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2例临床观察

来源 :国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j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5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研究组采用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经治3d,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经治后,发热、鼻塞、流涕评分及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降低更显著(P<0.05);研究组首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完全退热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60/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7%(52/62) (P <0.05).结论: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能够减轻发热、鼻塞、流涕等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提高疗效.
其他文献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外因六淫犯肺,内因饮食、情志所伤。其中,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是为木火刑金之咳嗽。奔豚汤本为治疗气郁化火、肝火上逆之奔豚气病而设,因其疏肝泄热、降逆平冲之功,故用以治疗木火刑金之咳嗽,临床疗效显著。
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α-干扰素(IFN-α)/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1(STAT1)/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信号改变及其在浆母细胞(PB)/调节性B细胞(Breg)分化失衡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接收诊治的38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前(KD组)、后(KDIVIG组)直接取血备检,并根据心脏超声结果将KD组患儿分为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CAL亚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亚组)
口干是中医问诊时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认为导致口干的直接原因是津液不能上承,但导致津液不能上承的原因并非都是阴虚,气虚、阳虚、阳郁、痰湿、瘀血均可致津液输布障碍而引起口干。因此临证时当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可见肺泡腔内炎性渗出明显,部分肺泡腔渗出物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因此需积极防治肺纤维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发肺纤维化的病机为寒湿疫毒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产物损伤肺络,致肺络不通、肺络不荣,临床防治当以通补肺络为要,辅以解毒祛毒,同时结合具体病情特点,兼以化湿、清热、祛瘀、益气、养阴、健脾等。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属于中医“汗证”“虚人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范畴,临床以“分期-辨质-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分急性期(辨证为风邪袭肺证、痰热壅肺证、瘀阻肺络证)、缓解期(辨质为肺脾气阴两虚质)及慢性迁延期(证质结合)进行论治,着重“急性期辨证治标、缓解期辨质循本、迁延期证质结合以解标治本”。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普及,复发率较前降低,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PIP)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CPIP现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疗效指标之一。CPIP发生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神经性疼痛、非神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女性、年幼、肥胖、对疼痛的控制感较低、术前焦虑、术前疼痛、疼痛敏感性遗传易感性等患者因素和术者经验、开
符为民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实证为清窍不利、闭阻脑络,虚证为肝肾不足、髓海失养。病理因素为气、火、痰、瘀,且常相兼致病,其中以痰瘀互结最为常见。符老强调精准辨证、主次合参,治疗上主张标本兼治、注重预后;方选涤痰汤通窍活血汤、天麻钩藤饮合用,以化痰通瘀、熄风和络。
双心病,即心理疾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的一种疾病。张艳教授认为双心病重在调肝,并提出了疏肝解郁、清肝降火、滋阴养肝、平抑肝阳、温肝散寒等调肝五法,并在用药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内外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的:观察化痰通脑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管石复位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经管石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化痰通脑汤治疗,对照组不予任何物理及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管石复位术后行中文版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问卷评估,经治2周后再行该量表评估,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8%(35/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
党中勤教授临证30余载,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见解独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中药升降浮沉、性味归经为依据,善用药对,或升降相承,或寒热并用,或相须为用,或相互制约,巧妙配伍,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