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用于检测青年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27216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技术对青年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乳腺导管癌手术治疗患者75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22例和中老年组(>40岁)53例,分析两组患者病变形态、位置、大小、边界、边缘有无分叶及毛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情况。

结果

青年组非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占54.55%,高于老年组的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0.04)。青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边界不清楚的比例为63.64%,高于老年组的3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4)。青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分叶的比例为59.09%,老年组为6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9,P=0.14)。青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边缘光滑的比例为63.64%,老年组为5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P=0.13)。青年组乳腺导管癌TIC比较Ⅰ、Ⅱ、Ⅲ型患者分别为0、14、8例,老年组分别为0、36、17例,两组患者TIC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2)。

结论

青年乳腺浸润型导管癌患者多为非肿块型,肿瘤边界不清;MRI动态增强技术用于检测乳腺浸润型导管癌能够减少漏诊误诊情况。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比较植骨与否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8例(A组)行后入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板间自体髂骨植骨;6例(B组)单纯行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第3个月颈椎屈伸及旋转功能,并随访5~45个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45个月,平均26.5个月。植骨组手术时间(1.83±0.50)h,非植骨组手术时间(1.58±0.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应用在夜班护士中对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值夜班护士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将护士分为两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心理辅导,观察组给予合理情绪疗法,记录两组护士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48.05±2.54)分,抑郁自评量表(44.65±2.03)分;对照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54.02±4.93)分,抑郁自评量表(48
期刊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重度烧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同时间点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入院后各时间点比较,死亡组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存活组[(5.9±1.5)g/L比(5.1±1.3)g/L,(8.8±2.2)g/L比(7.4±2.5)g/L,(7.
目的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最大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和呼吸指数(RI),比较主要临
期刊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给药防治全麻苏醒期导尿管不适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手术的成年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术前30 min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05 mg/kg(A组)、0.010 mg/kg(B组)、0.015 mg/kg(C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D组)。四组均在全麻诱导后留置12F双腔气囊乳胶导尿管并在气囊内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8 mL,术后在麻醉恢复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