防止失血性休克,固定骨折部位,对易激惹者应给予适当的镇静或有效的约束;转院前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告知接诊部门。(3)转运中护理。陪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药物输注及管道固定情况,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如情况发生变化,应立即配合医生采取对症急救措施,引导随行家属协助,同时寻求帮助;急救治疗原则:一级患者就地抢救,二级患者经初步治疗病情稳定后继续转运,病情未好转尽快返回急诊室,三等患者马上回急诊室。(4)转运后护理。到达目的地后,应妥善交收科护士。交接内容包括:资料、病况、检驗项目、检测结果、临界值、用药、皮肤试验结果、管道状况、伤口皮肤状况、特殊感染等。双方在转帐登记簿上签字后均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供氧中断、管道脱落、心跳骤停。(2)比较两组转运耗时,主要有外出检查、专科病房、介入室。
1.4 统计学方式
数据均采用SPSS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转运耗时比较
观察组转运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危重患者在急诊科非常常见,而且危重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因此要重视院内转运。危重患者住院转运时间虽然不多,但如果在这段时间稍有不慎,患者就可能出现并发症,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及时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运输方式。安全转移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组织和应急体系,护士接受了安全转移患者的培训,可以在转移前做好一切准备。在转移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立即给予正确的治疗,以预防风险。因此,安全转院护理模式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3]。
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进行转运时,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减转运耗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廖飞娥,刘宝仪,范小龙.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21,35(1):3.
[2]苏敏.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7,23(21):185-186.
[3]刘少银,陈云凤,陈锦秀.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5):52-53.
关键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不良事件发生率
急诊科危重患者集中,时间紧迫,突发事件多,抢救管理任务重。经初步抢救,危重患者病情不稳定,需进一步检查或治疗[1~2]。因此,急诊科的危重患者需要转到其他专门科室治疗,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保障中转患者生命安全,协调护患关系,本研究致力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中转患者的安全。本研究主要分析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40例危重患者,根据转运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5~84岁,中位年龄52岁。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6~83岁,中位年龄5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平车转运护理。护士接到患者后,迅速记录下他们的生命体征,医生开始急诊抢救护理;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随车送至接诊部,途中观察患者情况。
1.2.2 观察组
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1)定期考核。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落实考核制度,重点培训护理操作技能,确保护士在转岗过程中能够独立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制定转院人员配备标准(一级高危患者需配备N3级以上护士,二级高危患者需配备N2级护士,而Ⅲ级低危患者需配备N1级护士)定期分组模拟培训,锻炼员工对业务的熟悉和理解。(2)转运前护理。转移前,应充分评估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患者转移护理单在转帐前10 min内完成,收集完整数据,患者是否能转移,护士是否能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检测结果是否完全理解,主治医师应权衡决定,告知患者家属转移的风险和必要性,并获得家属批准;护士应准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包括外出检查的急救箱(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5支、阿托品注射液3支、地西泮注射液2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支、气管插管材料等),必要时根据患者情况添加相应的药物和物品,转移呼吸机(估计转移时间较长,根据患者所用氧气的流量和时间,准备不同的氧气瓶,保证氧气含量大于5 L)、运输吸痰机、除颤器、呼吸袋等;根据患者情况,安排接送人员;在符合转运条件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预处理,清洁患者呼吸道,通畅气道,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有效止血,防止失血性休克,固定骨折部位,对易激惹者应给予适当的镇静或有效的约束;转院前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告知接诊部门。(3)转运中护理。陪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药物输注及管道固定情况,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如情况发生变化,应立即配合医生采取对症急救措施,引导随行家属协助,同时寻求帮助;急救治疗原则:一级患者就地抢救,二级患者经初步治疗病情稳定后继续转运,病情未好转尽快返回急诊室,三等患者马上回急诊室。(4)转运后护理。到达目的地后,应妥善交收科护士。交接内容包括:资料、病况、检驗项目、检测结果、临界值、用药、皮肤试验结果、管道状况、伤口皮肤状况、特殊感染等。双方在转帐登记簿上签字后均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供氧中断、管道脱落、心跳骤停。(2)比较两组转运耗时,主要有外出检查、专科病房、介入室。
1.4 统计学方式
数据均采用SPSS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s)表示表示,采用t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转运耗时比较
观察组转运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危重患者在急诊科非常常见,而且危重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因此要重视院内转运。危重患者住院转运时间虽然不多,但如果在这段时间稍有不慎,患者就可能出现并发症,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及时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安全有效的运输方式。安全转移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组织和应急体系,护士接受了安全转移患者的培训,可以在转移前做好一切准备。在转移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他们可以立即给予正确的治疗,以预防风险。因此,安全转院护理模式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3]。
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进行转运时,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缩减转运耗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廖飞娥,刘宝仪,范小龙.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21,35(1):3.
[2]苏敏.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当代医学,2017,23(21):185-186.
[3]刘少银,陈云凤,陈锦秀.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