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开展,各阶段学校教育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所以本文以地理这门学科为例,谈谈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改革。
关键词:初中地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尤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而文化的发展水平则在一定程度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政治经济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也逐渐加大力度,提高要求。最显著的方面就是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各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取代了以往“考试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传输知识。这也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传输效率。
地理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部分,并且和语文、数学等知识主客观定位明确的学科不同,地理的知识综合性非常强,教材内容中主观性知识和客观性知识兼具,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和要求也就更加全面,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非常吃力。而作为教师来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符合班级教学实际并且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地理知识传输的有效性。
一、考试为主到以人为本
从我國古代开始考试一直是广大文人学士加官晋爵、进入上层社会的最佳渠道,所以在此制度影响下掩盖了教书育人原本的寓意,在人们心中形成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固有印象。所以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教育一直唯考试马首是瞻,直到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出现后才有所改变。所以新时期,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将固有的考试为主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首先,从备课环节开始教师就要做到以人为本。教材中所列出的教学内容都是在考虑某一教学时间段内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所设置的,是最为基础、普遍的内容,但并不一定适合不同班级的个体性教学。所以,教师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内容数量和传授层次上的安排,从而保证课堂知识传输的效果最大化。而要想让备课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知识内容安排、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从而做到每堂课知识内容的传输达到由简入繁,层层递进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环节,而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也着重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地理这门课程中包含一部探究性较强的内容,所以需要教师进行例题的讲解,而在例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互动等方式及时观察学生的听课反应以及在当堂课上的学习难点所在,和备课过程中的预估结果进行对比,从而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教学时间方面的调整,从而保证每一部分知识内容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
二、千篇一律到因材施教
我国各阶段的知识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所以教师更加习惯于从班级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考试至上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知不觉中习惯于从班级中上游学生的立场出发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这就容易导致班级学习水平的两级差异性越来越大。所以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师要做到整体和个体两手抓,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天赋或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很容易出现某一门学科学习效果相对较弱的情况,尤其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对于学生记忆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学生也就很容易在地理学习方面出现差异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地理教学中对于惰性较强、理论知识记不牢的学生,教师就要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其主动背诵记忆;而对于区时计算、地形判断这一类偏向于问题解决型知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要尽量选择最为简单直观的例子,给予多角度的详细讲解,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解题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在因材施教理念贯彻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尤其重点对待“待进生”群体。以地理为例所谓的“待进生”就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最不明显的一类学生,造成学生成为“待进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天赋、兴趣、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找到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短板或问题所在,从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地理学习方面的问题,从而缩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
三、“填鸭式”教学到启发式诱导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在教学时间一定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尽可能多的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在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下,为了考高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属于单向性传输,很难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可以通过启发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诱导的方式引导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和互动。例如某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更加倾向于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直接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这种减少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思维最大的自由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大问题包含小问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一步步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问题思考角度和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后还会有更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从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紧跟时代潮流,终将呈现出最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尤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而文化的发展水平则在一定程度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政治经济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也逐渐加大力度,提高要求。最显著的方面就是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各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取代了以往“考试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学校教育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传输知识。这也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知识传输效率。
地理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部分,并且和语文、数学等知识主客观定位明确的学科不同,地理的知识综合性非常强,教材内容中主观性知识和客观性知识兼具,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和要求也就更加全面,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非常吃力。而作为教师来说,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探索符合班级教学实际并且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地理知识传输的有效性。
一、考试为主到以人为本
从我國古代开始考试一直是广大文人学士加官晋爵、进入上层社会的最佳渠道,所以在此制度影响下掩盖了教书育人原本的寓意,在人们心中形成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固有印象。所以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教育一直唯考试马首是瞻,直到素质教育教学体制出现后才有所改变。所以新时期,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将固有的考试为主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首先,从备课环节开始教师就要做到以人为本。教材中所列出的教学内容都是在考虑某一教学时间段内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所设置的,是最为基础、普遍的内容,但并不一定适合不同班级的个体性教学。所以,教师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内容数量和传授层次上的安排,从而保证课堂知识传输的效果最大化。而要想让备课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知识内容安排、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从而做到每堂课知识内容的传输达到由简入繁,层层递进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环节,而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也着重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地理这门课程中包含一部探究性较强的内容,所以需要教师进行例题的讲解,而在例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互动等方式及时观察学生的听课反应以及在当堂课上的学习难点所在,和备课过程中的预估结果进行对比,从而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教学时间方面的调整,从而保证每一部分知识内容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
二、千篇一律到因材施教
我国各阶段的知识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所以教师更加习惯于从班级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考试至上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不知不觉中习惯于从班级中上游学生的立场出发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这就容易导致班级学习水平的两级差异性越来越大。所以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教师要做到整体和个体两手抓,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天赋或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很容易出现某一门学科学习效果相对较弱的情况,尤其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来说,对于学生记忆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学生也就很容易在地理学习方面出现差异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地理教学中对于惰性较强、理论知识记不牢的学生,教师就要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其主动背诵记忆;而对于区时计算、地形判断这一类偏向于问题解决型知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要尽量选择最为简单直观的例子,给予多角度的详细讲解,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解题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其次,在因材施教理念贯彻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尤其重点对待“待进生”群体。以地理为例所谓的“待进生”就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最不明显的一类学生,造成学生成为“待进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天赋、兴趣、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症下药,找到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短板或问题所在,从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解决地理学习方面的问题,从而缩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
三、“填鸭式”教学到启发式诱导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在教学时间一定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尽可能多的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在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下,为了考高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属于单向性传输,很难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可以通过启发和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诱导的方式引导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和互动。例如某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更加倾向于问题解决时,教师可以直接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这种减少参与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思维最大的自由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大问题包含小问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一步步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问题思考角度和方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今后还会有更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从地理专业素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紧跟时代潮流,终将呈现出最好的地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