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语用合作原则使用的不同,中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倾向于温文内向,说话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则倾向于直诚坦率,说话简明直白。因此中国人对口才好的人会冠以他们油腔滑调,而西方人对口才好的人会称赞他们能言善辩。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语用合作原则;油腔滑调,能言善辩
一、引言
如果一个人口才好,伶牙俐齿,在中国很可能不仅不会被人褒扬,反而会有被冠以油腔滑调的危险,所以中国人大多说话委婉含蓄,温文内向。而在西方,如果一个人口才好,能说会道,很少有人会说他油腔滑调,相反,他们会被称作是能言善辩,所以西方人大多说话直来直去,个性鲜明。究其原因,则一方面要从中西文化差异上找原因,另一方面则要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上探根底.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形成为多元文化,其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多,加之后来从14世纪就有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而中国文化的形成为一元,中国文化就是种伦理文化,其根源是等级观念。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佛教。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式都有很大影响。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的16世纪到18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这一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表象在语言上就是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重视口才。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口才、美元和电脑已经成为“三大战略武器”,口才摆在三大武器之首,足见口才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虽然中国现今也很重视口才,但与西方社会相比起步很晚,中国人保守缄默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也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过后才开始的,这与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推崇雄辩,研究修辞相比,晚了很多世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更好管理和驾驭人民,古代的中国对人民进行愚昧统治,让人民无知无欲,“见素抱朴”,削弱心智,推崇儒道思想,如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道隐无名”“稀言自然”“多言数穷”“少则得,多则惑”这些言论。
再来看看西方,自中世纪的后期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需要人们的好口才进行说服的。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西方相继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等思潮,人们的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文艺复兴使人精神复苏,启蒙运动使人摆脱愚昧,人文主义使人文情怀深入人心,这些都使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哪怕他们个性自由,言辞激烈肆无忌惮。
三、语用合作原则对语言的影响
在语用学上,格莱斯认为会话要注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也就是合作原则:即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系原则以及方式原则。量的原则要求使自己所说的话尽可能的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但所提供的信息不要超出现时要求。质的原则要求不要讲明知是虚伪的话或没有证据的话。关系原则即指所谈内容要密切相关。方式原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隐晦,避免歧义,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上述各条准则如果都能运用到实际的口语中的话,那肯定能产生很好的会话或交际效果,但是出于某种原因,说话人不可能完全使用这些准则,有时他们还会故意违背其中的一些原则。比如说为了讨好别人而说些阿谀奉承的话,尽管此话不真实;为了转换话题而东拉西扯,尽管此话与开初的话题无关联;为了不得罪人,只说尽量少的话,或者保持缄默,尽管这让听话人意犹未尽或自取无趣。
对于合作原则,中国人是很少能有人完全遵守的,因为他们倾向于使自己的话符合双方认同的目的或方向。记得有位相声演员说:人长了口,一为吃饭,二为说话。的确,有了口,人可以妙語如花,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有了口,才能被称作能说会道,生就一副好口才。可是,话也分好坏对错,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所以,在说话之前,也应三思一下,在心里打个小九九,确实此话不会惹来别人的猜忌愤恨,不会有损于良好的社交形象,然后再说出来。
古语道:君子慎言,祸从口出。就是说,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不要对人、对事自己心里明白就行,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实在没办法,敷衍一下,也就过去了。轻易说话,就容易失言,基于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者给别人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因为,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的事,是最常见不过的。
另一位古人也说:十语九中未必有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成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生。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就是说,做人要谨言慎行,因为即使十句话你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夸赞你,但是只要你说错一句话,就会遭到众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中你取得了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和常识,可是其中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显得笨拙一点,不露锋芒,也绝对不会自作聪明,将喜悦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之所以口才好的人容易会被冠以油腔滑调的“美名”,最终为了取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变得温文尔雅,是受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双方对话语言合作过程中,为了认同一种或多种目的,或为了让自己的话符合双方认同的谈话目的或方向上而进行的。在西方,之所以口才好的人不会被认为是油腔滑调,反而会被称作能言善辩,最终个性得到更大发展,才能得到更多施展,是与他们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早期启蒙思想和人文主义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秦颖颖.浅析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2)
[2]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16)
[3]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唐乙平(1990.4-),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语用合作原则;油腔滑调,能言善辩
一、引言
如果一个人口才好,伶牙俐齿,在中国很可能不仅不会被人褒扬,反而会有被冠以油腔滑调的危险,所以中国人大多说话委婉含蓄,温文内向。而在西方,如果一个人口才好,能说会道,很少有人会说他油腔滑调,相反,他们会被称作是能言善辩,所以西方人大多说话直来直去,个性鲜明。究其原因,则一方面要从中西文化差异上找原因,另一方面则要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上探根底.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形成为多元文化,其所经历的文化冲突多,加之后来从14世纪就有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而中国文化的形成为一元,中国文化就是种伦理文化,其根源是等级观念。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儒家,道家,和佛教。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言外之意”,乃至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式都有很大影响。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的16世纪到18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这一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表象在语言上就是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重视口才。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口才、美元和电脑已经成为“三大战略武器”,口才摆在三大武器之首,足见口才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虽然中国现今也很重视口才,但与西方社会相比起步很晚,中国人保守缄默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也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过后才开始的,这与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推崇雄辩,研究修辞相比,晚了很多世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更好管理和驾驭人民,古代的中国对人民进行愚昧统治,让人民无知无欲,“见素抱朴”,削弱心智,推崇儒道思想,如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道隐无名”“稀言自然”“多言数穷”“少则得,多则惑”这些言论。
再来看看西方,自中世纪的后期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需要人们的好口才进行说服的。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西方相继出现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等思潮,人们的思想得到大大的解放,文艺复兴使人精神复苏,启蒙运动使人摆脱愚昧,人文主义使人文情怀深入人心,这些都使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哪怕他们个性自由,言辞激烈肆无忌惮。
三、语用合作原则对语言的影响
在语用学上,格莱斯认为会话要注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也就是合作原则:即量的原则、质的原则、关系原则以及方式原则。量的原则要求使自己所说的话尽可能的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但所提供的信息不要超出现时要求。质的原则要求不要讲明知是虚伪的话或没有证据的话。关系原则即指所谈内容要密切相关。方式原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隐晦,避免歧义,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上述各条准则如果都能运用到实际的口语中的话,那肯定能产生很好的会话或交际效果,但是出于某种原因,说话人不可能完全使用这些准则,有时他们还会故意违背其中的一些原则。比如说为了讨好别人而说些阿谀奉承的话,尽管此话不真实;为了转换话题而东拉西扯,尽管此话与开初的话题无关联;为了不得罪人,只说尽量少的话,或者保持缄默,尽管这让听话人意犹未尽或自取无趣。
对于合作原则,中国人是很少能有人完全遵守的,因为他们倾向于使自己的话符合双方认同的目的或方向。记得有位相声演员说:人长了口,一为吃饭,二为说话。的确,有了口,人可以妙語如花,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有了口,才能被称作能说会道,生就一副好口才。可是,话也分好坏对错,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所以,在说话之前,也应三思一下,在心里打个小九九,确实此话不会惹来别人的猜忌愤恨,不会有损于良好的社交形象,然后再说出来。
古语道:君子慎言,祸从口出。就是说,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不要对人、对事自己心里明白就行,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实在没办法,敷衍一下,也就过去了。轻易说话,就容易失言,基于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者给别人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因为,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的事,是最常见不过的。
另一位古人也说:十语九中未必有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成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生。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就是说,做人要谨言慎行,因为即使十句话你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夸赞你,但是只要你说错一句话,就会遭到众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中你取得了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和常识,可是其中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显得笨拙一点,不露锋芒,也绝对不会自作聪明,将喜悦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之所以口才好的人容易会被冠以油腔滑调的“美名”,最终为了取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而变得温文尔雅,是受了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双方对话语言合作过程中,为了认同一种或多种目的,或为了让自己的话符合双方认同的谈话目的或方向上而进行的。在西方,之所以口才好的人不会被认为是油腔滑调,反而会被称作能言善辩,最终个性得到更大发展,才能得到更多施展,是与他们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早期启蒙思想和人文主义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秦颖颖.浅析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2)
[2]俞东明.语用学定义与研究范畴新探[J].浙江大学学报,1993(16)
[3]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唐乙平(1990.4-),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