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阅微草堂笔记》是喜欢也善于通过人物形象说理的.《郑苏仙梦至冥府》中的郑苏仙到阎罗王那里打了一转后明白了两句话,一句是“利己必损人”,一句是“无功即有罪”,尤其是对当官的人.《宁波吴生》通过狐女也就是妓女的高谈阔论使人明白:“声色之娱,本电光石火”,“悬崖撒手,转瞬成空”,“朱颜不驻,白发已侵”,“白杨绿草,黄土青山,何一非古来歌舞之场”.《道士剖丽女心》记叙道士受额都统干扰、斩妖不成的故事,并借道士之口阐述了放纵恶物贻患无穷的道理:姑息贪官污吏,御史钦差自以为是阴功积德,被人誉为忠厚,但为何不想想那些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微草堂笔记》是喜欢也善于通过人物形象说理的.《郑苏仙梦至冥府》中的郑苏仙到阎罗王那里打了一转后明白了两句话,一句是“利己必损人”,一句是“无功即有罪”,尤其是对当官的人.《宁波吴生》通过狐女也就是妓女的高谈阔论使人明白:“声色之娱,本电光石火”,“悬崖撒手,转瞬成空”,“朱颜不驻,白发已侵”,“白杨绿草,黄土青山,何一非古来歌舞之场”.《道士剖丽女心》记叙道士受额都统干扰、斩妖不成的故事,并借道士之口阐述了放纵恶物贻患无穷的道理:姑息贪官污吏,御史钦差自以为是阴功积德,被人誉为忠厚,但为何不想想那些被墨吏们搜刮得卖儿典妻的穷人呢?难道受害者也欢迎这样的忠厚长者吗?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代文学书写范围的不断扩大,类型的不断翻新,内容的不断丰富,受众的不断增加,文学情感空间的影响效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文学基于其自身属性成为当代人们回忆、期待、信仰、梦想等情感寄托的空间;另一方面,不同的主体通过对于自身情感的个性化表达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文学“情感结构”(feeling structure)(1)的一部分.这里的“情感结构”是英国著名文化学家雷蒙·威廉斯提出的概念,旨在阐释在某一特定历史语境和社会存在方式下人们共享和共构的心理构成机制和情感表达.由于“人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存在,情感
西方阐释学起源于神学及语文学阐释学.到19世纪,它的范围逐渐扩大,较多涉及文本阐释机制问题.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古典阐释学主张回到作者思想源头,尽可能客观地理解文本意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现代阐释学家则强调阐释意义的历史性与相对性.海德格尔认为,知识开始于并活动在“成见”之内,且始终被主体置身的具体境况卷入.
王宏任《写字究竟是不是艺术》(《书屋》2021年第六期),虽是一篇千字短文,但能引人反思,让人耳目一新.rn我订阅的这期《书屋》,因为刊出这篇文章,被文友们争相传阅,不胫而走.
随着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算法已深入我们生活各个领域.搜索引擎、新闻推送、精准广告、人脸识别、行车导航、自动驾驶等背后技术核心都是算法.我们正生活在算法的世界里,算法无处不在.
1974年,我在扬州师院图书馆的特藏书库里看到一本油画画册,那里面许多诸如裸体维纳斯的油画让我震撼,在那个禁欲的时代偷窥到这样的画面,当然是有一种原罪感的,但是这种莫名其妙的诱惑却让我着迷于西方宗教题材的油画阅读,虽然我对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并无专业兴趣,更不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宗教背景,迷恋的也只是油画不同于中国画更有质感的逼真立体视觉效果.工作以后,我常常与同事Z君钻进图书馆的阅览室,尽情地享受着饱览介绍国外社会动态画刊的机会,那时候虽然没有“开放”,却也有一些带着批判眼光介绍西方腐朽生活的画刊,比如西方“
对李杰老师的《和你一起长大》书稿, 我有过误解.rn起初,以为只是一本精选的作家作品集,再配上一些阅读思考题,变相的应试材料而已.我曾委婉询问是如何精选这些作品的,李杰老师不无自豪地介绍:“都是我的原创作品!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一本阅读与写作结合,学习趣味激发和语文学养涵育统一,自己喜爱、学生又很迷恋的小书,现在总算是有了一个交代.也很欣慰,每届学生都很喜欢读我的文章.”
“人品书品论”是北宋以来书法鉴赏的一个重要品评方法,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史、书法批评史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人品书品论”的形成有复杂的政治背景及成因,它是古代文艺价值观的缩影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引导人们在学书的同时要有高尚的品格、广博的知识、豁达的心胸、坚贞的操守……“人品书品论”在历史上有积极的教化功能,但其同时也因非艺术因素的过多参与使书法批评失之客观.本文试对“人品书品论”这一批评方法的形成进行系统梳理,对批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局限性与主观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长之常常以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名世,其代表作《鲁迅批判》(1936),作为“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部鲁迅研究专著”(1),经竹内好的推崇而对日本鲁迅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2)抗战爆发后,笔耕不辍的他又相继出版了《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1940)、《苦雾集》(1941)、《批评精神》(1943)、《韩愈》(1944)、《迎中国的文艺复兴》(1944)、《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1944)、《北欧文学》(1944)、《梦雨集》(1945)、《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1947)等文艺批评著作,
2019年7月20日那个又阴又晒的上午,我站在一片丛林里,这儿很阴暗,但也很翠绿,一如无人问津的原始地带,偶尔会有斑斑驳驳的阳光穿过树尖的缝隙洒下来,但依然阴森,很压抑.我的视线所及是很多灰黑的大块废墟,那些立着和倒的墙足有近一到两米厚,而且因岁月和自然的侵蚀,蒙上了黑的泥和绿的苔,诡异而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