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散文、诗歌看传统文人的士大夫情怀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士大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群体,在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爵是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也就由此而形成了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论语·子路》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孔子的心中,但凡严于律己、忠君爱国之人皆可称之为“士”,如此看来,“士”和“君子”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也不能将“士”和“知识分子”“君子”混为一谈,“士”更倾向于做官,而“知识分子”和“君子”则偏重于道德修养。在精神层面上,“士”还可和“侠士”相媲美,当然,“士”也极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或徜徉山水,或乐于探索,总体说来,士大夫的情怀是复杂的。
  一、忧劳忧国,忠君报国
  从历代士大夫的生平事迹中不难看出,忧劳忧国,忠君报国是他们共有的特点,而这和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相通的。虽然士大夫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官爵,而其目的也是想通过做官为天下苍生谋福利。“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这些诗歌无不表现了士大夫的这一情怀。现在我们从高中所选的一些散文、诗歌来分析传统士大夫的这一情怀。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整首词所要表现的是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郁闷之情,同时也表现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从词的内容上看,上片从三国风云人物写起,而所写风云人物无不是作者心之所向,士大夫那种“为官情结”就被体现了出来。而下片则更多是抒发作者郁闷之情。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谪居黄州,心中忧愁不已,而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的思想依然萦绕在脑海,故而借游山玩水来释放内心的苦闷,在游山玩水中借景抒情,感慨时光流逝。
  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时作者已经是六十六岁,快到“古稀之年”了,但作者依然是“老当益壮”,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当时,韩侂胄执政正欲北伐,而闲置已久的作者被任用为浙东安抚使,忠君报国的士大夫情怀让他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依然精心准备战斗,但这却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故而在京口北固亭登高感慨,写下了此作。
  此外如 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等作品也透露出这样的情状,即虽然诗人被贬或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但依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重视,能为君主“效犬马之劳”。士大夫做官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而做官的目的则是为民服务,但又常常“可遇而不可得”,故而也就有了忧国忧民之愁苦。
  二、徜徉山水,自我实现
  大多数古代文人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喜欢“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往往在失意或郁闷之时徜徉于山水间,以此来让自己苦闷的心获得清净。而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大多数士大夫也都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我价值展现出来。
  以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例,当时作者已经是五十三岁,仕途已进佳境,但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作者也清楚地看到了政治生涯中的黑暗和复杂,心境随之放下,流连于自然之景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开篇即写“秋之声”,声音以动破静,变化多端,文由心声,此时的欧阳修完全沉醉在秋之声中,也就有了一连串的比喻。接着发出议论,云、天日、寒气、山川让秋的色、容、气、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其中也孕育了悲伤之情。景自然会惹人思绪,作者面对如此秋景,自然是百感交集,黯然神伤。最后还是得面对现实,于是作者从沉醉中清醒过来,面对现实,孤独油然而生,秋虫唧唧,一切尽在不言中。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作者面对大好河山,心中却是感慨万千。从这些文章中不难看出,当作者流连于山水时,心中依然少不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
  在对祖国美好河山尽抒情感的过程中,古代文人士大夫也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尤其会沾上一些“官气”,这与士大夫的独特情怀是息息相关的。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诗人尽情描写了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后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其实我们不妨把“蜀道”看作是作者心中的仕途。当时(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作者在长安,长安乃“首都”,是文人向往之地,作者在劝慰友人(王炎)之时,也在勉励自己,要向“蜀道”奋进,李白在司马承祯的鼓舞下,奋进之心更是高涨,写《蜀道难》可谓难中求进。
  三、乐于探索,体悟人生
  士大夫忧国忧民,徜徉山水也不忘国之安危,他们常常肩负着家庭、国家的责任,也热爱生命,在冒险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爱好,有的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有的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孑然独立。总体说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探索人生,体悟人生是他们努力追求的境界。
  首先以屈原《离骚》为例,屈原的一生可谓奋斗的一生,“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和衣跪下发誓兮,我坚持推行美政”。“我即使身处绝境兮,抱此初衷永不悔!”此种求索精神,非一般人等可及。虽然屈原在历经磨难后也选择他投,“我既已得灵氛吉卦兮,按历择日把路上”。但文中写道“车夫悲马儿恋兮,曲身回首停步”,不舍之情跃然纸上。最后求索无果而选择投江,“王朝不需要我兮,为何留恋故居”!这也是情非得已,悲情之至,感人至深。
  其次如《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也是古代士大夫求索精神的表现。在面临“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形势,诗人已经抱有必死之心。“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虽有埋怨,但对“义”只求索而未息,“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能将生命付诸自己的追求,这样的探索精神在士大夫身上是可贵的。
  当然,古代士大夫在兴趣爱好上较为广泛,多有自己的特点,李白嗜酒,亦因嗜酒,得罪高力士,后被免职,这也让他在人生旅途中多了份忧愁。陶渊明喜菊花,是因“菊,花之隐逸者也”,经历了仕途的磨难而希望隐居山林,这种情怀也合于常理。
  总之,从高中教材所选的诗歌、散文来看,士大夫多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人生历程中,皆努力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在遭遇困难挫折时不免寄情山水,但其探索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四中学校(215000)
其他文献
之、乎、者、也简单的四个字,却被看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代言。当我们想象古人手持一卷书,面前一壶茶的优雅时,有的学生却看得一头雾水;当我们想象学者们闭着眼睛,晃着脑
不久前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其第三次全体会议的主题就是“档案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取得了举
文章通过对黑河塘电站2号机组出口隔离开关B相被烧坏的事故处理以及刀闸被烧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提出了预防措施。不仅为解决黑河塘电站本次事故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对行业中同类
实现农垦社会总产值16.1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3%,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70%;营业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60.3%;在岗职工年均收入4.08万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古诗词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积淀经典文学的情怀,让学生在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下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感,体悟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为此,语文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拨开诗词的神秘面纱。  一、抓意象悟情感  所谓意象,主要是指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艺术形象。作者在诗词中借助事物、情景表达情感,而情感则是作者自身志
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常常发现有这样一些文字,它们突破了平常意义上作文的界限,或语言华美、或结构独特、或文体别致、或新颖脱俗、或情感浓烈。在文体上,它们有的是小说,有的是童话,有的是寓言或民间故事;有的道理很深,充满了深刻的凡人哲理,应该是哲理散文;有的乡土气息很浓,里面的乡风民俗,儿歌童谣比比皆是。如果再给这些文字戴上作文的大帽子,无疑不完全合适。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下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比较适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必修一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乍看之下似乎是四个毫无关系的知识点,但仔细琢磨一下,这四个主题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寻找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着眼于单元,
2004年江苏垦区粮食生产呈现"三增一高"(增面积、增单产、增总产、高效益)的好形势.全系统种植粮食125.5万亩,较上年增4.3%,其中水稻62万亩,小(大)麦57万亩,玉米3.16万亩,大
摘要:文章介绍了10kV SF6环网柜五防联锁改造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改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通过改造消除了SF6环网柜容易造成带电误合接地刀的安全隐患。同时,通过对接地刀防误操作结构的进一步改进,解决了SF6环网柜不能在本柜内进行直接验电的问题,提高了操作检修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SF6环网柜改造;接地刀;电磁闭锁;直接验电  中图分类号:TM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两大瓶颈.经过调查发现,内蒙古三河马场成功地破解了这两大难题,创造了以农场变公司、职工变股东为主要特征的"三河模式",为国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