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德传灯录》是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之禅宗灯史。本文从语义和语法这两个角度对《景德传灯录》的“着”进行调查发现,“着”可以做介词、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和助词。
[关键词]着 介词 补语 助词 动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8-03
近年来,“着”的语法属性和用法意义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文献或方言材料来考察和论证,二是进行专书的描写,通过一个横断面研究“着”的语法属性和用法意义。
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通过对其全面调查,发现“着”有四种用法,即做介词、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和助词。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着”进行分析。
一、“着”做谓语动词
在“着”做动词的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着”单独做谓语动词;二是与其他动词一起做谓语动词,即“动 着”结构。
(一)“着”单独做谓语动词
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单独做谓语动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穿衣”的意义。如:
(1)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景·卷六·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一)》)
(2)师曰:“着衣吃饭,不用读经看教。”(《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
(3)师曰:“入市能长啸,归家着短衣。”(《景·卷十三·南岳怀让禅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
(4)师曰:“着衣吃饭底消得。”(《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
(5)师曰:“着衣扫地。”(《景·卷二十·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七)》)
二是作为“容纳”“安置”义使用。如:
(6)乃诃曰:“着槽厂去。”(《景·卷三·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
(7)师曰:“是你着身处。云:”如何是着身处?”(《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
(8)安云:“好着个无相佛。”(《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
三是作为“遭受”义使用,在《景德传灯录灯录》中有二例:
(9)雪峰曰:“汝着贼也。”(《景·卷十九·青原行思桦师法嗣(之六)》)
(10)师曰:“又须着棒,争得不烦。”(《景·卷二十二·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九)》)
根据吴福祥先生的研究,动词“着”的遭受义见于唐宋文献,是“着”到宋元时期演变为被动介词的语源。①但是这里应该是动词“遭受”义,而不是被动介词。
(二)“着”做连动式“动 着”的后项动词
早在1940年,吕叔湘先生在《释景德传灯录“在”“着”
二助词》就指出,以“着”字辅助动词,初以表动作已有所著,继以表事态之持续。根据“着”前面不同的动词,可分为两类。一是为“缠、住、覆盖”等会产生附着状态的动词。二是出现在“乐、贪”等表示思想意识、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着”字表示这些动作附着在这些对象上,因此隐含着一种思想、心理动作持续或获得结果的意思。在《景德传灯录》中,这样的用例比较多,如:
(1)愚人贪着涅槃。智者生死实际。(《景·卷二十九·赞颂谒诗》)
(2)法无异法,妄自爱着。(《景·卷三十·铭记箴歌》)
(3)一切无心无染着。(《景·卷三十·铭记箴歌》)
在爱着、染着、贪着的两个动词均表示爱恋意义的情况下,“着”含有一种动作持续或获得结果的意思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动 着”的格式中,“着”是谓语动词,而不是结果补语。
二、“着”做介词
王力先生指出,到了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语动词;但是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他认为这种“着”有“在”的意义。但是它是连上念的,不是连下念的,所以和“在”不同而到了唐五代时期,“着”已经虚化为介词。它带有“到”的意义。②从《景德传灯录》的语言事实看,介词“着”可以表示方向、处所和工具等意义。
(一)“着”表示方向
介词“着”表示方向时,其用法相当于介词“向”。如:
(1)师曰:“不着佛求耳。”(《景·卷五·慧能大师及其法嗣》)
(2)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
(3)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
我们还在《景德传灯录》发现向、着同义连文的用例:
(4)不然者且向着佛不得处体取。(《景·卷十一·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六)》)
(二)“着”表示处所
介词“着”表示处所时,意义相当于“在”,与处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于“动 着 处所词”的格式中。如:
(5)但之学言語,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
(6)僧曰:“安着何处?”(《景·卷十四·背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7)试将一卷经安着案上,无人受,自能有灵验否?(《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
(三)“着”做方式介词
在《景德传灯录》中,介词“着”做方式介词用例较多,其意义相当于“用”。如:
(8)毕竟着力始得,空记持他巧妙章句,即转加烦乱去。(《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
(9)师平昔着《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
(10)更着些力,便是上坐不屈平生,行脚不孤负丛林。(《景·卷十七·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四)》) 上述例子的“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其意义相当于介词“以”“用”。
三、“着”做结果补语
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做补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附着”的结果,表达“住”义;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到”。
(一)表示“附着”的结果
“着”出现在能够产生附着结果的动词后面,相当于“住”义,而不再局限于表示“贪恋”或“依附”这些意义的动词。如:
(1)师曰:“钉钉着,悬挂着?”(《景·卷五·慧能大师及其法嗣》)
(2)僧云:“忽被他捉着时如何?”(《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
(3)终日说事,不曾挂着唇齿。(《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
(4)今日记却来年事,来年记着今朝日。(《景·卷十三·南岳怀让禅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
上述例句中“着”出现在“挂”“记”“捉”动词后充当结果补语,这些动词都是动作动词,都可以造成附着性的结果,使“着”具有“住”的意思,这是动作的结果,这类附着意义的出现是前面动作动词的使然。王力先生认为,这些“着”似乎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字,因为它们只表示一种静态,而没有表示行为正在进行中。③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到”。如:
(1)横担一条拄杖,不曾拨着一人。(《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
(2)若有个人,入头处遇着一个咬猪狗脚手。(《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
(3)师曰:“水洒不着。”(《景·卷二十一·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八)》)
(4)师曰:“村草步头逢着一个,有什么话处?”(《景·卷十四·背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四、“着”做助词
在《景德传灯录》中,做助词的“着”主要有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
(一)动态助词“着”
《景德传灯录》的动态助词“着”,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和完成。如:
(1)问着别人,则祸生。(《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2)智者撩着便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景·卷十八·青原行恩禅师法嗣(之五)》)
(3)师曰:“腊月死蛇当大路,触着伤人不奈何。”(《景·卷二十三·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十)》)
这些例句主要是从“动 着 动”结构、动词与动词两个动作的先后和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判定的,如例(1)“问着别人”造成“祸生”。从句子的语义来看,焦点在于所产生的结果。此时的“着”只表示动作已实现或完成的语法意义。
二是“着”有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如:
(4)莫教被他笼罩着,始是学处。”(《景·卷十·南岳怀让弹师法嗣(之五)》)
(5)师曰:“何不高声闻着?”(《景·卷十三·南岳怀让梯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
(6)和尚一片骨,敲着似铜鸣。向什么处去也?(《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7)师曰:“一回思着一伤心。”(《景·卷二十·青原行思梯师法嗣(之七)》)
这些例句中,“着”前面的动词都是单纯表示动作并且可持续的动词,从而形成了表示动作、状态持续的助词。
(二)语气助词“着”
语气助词“着”用于句子或分句的末尾,有成句的功能,表达说话者的某种语气。在《景德传灯录》中,语气助词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表示命令、吩咐、责问的语气“着”;二是表示禁止的语气“着”;三是表示商量的语气“着”。
1.表示命令、吩咐、责问的语气
“着”可以参与构成表示命令、吩咐的祈使句,这类句子常用于禅师对僧人、地位高的僧人对地位低的僧人发号施令的场合,句子简短,语调急促。如:
(1)师唤沙弥:“拽出死尸着。”(《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
(2)师云:“盖覆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3)师曰:“添却净瓶水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4)师曰:“扑破着。”(《景·卷十七·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四)》)
(5)师曰:“卷上帘子着。”(《景·卷二十·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七)》)
(6)师曰:“吐却着!”(《景·卷二十一·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八)》)
(7)师曰:“好问着。”(《景·卷二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十一)》)
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在场,所以都不出现主语,通常是“动 (宾) 补 着”的格式。
2.表示责问的语气
这些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同样是上对下的关系。如:
(8)师曰:“有汝向什么处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9)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景·卷四·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劳出法嗣》)
(10)师曰:“什么处着得汝!”(《景·卷二十三·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十)》)
3.用于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这种祈使句通常用于上对下的场合,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必须严格遵守要求。如:
(11)师云:“磨从尔拽,不得动着磨中心树子。”(《景·卷八·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三)》)
(12)药山曰:“智不到处,切忌道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13)僧问云居:“切忌道着,意怎么生?”(《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说话人有时为了强调自己发出的禁令,往往还使用带有强烈否定意味的否定副词“切忌”。如例(12)、例(13)。
4.用于表示商量、尝试语气的祈使句
“着”用于表示商量、尝试语气的祈使句中时,对话双方往往是平等的关系,说话人以商量或尝试的语气向听话人发出请求。如:
(14)诗问道吾:“老兄家风作么生?”吾曰:“教汝指点着,堪作什么?”(《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五、结语
从介词、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助词四个方面來阐述《景德传灯录》中“着”的用法和意义,既可以窥见“着”的语法化过程,从中也反映出僧人当时社会的口语面貌,因为“着”字很多都出现在人与人对话中,这也正是其语言价值所在。
注释:
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89页.
②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重排本,第358-359页.
③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重排本,第359页.
【参考文献】
[1]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2]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4]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D].汉语语法论文集,1941.
[5]林新平.《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着 介词 补语 助词 动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8-03
近年来,“着”的语法属性和用法意义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文献或方言材料来考察和论证,二是进行专书的描写,通过一个横断面研究“着”的语法属性和用法意义。
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通过对其全面调查,发现“着”有四种用法,即做介词、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和助词。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着”进行分析。
一、“着”做谓语动词
在“着”做动词的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着”单独做谓语动词;二是与其他动词一起做谓语动词,即“动 着”结构。
(一)“着”单独做谓语动词
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单独做谓语动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穿衣”的意义。如:
(1)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景·卷六·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一)》)
(2)师曰:“着衣吃饭,不用读经看教。”(《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
(3)师曰:“入市能长啸,归家着短衣。”(《景·卷十三·南岳怀让禅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
(4)师曰:“着衣吃饭底消得。”(《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
(5)师曰:“着衣扫地。”(《景·卷二十·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七)》)
二是作为“容纳”“安置”义使用。如:
(6)乃诃曰:“着槽厂去。”(《景·卷三·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
(7)师曰:“是你着身处。云:”如何是着身处?”(《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
(8)安云:“好着个无相佛。”(《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
三是作为“遭受”义使用,在《景德传灯录灯录》中有二例:
(9)雪峰曰:“汝着贼也。”(《景·卷十九·青原行思桦师法嗣(之六)》)
(10)师曰:“又须着棒,争得不烦。”(《景·卷二十二·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九)》)
根据吴福祥先生的研究,动词“着”的遭受义见于唐宋文献,是“着”到宋元时期演变为被动介词的语源。①但是这里应该是动词“遭受”义,而不是被动介词。
(二)“着”做连动式“动 着”的后项动词
早在1940年,吕叔湘先生在《释景德传灯录“在”“着”
二助词》就指出,以“着”字辅助动词,初以表动作已有所著,继以表事态之持续。根据“着”前面不同的动词,可分为两类。一是为“缠、住、覆盖”等会产生附着状态的动词。二是出现在“乐、贪”等表示思想意识、心理活动的动词之后。“着”字表示这些动作附着在这些对象上,因此隐含着一种思想、心理动作持续或获得结果的意思。在《景德传灯录》中,这样的用例比较多,如:
(1)愚人贪着涅槃。智者生死实际。(《景·卷二十九·赞颂谒诗》)
(2)法无异法,妄自爱着。(《景·卷三十·铭记箴歌》)
(3)一切无心无染着。(《景·卷三十·铭记箴歌》)
在爱着、染着、贪着的两个动词均表示爱恋意义的情况下,“着”含有一种动作持续或获得结果的意思的说法显然是不准确的,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动 着”的格式中,“着”是谓语动词,而不是结果补语。
二、“着”做介词
王力先生指出,到了南北朝以后,“着”字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语动词;但是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的意义。他认为这种“着”有“在”的意义。但是它是连上念的,不是连下念的,所以和“在”不同而到了唐五代时期,“着”已经虚化为介词。它带有“到”的意义。②从《景德传灯录》的语言事实看,介词“着”可以表示方向、处所和工具等意义。
(一)“着”表示方向
介词“着”表示方向时,其用法相当于介词“向”。如:
(1)师曰:“不着佛求耳。”(《景·卷五·慧能大师及其法嗣》)
(2)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
(3)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
我们还在《景德传灯录》发现向、着同义连文的用例:
(4)不然者且向着佛不得处体取。(《景·卷十一·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六)》)
(二)“着”表示处所
介词“着”表示处所时,意义相当于“在”,与处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于“动 着 处所词”的格式中。如:
(5)但之学言語,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
(6)僧曰:“安着何处?”(《景·卷十四·背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7)试将一卷经安着案上,无人受,自能有灵验否?(《景·卷二十八·诸方广语》)
(三)“着”做方式介词
在《景德传灯录》中,介词“着”做方式介词用例较多,其意义相当于“用”。如:
(8)毕竟着力始得,空记持他巧妙章句,即转加烦乱去。(《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
(9)师平昔着《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景·卷十二·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七)》)
(10)更着些力,便是上坐不屈平生,行脚不孤负丛林。(《景·卷十七·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四)》) 上述例子的“着”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其意义相当于介词“以”“用”。
三、“着”做结果补语
在《景德传灯录》中,“着”做补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附着”的结果,表达“住”义;二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到”。
(一)表示“附着”的结果
“着”出现在能够产生附着结果的动词后面,相当于“住”义,而不再局限于表示“贪恋”或“依附”这些意义的动词。如:
(1)师曰:“钉钉着,悬挂着?”(《景·卷五·慧能大师及其法嗣》)
(2)僧云:“忽被他捉着时如何?”(《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
(3)终日说事,不曾挂着唇齿。(《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
(4)今日记却来年事,来年记着今朝日。(《景·卷十三·南岳怀让禅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
上述例句中“着”出现在“挂”“记”“捉”动词后充当结果补语,这些动词都是动作动词,都可以造成附着性的结果,使“着”具有“住”的意思,这是动作的结果,这类附着意义的出现是前面动作动词的使然。王力先生认为,这些“着”似乎是继承了表示“处所”的“着”字,因为它们只表示一种静态,而没有表示行为正在进行中。③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相当于“到”。如:
(1)横担一条拄杖,不曾拨着一人。(《景·卷十·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五)》)
(2)若有个人,入头处遇着一个咬猪狗脚手。(《景·卷十九·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六)》)
(3)师曰:“水洒不着。”(《景·卷二十一·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八)》)
(4)师曰:“村草步头逢着一个,有什么话处?”(《景·卷十四·背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四、“着”做助词
在《景德传灯录》中,做助词的“着”主要有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
(一)动态助词“着”
《景德传灯录》的动态助词“着”,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和完成。如:
(1)问着别人,则祸生。(《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2)智者撩着便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景·卷十八·青原行恩禅师法嗣(之五)》)
(3)师曰:“腊月死蛇当大路,触着伤人不奈何。”(《景·卷二十三·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十)》)
这些例句主要是从“动 着 动”结构、动词与动词两个动作的先后和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判定的,如例(1)“问着别人”造成“祸生”。从句子的语义来看,焦点在于所产生的结果。此时的“着”只表示动作已实现或完成的语法意义。
二是“着”有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如:
(4)莫教被他笼罩着,始是学处。”(《景·卷十·南岳怀让弹师法嗣(之五)》)
(5)师曰:“何不高声闻着?”(《景·卷十三·南岳怀让梯师法嗣及慧能大师别出法嗣》)
(6)和尚一片骨,敲着似铜鸣。向什么处去也?(《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7)师曰:“一回思着一伤心。”(《景·卷二十·青原行思梯师法嗣(之七)》)
这些例句中,“着”前面的动词都是单纯表示动作并且可持续的动词,从而形成了表示动作、状态持续的助词。
(二)语气助词“着”
语气助词“着”用于句子或分句的末尾,有成句的功能,表达说话者的某种语气。在《景德传灯录》中,语气助词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表示命令、吩咐、责问的语气“着”;二是表示禁止的语气“着”;三是表示商量的语气“着”。
1.表示命令、吩咐、责问的语气
“着”可以参与构成表示命令、吩咐的祈使句,这类句子常用于禅师对僧人、地位高的僧人对地位低的僧人发号施令的场合,句子简短,语调急促。如:
(1)师唤沙弥:“拽出死尸着。”(《景·卷九·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四)》)
(2)师云:“盖覆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3)师曰:“添却净瓶水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4)师曰:“扑破着。”(《景·卷十七·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四)》)
(5)师曰:“卷上帘子着。”(《景·卷二十·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七)》)
(6)师曰:“吐却着!”(《景·卷二十一·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八)》)
(7)师曰:“好问着。”(《景·卷二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十一)》)
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在场,所以都不出现主语,通常是“动 (宾) 补 着”的格式。
2.表示责问的语气
这些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同样是上对下的关系。如:
(8)师曰:“有汝向什么处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9)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景·卷四·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劳出法嗣》)
(10)师曰:“什么处着得汝!”(《景·卷二十三·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十)》)
3.用于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这种祈使句通常用于上对下的场合,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必须严格遵守要求。如:
(11)师云:“磨从尔拽,不得动着磨中心树子。”(《景·卷八·南岳怀让禅师法嗣(之三)》)
(12)药山曰:“智不到处,切忌道着。”(《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13)僧问云居:“切忌道着,意怎么生?”(《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说话人有时为了强调自己发出的禁令,往往还使用带有强烈否定意味的否定副词“切忌”。如例(12)、例(13)。
4.用于表示商量、尝试语气的祈使句
“着”用于表示商量、尝试语气的祈使句中时,对话双方往往是平等的关系,说话人以商量或尝试的语气向听话人发出请求。如:
(14)诗问道吾:“老兄家风作么生?”吾曰:“教汝指点着,堪作什么?”(《景·卷十四·青原行思禅师法嗣(之一)》)
五、结语
从介词、谓语动词、结果补语、助词四个方面來阐述《景德传灯录》中“着”的用法和意义,既可以窥见“着”的语法化过程,从中也反映出僧人当时社会的口语面貌,因为“着”字很多都出现在人与人对话中,这也正是其语言价值所在。
注释:
①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第189页.
②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重排本,第358-359页.
③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重排本,第359页.
【参考文献】
[1]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2]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4]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D].汉语语法论文集,1941.
[5]林新平.《祖堂集》的动态助词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