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2012Y056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针刺颈夹脊穴,对照组给予口服麦咖片。结果: 经12周治疗, 结束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偏头痛;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35-01
偏头痛(Mig raine) 是由于神经、血管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以一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 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偏头痛的发病明显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西医对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晰,也没有一种肯定的治疗方法。因此从针灸的角度来探索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针灸科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8~46岁;病程2.1~21a,平均9.3a。 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病程2.3~19a,平均7.9a。2组病程、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头痛协会( IHS)1988年所制订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
纳入:(1) 符合前述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2) 处于头痛期患者; (3)年龄15~65岁; (4) 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 每月发作≥1次。
排除:(1) 低血压患者; (2)有癫痫、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史或精神病史; (3) 治疗前1个月内服用其他防治偏头痛的药物或激素, 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 4)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 ( 5) 孕妇; ( 6) 全身性疾病、五官疾病、颅内器质性病变等引起的头痛。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取穴:C2_5夹脊穴、头皮阿是穴。 针刺方法:(1)患者取伏坐位,额下垫枕头,调节其高度至颈项舒适为度;(2)夹脊穴以棘突下旁开0.5寸处定位,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稍超过横突深度,行提插泄法;(3)头皮阿是穴以痛点定位,小于15度角斜刺进针0.5—1寸,行快速捻转;(4)留针30min,其间行针一次;⑤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2周。
对照组:口服麦咖片( 每片含酒石酸麦角胺1 m g, 咖啡因100m g) , 首次服用2片, 30 min后加服1片, 以后每日服用1片,至症状消失为止, 最多连续服用6日共8片。治疗12周。
1.4 疗效判断标准: (1)观察周期镇痛效应指标 采用孙增华综合评分法[2]从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伴随症状等方面来评分。头痛程度: 发作时需卧床6分, 发作时影响工作4分, 发作时不影响工作2分, 不痛0分。疼痛持续时间: 不头痛0分, 数分钟到2小时为1分, 2~6小时为2分, 6~24小时为3分, 24~72小时为4分, 大于72为5分。头痛发作次数: 以月( 月初至月底) 计算, 每月发作≥5次6分, 3~4次4分, 1~2次2分, 不发作0分。伴随症状: 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项或以上3分, 两项2分, 1项1分, 无伴随症状0分。
疼痛程度综合评分: 积分在17分或以上为严重头痛, 积分在12分或以上但小于17分为中度头痛, 积分在6分或以上但小于12分为轻度头痛, 积分在6分以下为极轻度头痛。
(2)临床疗效评定 结束治疗后6个月时评定疗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0分,头痛消失, 随访6个月未发作。显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小于6分,头痛基本消失,随访6个月偶有发作,症状轻微。有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减少6分以上,头痛症状减轻,持续时间较前缩短,随访6个月发作周期延长。无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减少6分以下,头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见表
注: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偏头痛归属于中医学“头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 也有“ 头角痛”、“ 额角上痛”之说。我们认为偏头痛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以肝郁气滞、外感风邪、风痰闭窍、气虚血瘀等为常见,但久病必成瘀,其根本病机不外乎气滞血瘀。
颈夹脊归属于督脉的范畴,与膀胱经相通。《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二经均与脑络密切相连。针刺颈夹脊穴具有疏通督脉、膀胱经经气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瘀得畅,通则不痛。
临床西医认为偏头痛是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引起颅内外血管及神经功能失调,血管异常收缩、舒张,所导致的慢性复杂性头痛。现代解剖学表明:颈总动脉的分支—大脑前、中、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均由颈上神经节发出分支并组成各种神经丛予与支配[3]。而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的高度,针刺颈夹脊穴能够调直接作用于局部、调整神经张力,释放递质,从而改善上述动脉的舒、缩状况。其次,针刺颈夹脊穴能够直接松解相关退变组织对椎动脉的挤压,从而改善椎—基动脉的舒、缩状况。最终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但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俊雄,李春岩,张祥建主编.实用神经内科诊疗学[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50~351.
[2] 孙增华,杨玉金. 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2(2):110.
[3] 中国医科大学主编.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79—283.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针刺颈夹脊穴,对照组给予口服麦咖片。结果: 经12周治疗, 结束治疗后6个月时观察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偏头痛;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35-01
偏头痛(Mig raine) 是由于神经、血管性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以一侧或双侧头部疼痛反复发作, 常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及声音过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偏头痛的发病明显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西医对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晰,也没有一种肯定的治疗方法。因此从针灸的角度来探索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针灸科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8~46岁;病程2.1~21a,平均9.3a。 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9岁;病程2.3~19a,平均7.9a。2组病程、年龄、性别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国际头痛协会( IHS)1988年所制订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
纳入:(1) 符合前述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2) 处于头痛期患者; (3)年龄15~65岁; (4) 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 每月发作≥1次。
排除:(1) 低血压患者; (2)有癫痫、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史或精神病史; (3) 治疗前1个月内服用其他防治偏头痛的药物或激素, 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 4)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 ( 5) 孕妇; ( 6) 全身性疾病、五官疾病、颅内器质性病变等引起的头痛。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取穴:C2_5夹脊穴、头皮阿是穴。 针刺方法:(1)患者取伏坐位,额下垫枕头,调节其高度至颈项舒适为度;(2)夹脊穴以棘突下旁开0.5寸处定位,垂直进针,进针深度为稍超过横突深度,行提插泄法;(3)头皮阿是穴以痛点定位,小于15度角斜刺进针0.5—1寸,行快速捻转;(4)留针30min,其间行针一次;⑤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2周。
对照组:口服麦咖片( 每片含酒石酸麦角胺1 m g, 咖啡因100m g) , 首次服用2片, 30 min后加服1片, 以后每日服用1片,至症状消失为止, 最多连续服用6日共8片。治疗12周。
1.4 疗效判断标准: (1)观察周期镇痛效应指标 采用孙增华综合评分法[2]从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伴随症状等方面来评分。头痛程度: 发作时需卧床6分, 发作时影响工作4分, 发作时不影响工作2分, 不痛0分。疼痛持续时间: 不头痛0分, 数分钟到2小时为1分, 2~6小时为2分, 6~24小时为3分, 24~72小时为4分, 大于72为5分。头痛发作次数: 以月( 月初至月底) 计算, 每月发作≥5次6分, 3~4次4分, 1~2次2分, 不发作0分。伴随症状: 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项或以上3分, 两项2分, 1项1分, 无伴随症状0分。
疼痛程度综合评分: 积分在17分或以上为严重头痛, 积分在12分或以上但小于17分为中度头痛, 积分在6分或以上但小于12分为轻度头痛, 积分在6分以下为极轻度头痛。
(2)临床疗效评定 结束治疗后6个月时评定疗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临床治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0分,头痛消失, 随访6个月未发作。显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小于6分,头痛基本消失,随访6个月偶有发作,症状轻微。有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减少6分以上,头痛症状减轻,持续时间较前缩短,随访6个月发作周期延长。无效:疼痛程度综合评分减少6分以下,头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见表
注: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 讨论
偏头痛归属于中医学“头风”、“头痛”、“厥头痛”等范畴, 也有“ 头角痛”、“ 额角上痛”之说。我们认为偏头痛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以肝郁气滞、外感风邪、风痰闭窍、气虚血瘀等为常见,但久病必成瘀,其根本病机不外乎气滞血瘀。
颈夹脊归属于督脉的范畴,与膀胱经相通。《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二经均与脑络密切相连。针刺颈夹脊穴具有疏通督脉、膀胱经经气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瘀得畅,通则不痛。
临床西医认为偏头痛是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引起颅内外血管及神经功能失调,血管异常收缩、舒张,所导致的慢性复杂性头痛。现代解剖学表明:颈总动脉的分支—大脑前、中、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均由颈上神经节发出分支并组成各种神经丛予与支配[3]。而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的高度,针刺颈夹脊穴能够调直接作用于局部、调整神经张力,释放递质,从而改善上述动脉的舒、缩状况。其次,针刺颈夹脊穴能够直接松解相关退变组织对椎动脉的挤压,从而改善椎—基动脉的舒、缩状况。最终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但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俊雄,李春岩,张祥建主编.实用神经内科诊疗学[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50~351.
[2] 孙增华,杨玉金. 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 12(2):110.
[3] 中国医科大学主编.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7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