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能听人说起“亚健康”,对于“亚快乐”就显得比较陌生了。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处于快乐与抑郁之间的临界状态。虽说是一个新的心理学名词,但是这样的状态由来已久,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也许是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也许是更久。
“亚快乐”现象不容忽视
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多彩,可是不知不觉中都市里的人们似乎正在丢失快乐。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和美的家庭生活……这一切已经无法带来发自内心的踏实和快乐,没有什么事能够触到兴奋点,可是又找不到痛彻心扉的理由。这种“快乐缺失”的体会就是“亚快乐”的主要特征。而符合亚快乐症状的人群的平均年龄日趋年轻化,大多数人都是刚过30岁,于是现在有了“三十而亚”这一说法。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博就是一位典型的“亚快乐者”。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刚刚过完32岁的生日,就已经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负责大华北区业务的营销总监了。尽管自己每天衣着光鲜地出入高档写字楼和社交场所,但是他十分厌倦每天的微笑,对着上司笑,对着客户笑,对着同僚、下属也要笑。每每夜里一个人独处时,才发现快乐距离自己越来越远。笑是强挤出来给别人看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长时间的亚快乐状态最后可能会发展成为真正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并且患上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和结石的概率也会增加。就像“亚健康”对生理的负面影响一样,“亚快乐”也不容忽视。
出现“亚快乐”的心理原因
对快乐缺乏感知能力或预期过高 关于快乐,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知足常乐,有人说有钱就快乐。心理专家说,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在医院心理门诊咨询室里,我们常可以听到下面这样的对话——医生:“能说说最近令你烦恼的事情吗?”来访者:“有很多。”医生再问:“那么,让你感到愉快的事情呢?”此时,很多人会陷人思考,因为快乐与幸福的事并不是没有,只是容易被他们忽略而已。要知道,幸福和快乐不是客观存在,它们是需要被感知,被发现的。
北欧某个小国家的公民,每个人自出生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分钱不用花,全部由政府买单。按理说那里的学生没有负担,应该会顺利毕业吧?但是这个国家大学生的自杀率却出奇的高。别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东西,可能正是你现在唾手可得的,比如读书上学;而你却正为一点小事而郁郁寡欢。所以很多时候,对快乐的预期不妨尝试适时降低,知足常乐这句老话在当下也是有深刻意义的。
对于生活失控感的焦虑 出于人类的本能,对于自己能够掌控的事物我们会有安全的体验,然而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掌控不了生活,突然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发疯的陀螺,整日没有规律地乱转,不安和焦虑在所难免。
现在一些身处职场的白领们,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好比家常便饭。为了那个招来无数羡慕眼神的工作,克扣自己的睡眠,打乱自己的饮食习惯,一到休息日恨不得去K歌唱通宵来宣泄自己满腹的不满,似乎现在拥有的只是被现实奴役、失去自由和自我的沮丧感。如果您正有这种心理体验,建议平静下来,找一找工作的兴趣点。凡事都没有绝对,若是不喜欢这份工作,怎会选择它?找准兴趣点,会让你找回失去的自我。
过分关注精神生活 心理专家分析,物质生活越充足,精神生活越匮乏,快节奏的生活必然导致心理垃圾不断增加。当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不快乐”之上时,就没有更多时间可以用来感知快乐。
每天空闲下来时,自问每天辛苦工作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在何处?亦或上升到生命的价值。那些过分关注精神层面需要的人,往住缺乏感知快乐的心理空间,其中不乏极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导致“亚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寻找快乐的“处方”
有首歌这样唱:“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快乐并不如唱的那样简单易得,但是也不必把它想象得有多难。下面几条建议不妨一试。
接触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 尝试挑战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因为挑战能够带来新鲜的刺激,并且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加自信。
寻找生活兴趣点 不论你多忙,都要留出点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是一个业余爱好,也可以是一项技能,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你可以转移注意力,体验成就感。
建立一个坚实的朋友圈 拥有几个固定的好朋友,这种氛围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同时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源,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求得解决的办法。
及时宣泄负性情绪 任何负性情绪都不会凭空消失,不解决只会转化。所以不要将负面情绪堆积起来,要及时处理掉。当然,处理的方式因人而异,也是多元化的,如和朋友聊天,绕着小区跑几圈,偶尔嚎啕大哭,都是可以的。总之,不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不给他人造成危害的宣泄方式都可以尝试。
“亚快乐”现象不容忽视
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多彩,可是不知不觉中都市里的人们似乎正在丢失快乐。稳定的工作、丰厚的收入、和美的家庭生活……这一切已经无法带来发自内心的踏实和快乐,没有什么事能够触到兴奋点,可是又找不到痛彻心扉的理由。这种“快乐缺失”的体会就是“亚快乐”的主要特征。而符合亚快乐症状的人群的平均年龄日趋年轻化,大多数人都是刚过30岁,于是现在有了“三十而亚”这一说法。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张博就是一位典型的“亚快乐者”。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刚刚过完32岁的生日,就已经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负责大华北区业务的营销总监了。尽管自己每天衣着光鲜地出入高档写字楼和社交场所,但是他十分厌倦每天的微笑,对着上司笑,对着客户笑,对着同僚、下属也要笑。每每夜里一个人独处时,才发现快乐距离自己越来越远。笑是强挤出来给别人看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长时间的亚快乐状态最后可能会发展成为真正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并且患上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类疾病和结石的概率也会增加。就像“亚健康”对生理的负面影响一样,“亚快乐”也不容忽视。
出现“亚快乐”的心理原因
对快乐缺乏感知能力或预期过高 关于快乐,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知足常乐,有人说有钱就快乐。心理专家说,快乐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在医院心理门诊咨询室里,我们常可以听到下面这样的对话——医生:“能说说最近令你烦恼的事情吗?”来访者:“有很多。”医生再问:“那么,让你感到愉快的事情呢?”此时,很多人会陷人思考,因为快乐与幸福的事并不是没有,只是容易被他们忽略而已。要知道,幸福和快乐不是客观存在,它们是需要被感知,被发现的。
北欧某个小国家的公民,每个人自出生一直到大学毕业一分钱不用花,全部由政府买单。按理说那里的学生没有负担,应该会顺利毕业吧?但是这个国家大学生的自杀率却出奇的高。别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东西,可能正是你现在唾手可得的,比如读书上学;而你却正为一点小事而郁郁寡欢。所以很多时候,对快乐的预期不妨尝试适时降低,知足常乐这句老话在当下也是有深刻意义的。
对于生活失控感的焦虑 出于人类的本能,对于自己能够掌控的事物我们会有安全的体验,然而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完全掌控不了生活,突然发现自己就像一个发疯的陀螺,整日没有规律地乱转,不安和焦虑在所难免。
现在一些身处职场的白领们,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好比家常便饭。为了那个招来无数羡慕眼神的工作,克扣自己的睡眠,打乱自己的饮食习惯,一到休息日恨不得去K歌唱通宵来宣泄自己满腹的不满,似乎现在拥有的只是被现实奴役、失去自由和自我的沮丧感。如果您正有这种心理体验,建议平静下来,找一找工作的兴趣点。凡事都没有绝对,若是不喜欢这份工作,怎会选择它?找准兴趣点,会让你找回失去的自我。
过分关注精神生活 心理专家分析,物质生活越充足,精神生活越匮乏,快节奏的生活必然导致心理垃圾不断增加。当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不快乐”之上时,就没有更多时间可以用来感知快乐。
每天空闲下来时,自问每天辛苦工作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在何处?亦或上升到生命的价值。那些过分关注精神层面需要的人,往住缺乏感知快乐的心理空间,其中不乏极端完美主义者。这也是导致“亚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
寻找快乐的“处方”
有首歌这样唱:“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可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快乐并不如唱的那样简单易得,但是也不必把它想象得有多难。下面几条建议不妨一试。
接触新事物,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 尝试挑战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因为挑战能够带来新鲜的刺激,并且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加自信。
寻找生活兴趣点 不论你多忙,都要留出点时间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是一个业余爱好,也可以是一项技能,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你可以转移注意力,体验成就感。
建立一个坚实的朋友圈 拥有几个固定的好朋友,这种氛围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同时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源,让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求得解决的办法。
及时宣泄负性情绪 任何负性情绪都不会凭空消失,不解决只会转化。所以不要将负面情绪堆积起来,要及时处理掉。当然,处理的方式因人而异,也是多元化的,如和朋友聊天,绕着小区跑几圈,偶尔嚎啕大哭,都是可以的。总之,不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不给他人造成危害的宣泄方式都可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