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别研究了音乐演奏前的准备阶段、登台阶段以及演奏后总结阶段的几个美学问题,指出在准备阶段音乐演奏者要对乐谱仔细聆听,探析音调的不同性质;在登台时则要考虑思想和情感的双重性问题,以及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到心理的专注;在总结阶段则要认识到演奏具有不可重复性,争取在下一次的表演中实现自我超越。
关键词:音乐演奏艺术;阶段划分;美学问题
音乐演奏活动分为几个阶段:演奏前的准备阶段、登台阶段以及演奏后的总结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美学问题,亟待人们展开研究与探索。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演奏者都要坚持“尊重”这一原则,不仅要尊重作品,还要尊重自身与听众,将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全面展示出来。
1 音乐演奏前准备阶段的美学问题
1.1 对乐谱的聆听
在演奏前,表演者必须要仔细聆听乐谱。读谱的过程并非只是为了按照谱面规定而进行演奏,更是为了要将谱面的标记内化成音调,也就是音乐表象,要做到这一点,演奏者一定要具备高超的音乐技巧和才能,并通过锻炼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有学者认为,人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于理性和感性的联合,而表象区域内既不存在不抽象的具体,也没有不具体的抽象。因此,直觉脱离不了经验与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又通常包含于直觉当中。演奏者生活经验及艺术经验的累积,归根结底就是培养直觉的基本要素。演奏者在聆听乐谱时,可以了解到作曲家的情感及创作思想,进而通过运用想象与经验,把乐谱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便能够赋予音乐完整性、丰富性以及复合性。
1.2 探析音调的不同性质
作为一名演奏者,应当要对音调的性质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通过研究证明,音调中存在时代性、个体性、民族性以及地方性等特点。这些属性相互影响并渗透,成为一个完整的形态。不同的作曲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其作品也难免会带上时代性特色。而如何处理好其中的时代性问题,是演奏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不同的音乐也带有不同的个人色彩,假设将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看成一个点,那么该点的位置便在民族与地方的交界处。音调的民族性特点通常比较显著,能够呈现出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肖邦作品中的波兰风情,以及《梁祝》中的含蓄、内放情感等。地方性则是比民族性要小一些的范畴,演奏者要把握音调的地方性特点,就要充分体验并了解地方性的事物。
2 音乐演奏登台时的美学问题
2.1 思想情感的双重性问题
在登台的时候,演奏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是:该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不是作曲家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否是作曲家所表现出的客观对象情感?作曲家通常都存在有两类情感:一是进入特定场景后产生的针对性情感,二是将作品视为客观对象而产生的情感。这些情感都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验有关,因此分别可以概述为艺术情感和生活情感。但在演奏者所创建出来的艺术世界情感当中,又必然囊括了演奏者的自我情感,所以这种情感是具备双重性特点的。人们在考量音乐和自身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借助生活本身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音乐所能展示的就不单单是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状态,而是内在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本质,也就是思维形象化。
2.2 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演奏过程中,如果没有投入强烈的思想情感,是很难成功完成一场表演的。但如果仅专注于感情的展示,也不能保证演出获得成功。完美的演奏应当包含两大因素:一是自我理智的呈现,二是热烈情感的表达。演奏者要将理性和感性融为一体,才能顺利完成音乐演奏。假设演奏者忘记了接下来要表演的曲谱,不知道如何控制曲調的强弱,也不知道怎样调节音准和节奏,那么演奏也就难以进行下去。那这种控制一般是如何完成?自然就是演奏者的自我理性。所以,音乐的演奏应当是既感性,又理性的。演奏者在登台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两点上面。
2.3 心理的专注
心理的专注即演奏者要进入到特定的场景当中。例如,询问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会想到什么,其通常会回答:“我专注于表演,进入到特定的场景。”因此,演奏者在登台时,心里所想的应当就是和曲子相关的特定场景,除此之外不能再想其他事物。如果演奏者无法做到心理的专注,难以进入特定场景,那么就会导致其表演趋于公式化、刻板化,无法顺利完成音乐演奏,其表演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因此,演奏者要把个人情感注入音乐作品中,在舞台上专注于表演,在登台时就有意识地控制好自我的意识和心理。
3 音乐演奏后总结阶段的美学问题
3.1 演奏具有不可重复性
所谓的不可重复性,就是指音乐的存在形式具备开放性特点。同一名演奏者表演10次,仔细倾听就会发现这10次都有所不同。有一种说法是:“艺术需有三分生。”也就是说应当为七分旧、三分新。七分旧指的是每次的表演内容有七成同过去相似,而三分新则是指要有三分是属于新的创作,这也代表着自我的提升。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其技巧和经验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因此每一次演奏都应有新的创造内容。比如,小泽征尔,他在每次演出之前都要重新读谱,并进行再次创作,确保自己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一次新的演奏和上一次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创新,那么实质上就是在退步。
3.2 演奏过程中的自我超越
音乐演奏完成后,演奏者应当自我总结,思考如何完成自己的新目标,也就是如何将同一首作品表演得更好。就拿文本与型号的概念作比,可以说每一次演奏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型号,但有的型号符合文本,有的却不符合。而符合文本的型号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包含了整个“家族”。在此之中,每一个型号都各具优势。因此,表演者要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以便更好地诠释文本,不断进步。演奏者要积极听取听众的意见,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改善。总而言之,演奏者要虚心接受各种建议,并善于选择,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4 结语
音乐演奏艺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其中包含了理论、情感与实践等多种问题。演奏者除了要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演奏技巧之外,还应当聆听乐谱,探析音调的不同性质,研究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到专注于表演。此外,还要认识到演奏具有不可重复性,并在演奏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将音乐作品以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桑宏.从音乐美学角度浅谈钢琴演奏的若干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98-101.
[2] 胡自强.对音乐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意向·意义·视界·境界”初探[J].中国音乐,2000(04):39-41.
[3] 欧阳琳,刘慧婷.从美学角度浅议音乐表演中的钢琴演奏[J].鸭绿江(下),2016(11):78-79+83.
关键词:音乐演奏艺术;阶段划分;美学问题
音乐演奏活动分为几个阶段:演奏前的准备阶段、登台阶段以及演奏后的总结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美学问题,亟待人们展开研究与探索。不论在哪一个阶段,演奏者都要坚持“尊重”这一原则,不仅要尊重作品,还要尊重自身与听众,将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全面展示出来。
1 音乐演奏前准备阶段的美学问题
1.1 对乐谱的聆听
在演奏前,表演者必须要仔细聆听乐谱。读谱的过程并非只是为了按照谱面规定而进行演奏,更是为了要将谱面的标记内化成音调,也就是音乐表象,要做到这一点,演奏者一定要具备高超的音乐技巧和才能,并通过锻炼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有学者认为,人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于理性和感性的联合,而表象区域内既不存在不抽象的具体,也没有不具体的抽象。因此,直觉脱离不了经验与对事物的理解,而理解又通常包含于直觉当中。演奏者生活经验及艺术经验的累积,归根结底就是培养直觉的基本要素。演奏者在聆听乐谱时,可以了解到作曲家的情感及创作思想,进而通过运用想象与经验,把乐谱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便能够赋予音乐完整性、丰富性以及复合性。
1.2 探析音调的不同性质
作为一名演奏者,应当要对音调的性质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通过研究证明,音调中存在时代性、个体性、民族性以及地方性等特点。这些属性相互影响并渗透,成为一个完整的形态。不同的作曲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其作品也难免会带上时代性特色。而如何处理好其中的时代性问题,是演奏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不同的音乐也带有不同的个人色彩,假设将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看成一个点,那么该点的位置便在民族与地方的交界处。音调的民族性特点通常比较显著,能够呈现出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例如,肖邦作品中的波兰风情,以及《梁祝》中的含蓄、内放情感等。地方性则是比民族性要小一些的范畴,演奏者要把握音调的地方性特点,就要充分体验并了解地方性的事物。
2 音乐演奏登台时的美学问题
2.1 思想情感的双重性问题
在登台的时候,演奏者应当考虑的问题是:该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不是作曲家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否是作曲家所表现出的客观对象情感?作曲家通常都存在有两类情感:一是进入特定场景后产生的针对性情感,二是将作品视为客观对象而产生的情感。这些情感都和作者的个人生活经验有关,因此分别可以概述为艺术情感和生活情感。但在演奏者所创建出来的艺术世界情感当中,又必然囊括了演奏者的自我情感,所以这种情感是具备双重性特点的。人们在考量音乐和自身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借助生活本身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音乐所能展示的就不单单是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状态,而是内在思想与意识形态的本质,也就是思维形象化。
2.2 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演奏过程中,如果没有投入强烈的思想情感,是很难成功完成一场表演的。但如果仅专注于感情的展示,也不能保证演出获得成功。完美的演奏应当包含两大因素:一是自我理智的呈现,二是热烈情感的表达。演奏者要将理性和感性融为一体,才能顺利完成音乐演奏。假设演奏者忘记了接下来要表演的曲谱,不知道如何控制曲調的强弱,也不知道怎样调节音准和节奏,那么演奏也就难以进行下去。那这种控制一般是如何完成?自然就是演奏者的自我理性。所以,音乐的演奏应当是既感性,又理性的。演奏者在登台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两点上面。
2.3 心理的专注
心理的专注即演奏者要进入到特定的场景当中。例如,询问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会想到什么,其通常会回答:“我专注于表演,进入到特定的场景。”因此,演奏者在登台时,心里所想的应当就是和曲子相关的特定场景,除此之外不能再想其他事物。如果演奏者无法做到心理的专注,难以进入特定场景,那么就会导致其表演趋于公式化、刻板化,无法顺利完成音乐演奏,其表演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因此,演奏者要把个人情感注入音乐作品中,在舞台上专注于表演,在登台时就有意识地控制好自我的意识和心理。
3 音乐演奏后总结阶段的美学问题
3.1 演奏具有不可重复性
所谓的不可重复性,就是指音乐的存在形式具备开放性特点。同一名演奏者表演10次,仔细倾听就会发现这10次都有所不同。有一种说法是:“艺术需有三分生。”也就是说应当为七分旧、三分新。七分旧指的是每次的表演内容有七成同过去相似,而三分新则是指要有三分是属于新的创作,这也代表着自我的提升。一名优秀的演奏者,其技巧和经验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因此每一次演奏都应有新的创造内容。比如,小泽征尔,他在每次演出之前都要重新读谱,并进行再次创作,确保自己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一次新的演奏和上一次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创新,那么实质上就是在退步。
3.2 演奏过程中的自我超越
音乐演奏完成后,演奏者应当自我总结,思考如何完成自己的新目标,也就是如何将同一首作品表演得更好。就拿文本与型号的概念作比,可以说每一次演奏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型号,但有的型号符合文本,有的却不符合。而符合文本的型号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包含了整个“家族”。在此之中,每一个型号都各具优势。因此,表演者要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以便更好地诠释文本,不断进步。演奏者要积极听取听众的意见,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逐步改善。总而言之,演奏者要虚心接受各种建议,并善于选择,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4 结语
音乐演奏艺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其中包含了理论、情感与实践等多种问题。演奏者除了要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演奏技巧之外,还应当聆听乐谱,探析音调的不同性质,研究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到专注于表演。此外,还要认识到演奏具有不可重复性,并在演奏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将音乐作品以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桑宏.从音乐美学角度浅谈钢琴演奏的若干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98-101.
[2] 胡自强.对音乐演奏艺术的美学思考——“意向·意义·视界·境界”初探[J].中国音乐,2000(04):39-41.
[3] 欧阳琳,刘慧婷.从美学角度浅议音乐表演中的钢琴演奏[J].鸭绿江(下),2016(11):78-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