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对教材进行调整、充实,让现行教材亮出绚丽的“风采”。
一、让教材充满生活的气息
现行非课改实验教材,有不少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及时进入课本。因此我在教学目的不变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材提供的例子:“粮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这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例题中的“木箱”从未见过,十分陌生。鉴于此,我在学习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应用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后,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指长方体),自己测量求其表面积所需的数据,再求表面积。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所选物体五花八门。有求长方体金鱼缸表面积的、有求长方体文具盒表面积的、有求数学课本表面积的。更令人难以预测的是有小部分学生在研究包数学课本要用多大的纸。通过例题的改变,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个性张扬的空间,学习积极,思维活跃。
在使用课改教材中,我发现虽然新教材选取的素材及呈现方式有现实性,又具有趣味性,但有些素材还不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学中我总是选取学生身边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重新创设出鲜活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没有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画了一幅我校的平面图,标出各部分的位置,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校园,异常兴奋,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使知识更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我曾拜读过李烈老师写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里面谈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众所周知的。我觉得这里指的教学方法的得法,不仅仅是指具體的教学手段,也包括对教材的灵活使用,变更教材的原有顺序,而根据学生的实际,使之更加有序。由此可见,教学中的无序是形式,而其实质是为了达到更加有序。如李烈老师讲“分数乘法”这一部分知识时,就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在学习完“分数乘法的意义”后,直接引导学生“应用”,介入分数乘法应用题。李烈老师认为,如果按教材,讲完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学生思维的“序”就断了,而立即导入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学生的思维是在原有认知上自然向纵深发展的,这种“应用”有利于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教材安排被打乱了,看似无序,实际上思维上更有序。所以,在教学中,我也适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情况重新组合教材的编排顺序,如在六年级总复习中复习应用题时,教材先复习简单的一步应用题,再复习多步计算应用题,我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复习整数应用题,再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后复习分数应用题,这样对教材进行整合,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路更清晰,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三、让教材展示探究的魅力
现行教材中的例题,经过教学处理,被人为地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有“骨”、无“血”、无“肉”,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小,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深入领会编写的意图,将教材上不能看到的“血”与“肉”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教材焕发出应有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我出示例题“把5/4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让学生尝试练习,当学生知道5/4÷2=2/5后,引导学生讨论:4/5除以2后等于2/5后是怎么来的?面对学生的种种说法和解释,我做了积极的肯定。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11/21÷4。学生通过与计算4/5÷2进行对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至此,我因势而导,让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自己探索知识的由来,自主淘汰、验证自己的想法,思维量大,探究性强,各自的创新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使用教材时,我们要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充实教学内容,把教材用活,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求。
一、让教材充满生活的气息
现行非课改实验教材,有不少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却未能及时进入课本。因此我在教学目的不变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材提供的例子:“粮店售米用的木箱(上面没有盖),长1.2米,宽0.6米,高0.8米。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这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例题中的“木箱”从未见过,十分陌生。鉴于此,我在学习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应用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后,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物体(指长方体),自己测量求其表面积所需的数据,再求表面积。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所选物体五花八门。有求长方体金鱼缸表面积的、有求长方体文具盒表面积的、有求数学课本表面积的。更令人难以预测的是有小部分学生在研究包数学课本要用多大的纸。通过例题的改变,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个性张扬的空间,学习积极,思维活跃。
在使用课改教材中,我发现虽然新教材选取的素材及呈现方式有现实性,又具有趣味性,但有些素材还不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学中我总是选取学生身边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重新创设出鲜活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没有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画了一幅我校的平面图,标出各部分的位置,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校园,异常兴奋,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使知识更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我曾拜读过李烈老师写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里面谈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众所周知的。我觉得这里指的教学方法的得法,不仅仅是指具體的教学手段,也包括对教材的灵活使用,变更教材的原有顺序,而根据学生的实际,使之更加有序。由此可见,教学中的无序是形式,而其实质是为了达到更加有序。如李烈老师讲“分数乘法”这一部分知识时,就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在学习完“分数乘法的意义”后,直接引导学生“应用”,介入分数乘法应用题。李烈老师认为,如果按教材,讲完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学生思维的“序”就断了,而立即导入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学生的思维是在原有认知上自然向纵深发展的,这种“应用”有利于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教材安排被打乱了,看似无序,实际上思维上更有序。所以,在教学中,我也适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情况重新组合教材的编排顺序,如在六年级总复习中复习应用题时,教材先复习简单的一步应用题,再复习多步计算应用题,我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复习整数应用题,再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后复习分数应用题,这样对教材进行整合,符合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思路更清晰,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三、让教材展示探究的魅力
现行教材中的例题,经过教学处理,被人为地简单化、典型化、理想化,有“骨”、无“血”、无“肉”,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小,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深入领会编写的意图,将教材上不能看到的“血”与“肉”挖掘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教材焕发出应有的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我出示例题“把5/4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让学生尝试练习,当学生知道5/4÷2=2/5后,引导学生讨论:4/5除以2后等于2/5后是怎么来的?面对学生的种种说法和解释,我做了积极的肯定。然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计算11/21÷4。学生通过与计算4/5÷2进行对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至此,我因势而导,让学生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自己探索知识的由来,自主淘汰、验证自己的想法,思维量大,探究性强,各自的创新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在使用教材时,我们要反复研究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充实教学内容,把教材用活,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适应教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