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读而狂,为情而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H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用研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
  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肖绍国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跨越时空,整合文本,将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对照参读,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青年的泪——老人的泪——巴金的泪”的情感线索,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在教学“救护车夫”这一环节,肖老师在“半跪”和“清清楚楚”两个点上重锤敲击,铺陈舒展,一气呵成。试看肖老师对“半跪”的咀嚼:让学生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里,学生集中到“半跪”,老师先让学生半跪一下,让孩子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画外音描述,请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让画面动起来。再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三个孩子从三个角度找到了理由,给学生一种震撼,因为就这样在凄风冷雨中半跪着的可是大文豪,当时的名流鲁迅呀!最后提升到: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同情、跪出了亲切……)一个字,这一跪,跪出了“爱”。这一细节的敲打,酣畅淋漓,跃然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
  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时,我与学生也感受到了课堂情感的冲击,产生了心灵的共振。我们循着“春光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这一个句子,探询冰心眼里的春光是怎样的浪漫,怎样的饱满?学生首先发现:“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缝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这是花的浪漫!还有谁也是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再去读文寻找,于是一个个集现实与浪漫为一体的句子都被学生找出来了:“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二、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
  
  别林斯基说过一段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于永正老师七十高龄,朗读《月光曲》的兄妹对话,赢得数千观众的一片掌声。无需繁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因为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悟把握。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的渗透,恰恰缺少激情的诵读。所谓诵读,首先应是有感情地朗读,再是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感情地背诵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渴望诵读而又不具备诵读能力的一族。学生朗读课文难,有感情朗读课文更难,而诵读课文则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教师指导诵读,首先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褒义的课文内容确定有感情朗读;中性的课文内容不一定安排有感情朗读,贬义的内容一般不进行有感情朗读。其次要展开诵读的过程: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引起共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一定要加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一味的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诵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在教学《江姐》一课时,我就从文中同志们写给江姐的信入手,让学生初读书信,说说为什么同志们在信中说,我们深切地知道:“一切毒刑只对懦夫和软弱的人才会有效,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同志们是怎么知道的?围绕问题,再学习课文写江姐的两个具体事例:痛失丈夫、熬受毒刑。在两个具体事例中,围绕“这算不得什么?”和“这算不了什么?”感受江姐坚贞不屈、一心为党的优秀品质。课中,再插播同志们写给江姐的信。信正是通过排比写法陈述了江姐带给同志们的鼓舞和同志们对江姐的保证,表白了同志们内心最大的震动和今后的行动。这种类似画外音的方法,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同志们对江姐的敬爱之情。理解书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仿佛看到坚强的江姐,还看到了可爱的同志们,内心也是深受鼓舞的。
  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以自己饱满热烈的诵读很快就能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让课堂出现“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诵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立足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导读、品读、研读、诵读弹奏起一曲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歌。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关键词:课改 策略 生活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
期刊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逐步由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特色和质量的提高转变。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受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高中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    一、数学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本    兴趣是最好的
期刊
内容摘要:公文作为依法行政和公务活动的工具,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作为应用写作的一种类型,与其它的文种一样,具有审美性。政治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是公文的内在需要,也是公文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公文 政治性 和谐统一    一、公文的政治性本质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
期刊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而中小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与方法,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
期刊
内容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的特性,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溶入体育之中,时刻围绕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作风,从而逐渐升华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体德并重 人才 途径    1、学校道德教育的规律    1.1、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品质培养过程,直接灌输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思想品德内容,以及榜
期刊
内容摘要: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何适应变化,探求新路,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课题。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方法很多,就教学而言,我认为必须立足改革,探求新路。  关键词:政治 探索 新课标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由于每堂课的时间的减少和每门课总学时的减少,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
期刊
内容摘要: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许多老师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学生们上课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了,读书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声情并茂了,课堂上一下子就失去了许多激情。于是乎,我们就把语文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把活活的教材讲“死”了,把生动的课堂“扼杀”了。  关键词:激情 语文 课堂    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许多老师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学生们上课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了,读书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声情并茂了
期刊
在语文学习中,据说有“三怕”:一怕周树人(鲁迅),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写作文是语文中的必修课,毫无退路可言。长期以来学生常常抱怨生活枯燥,苦于“囊中羞涩”,写起来力不从心,恐惧之余恰似惊弓之鸟,谈“作文”色变,怎样才能少一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尴尬,多一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呢?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激情    首先要给写作减负、松绑,尽量减少束缚,自由写作,让写作文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