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闻名遐迩的好望角,一个让我少年时就神往不已的诡秘海角——平静封闭、文化禁锢的小山城使人孤陋寡闻,但也禁不住我从地理旧课本中翻阅到关于十五世纪末好望角与新航线被发现的图文简述。公元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最早自西向东绕过好望角,因风高浪急而将其命名为风暴角,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认为通道已打开、富庶东方在望,将其更名为好望角;1497年,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翌年通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终于开辟出了东方航线。地球南端那头的好望角,迷蒙缥缈、若隐若现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的浩瀚海水中,虽有着一个那么好听响亮的名字,却是一个离中国那么遥不可及的天涯陆地尽头。人生如梦、恍如隔世,时过几十年,两鬓斑白的我此时乘坐的观光旅游大巴正行驶于好望角自然保护区内。
好望角自然保护区位于南非开普半岛南端西蒙斯敦和好望角岬角之间,南非虽时值冬季,保护区内却一片绿意盎然,在铁锈色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生长着一片片低矮的灌木丛和被称为南非国花的帝王花,据介绍此地植物竟达一千五百种之多,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竟吸引了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于1836年6月3日,专程来到好望角考察这里的植物资源及物种进化情况。保护区内还是动物们生活的天堂,鸟类有鸵鸟、太阳鸟、黑鹰、信天翁、鸬鹚等二百五十余种,车辆晃动中可以看见大小羚羊、狒狒、斑马、狐狸、猫鼬等走兽,有的安静地在埋头吃草,有的躁动地在奔跑跳跃,近海处偶尔还可欣赏到海豚、海豹在悠闲地游弋、栖息。不知不觉间到了好望角入口,看到不远处的山峰和灯塔,一股热望不由涌上心田。导游带我们乘有轨电车先上好望角侧旁的开普角,据说在那才可更清晰的眺望到两大洋交相汇合处的壮观景色。开普角角点像一个挺拔高耸于巨岩上的石堡,石堡上矗立着一座黑底白身红顶的灯塔,据介绍这座灯塔建造于1849年,因好望角经常有雾,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导航功效,于1919年废弃,后改装为观景台。我沿着数十级石阶一口气攀上顶峰,登上角点,舒展心胸,凭栏环顾周边,只见云白天蓝、阳光斜照,开普角沿岸礁石崎岖尽收眼底,山坡植被茵茵、珍禽嘻嘻,好望角细长的岩石岬角如一把利剑直插入海底,海面波澜壮阔、浩瀚无际,一道道浪头撞击拍打着岩崖,如万马奔腾发出天崩地裂般的巨响……天空、山岩、岬角、海水构成一幅壮美的立体风景图画,让人直叹不虚此行。灯塔旁竖有一个标志牌,写着此处与世界各地若干大城市的距离,上书离中国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为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三公里。北京,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三公里,是那么渺远。我想,无怪乎公元十五世纪初,即1405年至1433年发生在中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船队曾四次抵达非洲东海岸,离南非只有二千六百海里的航程,但在风期、洋流诡谲莫测难定的南印度洋面前无奈返航了。这或许是中国人航海最辉煌的时期,此后仅仅半个多世纪,世界形势遽变,殖民主义时代到来,整个印度洋逐渐被西来的欧洲殖民者所控制,而清朝施行“寸板不许下海”的迂腐海禁国策,使中国人的船队终绝迹于世界辽阔的海洋。由于葡萄牙人在航海探险方面赢得了先机,使得这个偏隅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面积不到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万的小国拉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使相互隔绝的人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并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我伫立灯塔旁扶栏望南,极目搜寻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两水交融处,旁边的导游说,游客前来好望角多是冲着“非洲最南端”、“两大洋交汇处”的名声,可是这却恰好是人们所犯的一个美丽误会,其实好望角并非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远处的那个依稀可见的厄加勒斯角才是非洲最南端,而两大洋的实际交汇处也在那两大海域中间水带上。略感失意的我只好侧目北边海天一色处,望着远处阴云低垂、波谲云诡的大西洋海面,使人想起了随着汹涌波涛滚滚而下的欧洲国家崛起兴衰与好望角的繁荣消长。
经过了中世纪黑暗的欧洲,到十五世纪已处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向外扩张的前夜。而扩张的序幕却是由不起眼的葡萄牙王国拉开的。为什么是小小的葡萄牙率先开始了扩张?首先在于葡萄牙建立了当时欧洲第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国内政治稳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第二是葡萄牙三面被陆地包围,要发展,除了进行海上探险外别无他途;第三是国内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而且由于欧洲封建制的特点,国王、贵族、平民都有法律保障的权利,国王不能无限压榨,只能将目光转向海上。而包括葡萄牙在内的全欧洲向外扩张的两大重要原因是:寻求财富即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与香料,寻求灵魂即基督教会的对外传教。在当时,保存与给食物调味的方法主要是依赖香料,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欧洲市场的价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基督教世界面临着穆斯林的巨大威胁。与世界其他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世主义,怀抱改变异端宗教信仰和好战精神。《圣经》教理宣扬,基督之所以出世,不仅是为了安排以色列人的命运,而且也是为了安排全人类的命运。基督教唯我独尊的上帝观和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感成为传教运动的内在动力,积极传教一直是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欧洲急于摆脱困境,不论是神圣的宗教,还是世俗的商业,都希望能找到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轉这种局面。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寻求出路。十四世纪初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更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强烈冲动。这本书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书中马可·波罗以大幅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印度、日本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道路和桥梁,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东西完全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认知,他们不相信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世界有这样高的文明。黄金、香料、基督教三大动力都指向了东方,东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欧洲人。然而怎样从海路到达东方尚属于未知领域,欧洲人虽然很早就开始了航海,但都是一些短途航行,开辟遥远神秘的到东方去的新航路,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探险。这些探险者的动机说不上高尚,甚至还有血腥与罪恶,但这一行为毕竟把相互隔绝的人类几大文明区域相互连通了起来,从此人类文明进程明显加快,以至有人说全球化时代应从大航海时代算起。欧洲航海探险伟大时代开创者无疑是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恩里克。终身未娶的恩里克王子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在他的主持组织下,葡萄牙制定了国家航海策略与计划,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和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图书馆,改进了中国指南针,造出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多桅三角帆船。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从葡萄牙罗卡角出发的船队穿越了中世纪欧洲航海家心理与生理极限的西非海岸的博哈多尔角,在此之前,这里在欧洲人眼里是已知世界的尽头,阿拉伯人更把这片海域恐惧地称为“黑暗的绿色海洋”。航道一经打开,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扬帆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公元1487年7月,恩里克去世二十七年之后,葡萄牙航海事业的继承者若奥二世国王,派迪亚士率三艘帆船继续沿大西洋南下,航行半年后发现了至今仍遐迩闻名的好望角。好望角的发现,葡萄牙依靠海权的迅速崛起,让整个欧洲嫉妒得红了眼,促使许多欧洲国家把扩张的目光转向东方。由于教皇子午线的划分约定,与葡萄牙一样靠航海探险崛起的西班牙,垄断世界的控制权在线西,即美洲新大陆,而环非洲海路的控制权则归葡萄牙。似乎世界就这样第一次被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海霸瓜分了。 然而,接踵崛起的荷、英、法等国家绝不会等闲视之。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要沿着葡萄牙开辟的航线到东方去分一杯羹,但一直囿于没有航海资料。葡萄牙人对新航线的海图严格保密,国王曼努埃尔颁布法令,对泄密和投奔他国的船主、领航员以叛国罪严惩,但秘密还是泄露出去了。荷兰人林索登曾作为葡属果阿大主教的仆人在印度生活七年,他于1595年发表了描绘世界地理情况的《旅行日记》,使葡萄牙保守了近一个世纪的秘密变成了常识。而此时的葡萄牙因争夺王位继承权导致内乱,早已被血亲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用武力合并为“一国”。林索登的日记发表后,当年就有一支荷兰船队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第二年到达印尼爪哇岛的万丹,荷兰人与东方的商业贸易获得巨大利润,并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葡萄牙在东方精心构筑的殖民体系受到了被马克思称为当时“海上第一强国”荷兰的严峻挑战,土崩瓦解、易帜换主已是迟早的事。史载,自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打开欧洲通往东方的新航道后,好望角港口并没有迅速热火起来,而是备受冷落、寂寞达百年之久。诡异的是,第一个发现经好望角通向东方海路的迪亚士,时过十二年后的公元1500年,在又一次经过好望角时遇到飓风,船毁人亡,彪炳千古的大航海时代先锋人物就如此宿命般的魂归大海。葡萄牙人占有非洲东南沿海的莫桑比克港后,为躲过好望角海面那令水手胆战心惊的西风带风暴,干脆远远绕行好望角直驶莫桑比克。当首任葡属印度总督阿尔梅达卸任返葡途中,经过好望角上岸劫掠时遭土著反击毙亡,百多人的随从也几被全歼,葡萄牙人更是对好望角视若畏途。因此,葡萄牙近一个世纪时间都未将好望角开辟为葡船的停泊港口。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前,葡萄牙自己不使用好望角港,也不准荷、英等国的船舶通过它发现的航路进入印度洋。直到“海上马车夫”荷兰带头闯进这一封锁了近百年的新航线,英、法等国的船只如法炮制接踵而至,好望角才开始有了繁荣热闹的气象。公元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补给站,并在现今的开普敦设立居民点,专为本国和其他国家过往的船队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检修服务。开普半岛位于南纬31°东经23°,具有地中海气候特征,气温宜人,空气清新,土地肥沃,适宜建立供旅客休憩的疗养地和补给站。东印度公司遭遇海难的船员曾在好望角海边搭棚居住两年,深感此处陆地条件优越,处于大西洋西风带的开普有此宝地难能可贵。荷兰开始向此地大量移民,最终形成了南非主要白种人群的荷裔血统“布尔人”,而最早一批移民是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及其家属。早已作古的葡萄牙航海英雄迪亚士、达·伽马诸君,在天之灵如目睹此状不知会作何感叹,悲乎、哀乎?!到十八世纪末,南非已成为欧洲诸强角逐的场所,国际争夺日益加剧,此时被赋予持有荷兰国家特权的东印度公司,却因高层监守自盗、奢侈挥霍,腐败不可救药,终于寿终正寝、易权英商。经过“新教革命”、“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的英国,此时如日中天、生气勃勃,先后击溃西班牙和法国的强大舰队后确立了世界海上霸主地位。经过四次“荷英战争”后,荷兰也终被拖垮;1795年6月,英国人借口保护“盟国”的海外殖民地进军好望角,英军登陆时,驻守海港的荷兰正规军不战而逃,布尔民团也只进行了一般性抵抗,英国人“名正言顺”地接管开普殖民地,控制了好望角的制海权,荷兰在东方的贸易站与殖民地几乎全落入英国人之手。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条航路的作用虽有所减弱,但仍是欧亚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轮还必须从这里绕道。据资料介绍,每年仍有三、四万艘巨轮通过好望角。西欧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二、战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粮食的四分之一都要通过这里运输。此时我观察海面,未看到一艘轮船的身影,显然,好望角控制欧亚航路的重要战略地位已不如北非沿岸与红海沿岸地区的“东方伟大的航道”。
从开普角角点下来,我们直奔下方不远处突出的小山岬——好望角。岬角旁海滩边的一块长条黄色木牌上用英文标明:“好望角〓非洲大陆西南端18°28′26"EAST;34°21′25"SOUTH”,见天色渐晚,我们旅游团全体成员赶紧在好望角这个著名标记牌前合影留念。趁諸位同行各自在标志牌拍照留影间隙,我驻足海滩一乱石堆上,眺望乌云密布、阴沉低垂的海天,也许是此刻风停了的缘故,海面平静如托腮遐思的处子,决然看不到一位几经好望角的海员日志中那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描述:“……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无常,而且这里还有一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一个个涡旋状云系向东飞驰,海面上奔腾咆哮的巨浪不时与船舷碰撞,发出的阵阵吼声,震撼着每个海员的心灵。”风暴角此刻无风暴,而我的心海却随着漫天海鸥的嘤嘤叫声,浮想联翩。昔日的世界海洋霸主葡萄牙、荷兰终因小国寡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财富流失、保守享乐,及没能出现宪政政体下引领远洋续航的伟大舵手,黯淡地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没能笑到最后的何止他们,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呢?就在英帝国看似如日中天的时候,太阳已经在悄悄倾斜。发生于1899年至1902年的布尔战争最早使英国民众认识到了殖民扩张的苦涩后果,越来越庞大的殖民地在为英国提供巨大的发展资源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逐渐高涨,这个包袱终于压弯了大英帝国的腰身,随着殖民体系的分崩离析、殖民地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英国终从世界霸主之位降为二流国家。起风了,海水掀起了一排排浪花,缓缓涌上滩岸,望着好望角生生不息的海浪,我不由遥想起曹孟德“东临碣石”时的《观沧海》,及那年游崇明岛观海楼远望浩荡长江之水滚滚流入东海时的感叹,——不是吗,百年强国、千古英雄,都终有个兴衰更替、浪花淘尽时。
好望角自然保护区位于南非开普半岛南端西蒙斯敦和好望角岬角之间,南非虽时值冬季,保护区内却一片绿意盎然,在铁锈色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生长着一片片低矮的灌木丛和被称为南非国花的帝王花,据介绍此地植物竟达一千五百种之多,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竟吸引了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于1836年6月3日,专程来到好望角考察这里的植物资源及物种进化情况。保护区内还是动物们生活的天堂,鸟类有鸵鸟、太阳鸟、黑鹰、信天翁、鸬鹚等二百五十余种,车辆晃动中可以看见大小羚羊、狒狒、斑马、狐狸、猫鼬等走兽,有的安静地在埋头吃草,有的躁动地在奔跑跳跃,近海处偶尔还可欣赏到海豚、海豹在悠闲地游弋、栖息。不知不觉间到了好望角入口,看到不远处的山峰和灯塔,一股热望不由涌上心田。导游带我们乘有轨电车先上好望角侧旁的开普角,据说在那才可更清晰的眺望到两大洋交相汇合处的壮观景色。开普角角点像一个挺拔高耸于巨岩上的石堡,石堡上矗立着一座黑底白身红顶的灯塔,据介绍这座灯塔建造于1849年,因好望角经常有雾,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导航功效,于1919年废弃,后改装为观景台。我沿着数十级石阶一口气攀上顶峰,登上角点,舒展心胸,凭栏环顾周边,只见云白天蓝、阳光斜照,开普角沿岸礁石崎岖尽收眼底,山坡植被茵茵、珍禽嘻嘻,好望角细长的岩石岬角如一把利剑直插入海底,海面波澜壮阔、浩瀚无际,一道道浪头撞击拍打着岩崖,如万马奔腾发出天崩地裂般的巨响……天空、山岩、岬角、海水构成一幅壮美的立体风景图画,让人直叹不虚此行。灯塔旁竖有一个标志牌,写着此处与世界各地若干大城市的距离,上书离中国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为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三公里。北京,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三公里,是那么渺远。我想,无怪乎公元十五世纪初,即1405年至1433年发生在中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船队曾四次抵达非洲东海岸,离南非只有二千六百海里的航程,但在风期、洋流诡谲莫测难定的南印度洋面前无奈返航了。这或许是中国人航海最辉煌的时期,此后仅仅半个多世纪,世界形势遽变,殖民主义时代到来,整个印度洋逐渐被西来的欧洲殖民者所控制,而清朝施行“寸板不许下海”的迂腐海禁国策,使中国人的船队终绝迹于世界辽阔的海洋。由于葡萄牙人在航海探险方面赢得了先机,使得这个偏隅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面积不到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百万的小国拉开了人类大航海的序幕,使相互隔绝的人类联系日益紧密,并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并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我伫立灯塔旁扶栏望南,极目搜寻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两水交融处,旁边的导游说,游客前来好望角多是冲着“非洲最南端”、“两大洋交汇处”的名声,可是这却恰好是人们所犯的一个美丽误会,其实好望角并非是非洲大陆的最南端,远处的那个依稀可见的厄加勒斯角才是非洲最南端,而两大洋的实际交汇处也在那两大海域中间水带上。略感失意的我只好侧目北边海天一色处,望着远处阴云低垂、波谲云诡的大西洋海面,使人想起了随着汹涌波涛滚滚而下的欧洲国家崛起兴衰与好望角的繁荣消长。
经过了中世纪黑暗的欧洲,到十五世纪已处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向外扩张的前夜。而扩张的序幕却是由不起眼的葡萄牙王国拉开的。为什么是小小的葡萄牙率先开始了扩张?首先在于葡萄牙建立了当时欧洲第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国内政治稳定,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探险活动;第二是葡萄牙三面被陆地包围,要发展,除了进行海上探险外别无他途;第三是国内面积狭小,资源有限,而且由于欧洲封建制的特点,国王、贵族、平民都有法律保障的权利,国王不能无限压榨,只能将目光转向海上。而包括葡萄牙在内的全欧洲向外扩张的两大重要原因是:寻求财富即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与香料,寻求灵魂即基督教会的对外传教。在当时,保存与给食物调味的方法主要是依赖香料,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香料在欧洲市场的价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基督教世界面临着穆斯林的巨大威胁。与世界其他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世主义,怀抱改变异端宗教信仰和好战精神。《圣经》教理宣扬,基督之所以出世,不仅是为了安排以色列人的命运,而且也是为了安排全人类的命运。基督教唯我独尊的上帝观和拯救全人类的使命感成为传教运动的内在动力,积极传教一直是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欧洲急于摆脱困境,不论是神圣的宗教,还是世俗的商业,都希望能找到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轉这种局面。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寻求出路。十四世纪初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东方见闻录》)更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的强烈冲动。这本书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书中马可·波罗以大幅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印度、日本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道路和桥梁,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东西完全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认知,他们不相信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世界有这样高的文明。黄金、香料、基督教三大动力都指向了东方,东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欧洲人。然而怎样从海路到达东方尚属于未知领域,欧洲人虽然很早就开始了航海,但都是一些短途航行,开辟遥远神秘的到东方去的新航路,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探险。这些探险者的动机说不上高尚,甚至还有血腥与罪恶,但这一行为毕竟把相互隔绝的人类几大文明区域相互连通了起来,从此人类文明进程明显加快,以至有人说全球化时代应从大航海时代算起。欧洲航海探险伟大时代开创者无疑是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恩里克。终身未娶的恩里克王子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在他的主持组织下,葡萄牙制定了国家航海策略与计划,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国立航海学校和为航海而建的天文台、图书馆,改进了中国指南针,造出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多桅三角帆船。公元1443年,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从葡萄牙罗卡角出发的船队穿越了中世纪欧洲航海家心理与生理极限的西非海岸的博哈多尔角,在此之前,这里在欧洲人眼里是已知世界的尽头,阿拉伯人更把这片海域恐惧地称为“黑暗的绿色海洋”。航道一经打开,随着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扬帆向南,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以及非洲胡椒涌入里斯本,充满了葡萄牙的国库。公元1487年7月,恩里克去世二十七年之后,葡萄牙航海事业的继承者若奥二世国王,派迪亚士率三艘帆船继续沿大西洋南下,航行半年后发现了至今仍遐迩闻名的好望角。好望角的发现,葡萄牙依靠海权的迅速崛起,让整个欧洲嫉妒得红了眼,促使许多欧洲国家把扩张的目光转向东方。由于教皇子午线的划分约定,与葡萄牙一样靠航海探险崛起的西班牙,垄断世界的控制权在线西,即美洲新大陆,而环非洲海路的控制权则归葡萄牙。似乎世界就这样第一次被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海霸瓜分了。 然而,接踵崛起的荷、英、法等国家绝不会等闲视之。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要沿着葡萄牙开辟的航线到东方去分一杯羹,但一直囿于没有航海资料。葡萄牙人对新航线的海图严格保密,国王曼努埃尔颁布法令,对泄密和投奔他国的船主、领航员以叛国罪严惩,但秘密还是泄露出去了。荷兰人林索登曾作为葡属果阿大主教的仆人在印度生活七年,他于1595年发表了描绘世界地理情况的《旅行日记》,使葡萄牙保守了近一个世纪的秘密变成了常识。而此时的葡萄牙因争夺王位继承权导致内乱,早已被血亲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用武力合并为“一国”。林索登的日记发表后,当年就有一支荷兰船队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第二年到达印尼爪哇岛的万丹,荷兰人与东方的商业贸易获得巨大利润,并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葡萄牙在东方精心构筑的殖民体系受到了被马克思称为当时“海上第一强国”荷兰的严峻挑战,土崩瓦解、易帜换主已是迟早的事。史载,自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打开欧洲通往东方的新航道后,好望角港口并没有迅速热火起来,而是备受冷落、寂寞达百年之久。诡异的是,第一个发现经好望角通向东方海路的迪亚士,时过十二年后的公元1500年,在又一次经过好望角时遇到飓风,船毁人亡,彪炳千古的大航海时代先锋人物就如此宿命般的魂归大海。葡萄牙人占有非洲东南沿海的莫桑比克港后,为躲过好望角海面那令水手胆战心惊的西风带风暴,干脆远远绕行好望角直驶莫桑比克。当首任葡属印度总督阿尔梅达卸任返葡途中,经过好望角上岸劫掠时遭土著反击毙亡,百多人的随从也几被全歼,葡萄牙人更是对好望角视若畏途。因此,葡萄牙近一个世纪时间都未将好望角开辟为葡船的停泊港口。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前,葡萄牙自己不使用好望角港,也不准荷、英等国的船舶通过它发现的航路进入印度洋。直到“海上马车夫”荷兰带头闯进这一封锁了近百年的新航线,英、法等国的船只如法炮制接踵而至,好望角才开始有了繁荣热闹的气象。公元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补给站,并在现今的开普敦设立居民点,专为本国和其他国家过往的船队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检修服务。开普半岛位于南纬31°东经23°,具有地中海气候特征,气温宜人,空气清新,土地肥沃,适宜建立供旅客休憩的疗养地和补给站。东印度公司遭遇海难的船员曾在好望角海边搭棚居住两年,深感此处陆地条件优越,处于大西洋西风带的开普有此宝地难能可贵。荷兰开始向此地大量移民,最终形成了南非主要白种人群的荷裔血统“布尔人”,而最早一批移民是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及其家属。早已作古的葡萄牙航海英雄迪亚士、达·伽马诸君,在天之灵如目睹此状不知会作何感叹,悲乎、哀乎?!到十八世纪末,南非已成为欧洲诸强角逐的场所,国际争夺日益加剧,此时被赋予持有荷兰国家特权的东印度公司,却因高层监守自盗、奢侈挥霍,腐败不可救药,终于寿终正寝、易权英商。经过“新教革命”、“光荣革命”、“工业革命”的英国,此时如日中天、生气勃勃,先后击溃西班牙和法国的强大舰队后确立了世界海上霸主地位。经过四次“荷英战争”后,荷兰也终被拖垮;1795年6月,英国人借口保护“盟国”的海外殖民地进军好望角,英军登陆时,驻守海港的荷兰正规军不战而逃,布尔民团也只进行了一般性抵抗,英国人“名正言顺”地接管开普殖民地,控制了好望角的制海权,荷兰在东方的贸易站与殖民地几乎全落入英国人之手。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条航路的作用虽有所减弱,但仍是欧亚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轮还必须从这里绕道。据资料介绍,每年仍有三、四万艘巨轮通过好望角。西欧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二、战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粮食的四分之一都要通过这里运输。此时我观察海面,未看到一艘轮船的身影,显然,好望角控制欧亚航路的重要战略地位已不如北非沿岸与红海沿岸地区的“东方伟大的航道”。
从开普角角点下来,我们直奔下方不远处突出的小山岬——好望角。岬角旁海滩边的一块长条黄色木牌上用英文标明:“好望角〓非洲大陆西南端18°28′26"EAST;34°21′25"SOUTH”,见天色渐晚,我们旅游团全体成员赶紧在好望角这个著名标记牌前合影留念。趁諸位同行各自在标志牌拍照留影间隙,我驻足海滩一乱石堆上,眺望乌云密布、阴沉低垂的海天,也许是此刻风停了的缘故,海面平静如托腮遐思的处子,决然看不到一位几经好望角的海员日志中那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描述:“……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无常,而且这里还有一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一个个涡旋状云系向东飞驰,海面上奔腾咆哮的巨浪不时与船舷碰撞,发出的阵阵吼声,震撼着每个海员的心灵。”风暴角此刻无风暴,而我的心海却随着漫天海鸥的嘤嘤叫声,浮想联翩。昔日的世界海洋霸主葡萄牙、荷兰终因小国寡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财富流失、保守享乐,及没能出现宪政政体下引领远洋续航的伟大舵手,黯淡地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没能笑到最后的何止他们,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呢?就在英帝国看似如日中天的时候,太阳已经在悄悄倾斜。发生于1899年至1902年的布尔战争最早使英国民众认识到了殖民扩张的苦涩后果,越来越庞大的殖民地在为英国提供巨大的发展资源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拴在它身上的巨大包袱。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逐渐高涨,这个包袱终于压弯了大英帝国的腰身,随着殖民体系的分崩离析、殖民地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英国终从世界霸主之位降为二流国家。起风了,海水掀起了一排排浪花,缓缓涌上滩岸,望着好望角生生不息的海浪,我不由遥想起曹孟德“东临碣石”时的《观沧海》,及那年游崇明岛观海楼远望浩荡长江之水滚滚流入东海时的感叹,——不是吗,百年强国、千古英雄,都终有个兴衰更替、浪花淘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