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沟通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伴随而来的便是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弱点进行传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将使系统多数时间用于病毒检查 ,系统失去了可用性、实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让人们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间无法选择。本文总结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征,并且提出了病毒入侵计算机的途径,最后制定出了应对病毒入侵的策略,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入侵,策略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在计算机运行中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程序。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有破坏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和触发性特征。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机器处于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通常就把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1]。
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它能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它用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将自己的精确拷贝或者可能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从而感染它们,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的这样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之所以被称为“病毒”,主要是由于它有类似自然界病毒的某些特征。其主要特征有:
(1)隐蔽性,指病毒的存在、传染和对数据的破坏过程不易为计算机操作人员发现;
(2)寄生性,计算机病毒通常是依附于其它文件而存在的;
(3)传染性,指计算机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我复制,能对其它文件或系统一系列非法操作,并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传染源。这是病毒的最基本特征;
(4)触发性,指病毒的发作一般都需要一个激发条件,可以是日期、时间、特定程序的运行或程序的运行次数等等,如臭名昭著的CIH病毒就发作于每个月的26日;
(5)破坏性:指病毒在触发条件满足时,立即对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资源等运行进行干扰破坏;
3 病毒入侵计算机的途径研究
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可以算是“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存的计算机病毒已达几万种。科学家认为所谓的计算机病毒,其实是一种恶意代码,它的基本功效就是通过恶意的自身复制引起计算机故障,或者破坏计算机的硬件以及硬件所存数据。在中国,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最不协调的音符,计算机病毒的攻袭率每年均以成倍的方式增长。而且由于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潜伏性,进入电脑时不易被发现,难以根除,所以在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中,用户要提高网络使用安全意识,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过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总结,已经了解到电脑被计算机病毒入侵,大体就几种主要的方式。
3.1 木马病毒
黑客种植木马病毒,并通过潜伏在电脑的木马病毒,对电脑进行控制和损坏,木马病毒是现今计算机病毒经常用到的原始病毒。
3.2 远程控制
电脑远程控制操作不当,电脑本身为了方便用户管理,设置了远程管理的功能。某些电脑用户为了使用此功能方便,开启共享功能。无形之中就给黑客开启了一扇入侵自己电脑的大门,所以个人用户在日常生活中,要关闭默认共享功能。非用不可的情况下,要设置复杂的用户密码,由特殊符号,数字,字母组成的密码,密码的位数最好在七八位以上。
3.3 网络漏洞
互联网漏洞入侵在网络时代,用户主要通过万维网服务器实现网上冲浪,但是由于web服务器的数据包交换要通过80端口,80端口在上网时通常是保持开启状态。黑客就利用服务器的此类属性,对企业官网进行骚扰以及种植计算机病毒。
3.4 恶意网页、邮件
在网页或邮件的恶意代码人们在网上冲浪时,经常会看到很多小型网站,网页的打开会导致IE主页或者注册表被篡改,此类网站均挂着蠕虫病毒。还有上网经常接受到陌生邮件,一旦打开,里面的木马病毒就会潜伏到电脑里,黑客就可以通过木马来达到自己目的[2]。
3.5 移动储存设备
通过移动存储传播计算机病毒,现在流行的移动性存储包括光盘存储,U盘存储,软盘存储,移动硬盘存储等。光盘存储里的只读式光盘,因为没办法写入,病毒不能清除,一些黑客就利用光盘的此种特性,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植入(在以前盗版光盘泛滥的时候,此种传播途径影响较大)。而移动U盘因为简单实用,成为人们常规用到的存储介质,也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载体。很多玩家因为贪图便宜,拷贝流行游戏的时候使用非法的软盘,而软盘一旦带有病毒,就会传染给电脑以及其它干净的软盘,对个人造成严重的损失。
4 应对病毒入侵计算机的策略
计算机病毒入侵主要的方式就是上述的五种,当然,计算机病毒有时会通过变向或者间接入侵。现今很多用户都过度信任杀毒软件,认为有了杀毒软件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可以随意使用电脑浏览网页,下载软件,这种想法是极为错误的。病毒的发展变异一般都是领先于杀毒软件一步,而且杀毒软件自身也存在程序漏洞,所以我们在杀毒软件的保护下,使用电脑仍然不能麻痹大意,要特别注意电脑使用安全,下面几条,是电脑用户在使用电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4.1 提高对邮件的辨别能力
对于陌生的电子邮件,别人发来的可运行程序,以及通过网络传输的文件,打开前一定要查杀病毒,或者直接删除。聊天时别人发来的异常连接,图片,在线传输的文件,都有可能是计算机病毒的携带者,打开前一定经过杀毒操作。 4.2 安装系统补丁、杀毒软件以及防火墙
计算机不但要设置登录密码,还需安装较为强大的防护墙以及病毒库比较齐全的杀毒软件,现在最流行的杀毒软件是卡巴斯基。因为计算机病毒是不断更新的,有的甚至具备自动更新升级的功能,所以用户要定期给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定期给电脑做病毒的扫描查杀。对于插接的便携式存储设备,一定要先进行杀毒操作,然后,再打开移动存储,保证电脑未受病毒的侵入。另外对电脑的操作系统,要及时下载系统补丁,保证系统的稳定牢靠性。链接网络时,一定要打开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开启实时监控功能,防止网页上的病毒侵入电脑[3]。
4.3 养成正确浏览网站的习惯
对于不正规网站,要尽量不去浏览,坚决不从此类网站下载任何文件。下载的文件都要经过杀毒操作后方可打开。当电脑出现一些怪异表现,例如内存占用率高达百分之一百,鼠标自动跳动,电脑内有奇怪文件夹出现并且删除不掉,电脑运行速度缓慢,这时候需要及时运行杀毒软件,并对特别文件进行粉碎处理。
4.4 降低软件下载的频率
在公司的局域网或者其他公共场区,要下载公共软件或者共享软件,一定要慎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下载任务,尤其在网络比较开放公共场区。
4.5 做好文件的备份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会损害到计算机内部的存储数据,所以我们平时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出现,通常要对非常重要的文件,做好备份,以防止被侵害的数据永久性丢失。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防治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只有全面了解计算机病毒人侵的途径,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信息安全防御。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尽一切可能去控制、减少非法的行为,尽可能地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4]。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了解病毒入侵途径,才可能 防微杜渐,打造出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孙飞艳.病毒诊断技术及防范措施探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0年09期
[2]叶辉.试论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解决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1年04期
[3]潘章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防范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07期
[4]王丽华.浅析网络安全防护技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13期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入侵,策略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在计算机运行中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程序。这种程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隐蔽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之中,有破坏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和触发性特征。轻则影响机器运行速度,使机器不能正常运行;重则使机器处于瘫痪,会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通常就把这种具有破坏作用的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1]。
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是某些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它能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它用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将自己的精确拷贝或者可能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中,从而感染它们,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的这样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之所以被称为“病毒”,主要是由于它有类似自然界病毒的某些特征。其主要特征有:
(1)隐蔽性,指病毒的存在、传染和对数据的破坏过程不易为计算机操作人员发现;
(2)寄生性,计算机病毒通常是依附于其它文件而存在的;
(3)传染性,指计算机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我复制,能对其它文件或系统一系列非法操作,并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传染源。这是病毒的最基本特征;
(4)触发性,指病毒的发作一般都需要一个激发条件,可以是日期、时间、特定程序的运行或程序的运行次数等等,如臭名昭著的CIH病毒就发作于每个月的26日;
(5)破坏性:指病毒在触发条件满足时,立即对计算机系统的文件、资源等运行进行干扰破坏;
3 病毒入侵计算机的途径研究
计算机病毒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可以算是“历史悠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存的计算机病毒已达几万种。科学家认为所谓的计算机病毒,其实是一种恶意代码,它的基本功效就是通过恶意的自身复制引起计算机故障,或者破坏计算机的硬件以及硬件所存数据。在中国,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和谐社会最不协调的音符,计算机病毒的攻袭率每年均以成倍的方式增长。而且由于计算机病毒的隐蔽性,潜伏性,进入电脑时不易被发现,难以根除,所以在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中,用户要提高网络使用安全意识,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过科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总结,已经了解到电脑被计算机病毒入侵,大体就几种主要的方式。
3.1 木马病毒
黑客种植木马病毒,并通过潜伏在电脑的木马病毒,对电脑进行控制和损坏,木马病毒是现今计算机病毒经常用到的原始病毒。
3.2 远程控制
电脑远程控制操作不当,电脑本身为了方便用户管理,设置了远程管理的功能。某些电脑用户为了使用此功能方便,开启共享功能。无形之中就给黑客开启了一扇入侵自己电脑的大门,所以个人用户在日常生活中,要关闭默认共享功能。非用不可的情况下,要设置复杂的用户密码,由特殊符号,数字,字母组成的密码,密码的位数最好在七八位以上。
3.3 网络漏洞
互联网漏洞入侵在网络时代,用户主要通过万维网服务器实现网上冲浪,但是由于web服务器的数据包交换要通过80端口,80端口在上网时通常是保持开启状态。黑客就利用服务器的此类属性,对企业官网进行骚扰以及种植计算机病毒。
3.4 恶意网页、邮件
在网页或邮件的恶意代码人们在网上冲浪时,经常会看到很多小型网站,网页的打开会导致IE主页或者注册表被篡改,此类网站均挂着蠕虫病毒。还有上网经常接受到陌生邮件,一旦打开,里面的木马病毒就会潜伏到电脑里,黑客就可以通过木马来达到自己目的[2]。
3.5 移动储存设备
通过移动存储传播计算机病毒,现在流行的移动性存储包括光盘存储,U盘存储,软盘存储,移动硬盘存储等。光盘存储里的只读式光盘,因为没办法写入,病毒不能清除,一些黑客就利用光盘的此种特性,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植入(在以前盗版光盘泛滥的时候,此种传播途径影响较大)。而移动U盘因为简单实用,成为人们常规用到的存储介质,也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载体。很多玩家因为贪图便宜,拷贝流行游戏的时候使用非法的软盘,而软盘一旦带有病毒,就会传染给电脑以及其它干净的软盘,对个人造成严重的损失。
4 应对病毒入侵计算机的策略
计算机病毒入侵主要的方式就是上述的五种,当然,计算机病毒有时会通过变向或者间接入侵。现今很多用户都过度信任杀毒软件,认为有了杀毒软件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可以随意使用电脑浏览网页,下载软件,这种想法是极为错误的。病毒的发展变异一般都是领先于杀毒软件一步,而且杀毒软件自身也存在程序漏洞,所以我们在杀毒软件的保护下,使用电脑仍然不能麻痹大意,要特别注意电脑使用安全,下面几条,是电脑用户在使用电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4.1 提高对邮件的辨别能力
对于陌生的电子邮件,别人发来的可运行程序,以及通过网络传输的文件,打开前一定要查杀病毒,或者直接删除。聊天时别人发来的异常连接,图片,在线传输的文件,都有可能是计算机病毒的携带者,打开前一定经过杀毒操作。 4.2 安装系统补丁、杀毒软件以及防火墙
计算机不但要设置登录密码,还需安装较为强大的防护墙以及病毒库比较齐全的杀毒软件,现在最流行的杀毒软件是卡巴斯基。因为计算机病毒是不断更新的,有的甚至具备自动更新升级的功能,所以用户要定期给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定期给电脑做病毒的扫描查杀。对于插接的便携式存储设备,一定要先进行杀毒操作,然后,再打开移动存储,保证电脑未受病毒的侵入。另外对电脑的操作系统,要及时下载系统补丁,保证系统的稳定牢靠性。链接网络时,一定要打开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开启实时监控功能,防止网页上的病毒侵入电脑[3]。
4.3 养成正确浏览网站的习惯
对于不正规网站,要尽量不去浏览,坚决不从此类网站下载任何文件。下载的文件都要经过杀毒操作后方可打开。当电脑出现一些怪异表现,例如内存占用率高达百分之一百,鼠标自动跳动,电脑内有奇怪文件夹出现并且删除不掉,电脑运行速度缓慢,这时候需要及时运行杀毒软件,并对特别文件进行粉碎处理。
4.4 降低软件下载的频率
在公司的局域网或者其他公共场区,要下载公共软件或者共享软件,一定要慎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下载任务,尤其在网络比较开放公共场区。
4.5 做好文件的备份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会损害到计算机内部的存储数据,所以我们平时为了防止此类情况的出现,通常要对非常重要的文件,做好备份,以防止被侵害的数据永久性丢失。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计算机病毒入侵的防治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安全管理问题。只有全面了解计算机病毒人侵的途径,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信息安全防御。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尽一切可能去控制、减少非法的行为,尽可能地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4]。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了解病毒入侵途径,才可能 防微杜渐,打造出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孙飞艳.病毒诊断技术及防范措施探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0年09期
[2]叶辉.试论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解决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1年04期
[3]潘章斌.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防范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07期
[4]王丽华.浅析网络安全防护技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