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4年走上“神坛”,到1980年被否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曾是国内媒体关注最多的村庄。据称,曾有960万国人到此“朝圣”——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就有一人。
改革开放后,作为被批判的“极左”典型,大寨沉默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大寨”为商标的各种商品突然面世,羊毛衫、核桃露……
最后的堡垒
79岁高龄、被誉为大寨“活化石”的宋立英老人精神矍铄、头脑清晰。说起当年席卷全国的包产到户,她说:“当时大寨人都不理解,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变革前夜的1977年,大寨村的成绩鲜有乡村可以匹敌:粮食总产量49.2万公斤,亩产656公斤,每人的口粮在250到300公斤之间;拥有拖拉机等农用机械数十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和半机械化作业;集体资产总值71万元,人均住房两间,吃水烧煤、看病上学全部由集体包揽……
但是,当时的大寨全体村民也被紧紧束缚在800亩土地上,从早到晚统一下地干活,村民连戴手表、下馆子也被批为“资产阶级思想”,要“斗私批修”。
1979年开始,“肯定凤阳(小岗村)、否定昔阳(大寨)”的势头一浪接一浪。当年,来大寨参观的国内宾客仅4205人,不及1978年的3%。那时,大寨人在外人面前经常抬不起头来。宋立英一次出门坐火车,被别人认出后,竟不敢承认自己是大寨人。
1979年年底,山西昔阳县委发出《关于彻底肃清昔阳县学大寨运动中极左流毒和影响》的文件,关闭已久的集贸市场出现,大部分村庄分了自留地,昔阳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典型——北亩村。
1980年9月,陈永贵被解除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支书郭凤莲被调离大寨。
1982年,大寨粮食总产量从1981年的40.2万公斤骤跌到32.5万公斤。
1982年年底,由昔阳县委书记挂帅的工作组进驻大寨。随即,大寨很快出台了“包田到劳”方案。
签承包合同的第二天,大寨土地大包干的消息轰动全国。
1983年风调雨顺,“晚上下雨白天晴”,那年总产上了百万斤,宋立英说“这个(包田到劳)老天都同意”。
1985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大寨人彻底实行了包产到户,按人均1.4亩的标准分给村民——这比很多地方晚了整整5年。
“铁姑娘”复出
位于大山深处的大寨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无人问津。到90年代初,大寨个体经济出现“破产潮”。除了煤矿,其余产业一片萧条。于是,让郭凤莲重回虎头山的呼声越来越高。
“挺不好受的!”2007年3月11日晚,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郭凤莲回忆当年的种种细节,嘘唏不已。
“说心里话,当时不大愿意回来。”上世纪90年代初,组织安排郭凤莲到大寨重新掌舵,郭“担心搞不好”,但“党员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
1991年11月,刚过完45岁生日的郭凤莲复出。
“刚回来的时候,村里的街上坐着满满的人,都是闲坐、闲说,但更是没钱花。”
让会计一划拉,郭凤莲才发现,大寨已成“空壳”,每年全靠煤矿的一点上交款勉强过日子。
“必须走出去。”1992年2月,两辆满载140名大寨村民的大巴车从大寨出发,直奔娘子关外的华北平原,开始了大寨人的“洗脑”征程。
“当年全国学大寨,现在大寨学全国”。
他们参观了年产值已经上亿的河北获鹿高迁村,“到处都是小洋楼和现代化厂房”,而这个村庄,历史上曾经是学大寨的典范。
这场震撼人心的参观,让大寨人彻底看清了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从高迁回来后,宋立英又陪着郭凤莲南下江阴市,“根本看不出人家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宋立英感慨。
江阴市南闸镇毛纺织印染总厂热情接待了她们。最后,双方达成了在大寨建设羊毛衫厂的合作协议,由对方提供所有机械、技术和人员培训。
随后是华西村、浙江鄞县、大邱庄……郭凤莲越看越惭愧,越看越着急。
1992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视察山西旱情,走进大寨,为大寨指出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发展道路;两个月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也来到了大寨,他告诫郭凤莲说:“你不要看花了眼,那个地方跟这里条件不同……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出发,实事求是,旅游业搞好了,比办几个工厂都赚钱。”
最后,大寨新的党支部确定了“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的思路。1992年,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郭凤莲出任总经理。
二次创业
创业之初,郭凤莲走了很多弯路,东挪西借地往化工厂里扔了十几万,根本无济于事,最后企业因污染严重被关闭;又组织大家搞草编、上地板砖……结果全部失败。
1992年上马的羊毛衫厂是个成功范例,1993年就生产了3万件;随后,和山西省乡镇局及太原一家衬衫厂联营的大寨衬衫厂也获得成功。现在看起来,这些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能获成功,主要是市场认可“大寨”这个商标。
1994年,大寨上马了煤炭铁路发运站和投资2100万元的中外合资大寨中策水泥厂,成为大寨这十几年来的创收大户之一。
不久,大寨又和宁城老窖联营,把昔阳酒厂包装成了“大寨酒业”。
大寨二次创业中,最值得圈点的是旅游。1993年,郭凤莲邀请同济大学的专家对大寨旅游做了全面规划。此后,大寨展览馆、狼窝掌梯田、陈永贵故居、大寨民居楼等一系列景点被建设、开发出来,虎头山上开始大规模种树植草,恢复生态。
如今的大寨,已形成以旅游、煤炭、化工、建材、酿酒、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多个支柱产业。上世纪末,大寨给村民盖起了50座独立小别墅,村民只要掏五六万元就可入住,其余由集体补贴。今年,村集体又准备动工,再盖50套170平方米的住房,每套6.5万元。
大寨村民还享有取暖、上学等各种补助。2007年,全体村民每人分到了1000元;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得到200元的养老金。
最新资料显示:2007年,大寨经济总收入1.27亿元,人均收入7000元;经济总收入比1980年增长600倍,人均收入增长38倍;520人的小村庄,人均年纳税近2万元,连续多年蝉联昔阳县“纳税冠军”……
(摘自《齐鲁晚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