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红色文化越来越展现出其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延安红色文化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本源性的優质资源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要深入探究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机制,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延安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必要性;实践性
[作者简介]金虹(1989-),女,江苏溧阳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59-02
一、高校思政教育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必要性
(一)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而延安红色革命文化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十九大报告强调:“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于和平富裕的时代,从未体验过红色革命时代饥寒交迫的痛苦,如果再不去学习和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就不能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能去理解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为国捐躯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因此思政教育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浸润,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这一载体,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二)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延安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党的先进性重要体现和保障。在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和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的精华,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这将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理想信念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习近平强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有助于深化思政教育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可行性
(一)内容上的可行性。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延安革命精神,留下了445处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许多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形成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的精神动力。这种优秀红色革命文化被历史所印证,被革命胜利的实践所检验,被时代所认同和接纳。它的内涵特质、精神价值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达到了有机统一,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
(二)价值取向上的可行性。延安十三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真实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是生产运动、下乡运动体现出来的“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是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爬到延安城”的自我牺牲精神。延安红色文化所呈现出的爱党爱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教育功能上的可行性。红色文化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在于它的教育性。延安红色文化承载的鲜活的历史人物、文艺作品、革命事件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给当代青年大学生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素材。利用延安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其优势不在于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开展对话,让大学生亲自感知、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实践性
(一)将延安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思政”,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但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要在其他学科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是高校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亟须深度挖掘并有机融汇红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激活并释放红色文化教育潜能。可以把延安的各类红色元素包括革命人物、革命作品、革命故事、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等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形成教育合力。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都可以成为思政理论教学生动有效的载体,大学生在课堂上触碰和感受红色文化的过程将有助于他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激情。
二是要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既要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更要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使得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互融合。如音乐课可以结合歌曲创作的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革命时期,为民族和国家创作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刚毅坚韧、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优秀人格品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体现了革命先烈在理想、利益等价值追求上的高度协调统一。 (二)将延安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浸润。高校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建设,营造思政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是通过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性文化,包括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等,来营造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硬环境”。比如,高校可以将延安革命时期鲁艺学员创作的经典作品《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置于校园宣传橱窗、教室等进行艺术熏陶,加强红色革命教育;将与校史文化相关的革命领袖雕像置于校园中,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是结合专业、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开展校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教育的“软环境”。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举办红色歌曲演唱、“视说心语”红色电影配音、手绘延安红色景点、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历史文化教育。构建新媒体宣传推广大平台,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媒学院公众号“传媒青团”推送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作作品——以卡漫形式重现鲁艺学员在延安的革命文艺创作成果,包括《锄草》《游击队之歌》《兄妹开荒》等八件作品,用艺术方式隐性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将延安红色文化纳入到高校社会实践,加强文化自觉。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性、情景性、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红色文化,体验到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
一是高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寒暑期组织大学生前往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按照“校地合作、资源共享、双向收益”的原则,开展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挂牌设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面助推圣地延安的转型发展。如南艺传媒学院“艺颗红心”暑期实践团队在圣地延安通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仪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等形式,学习延安革命历史,感悟延安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成果展。思政教育需发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主动体验红色文化和红色知识的产生过程。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创作进行双向融合,举办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成果展,成果展集影像、音乐、摄影和手绘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将学生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理解用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角,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程京武,卢宁.对构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8(5).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
[4]彭希林,乔湘平.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关键词]延安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必要性;实践性
[作者简介]金虹(1989-),女,江苏溧阳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59-02
一、高校思政教育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必要性
(一)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而延安红色革命文化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十九大报告强调:“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于和平富裕的时代,从未体验过红色革命时代饥寒交迫的痛苦,如果再不去学习和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就不能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能去理解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为国捐躯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因此思政教育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浸润,高校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文化这一载体,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二)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要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延安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党的先进性重要体现和保障。在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和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的精华,对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这将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理想信念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习近平强调:“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有助于深化思政教育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可行性
(一)内容上的可行性。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延安革命精神,留下了445处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许多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形成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核和基因,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的精神动力。这种优秀红色革命文化被历史所印证,被革命胜利的实践所检验,被时代所认同和接纳。它的内涵特质、精神价值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达到了有机统一,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
(二)价值取向上的可行性。延安十三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真实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是生产运动、下乡运动体现出来的“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是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打断骨头连着筋、爬也爬到延安城”的自我牺牲精神。延安红色文化所呈现出的爱党爱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教育功能上的可行性。红色文化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在于它的教育性。延安红色文化承载的鲜活的历史人物、文艺作品、革命事件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给当代青年大学生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教育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素材。利用延安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其优势不在于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开展对话,让大学生亲自感知、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以延安红色文化为载体的实践性
(一)将延安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思政”,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但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要在其他学科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是高校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亟须深度挖掘并有机融汇红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激活并释放红色文化教育潜能。可以把延安的各类红色元素包括革命人物、革命作品、革命故事、革命文物、革命遗址等连成线、形成片、结成网,形成教育合力。这些鲜活的文化元素都可以成为思政理论教学生动有效的载体,大学生在课堂上触碰和感受红色文化的过程将有助于他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激情。
二是要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既要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更要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使得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互融合。如音乐课可以结合歌曲创作的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革命时期,为民族和国家创作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他刚毅坚韧、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优秀人格品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体现了革命先烈在理想、利益等价值追求上的高度协调统一。 (二)将延安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浸润。高校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建设,营造思政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是通过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性文化,包括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园环境等,来营造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硬环境”。比如,高校可以将延安革命时期鲁艺学员创作的经典作品《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置于校园宣传橱窗、教室等进行艺术熏陶,加强红色革命教育;将与校史文化相关的革命领袖雕像置于校园中,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是结合专业、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开展校园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教育的“软环境”。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结合学院的专业特色,举办红色歌曲演唱、“视说心语”红色电影配音、手绘延安红色景点、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历史文化教育。构建新媒体宣传推广大平台,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传媒学院公众号“传媒青团”推送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作作品——以卡漫形式重现鲁艺学员在延安的革命文艺创作成果,包括《锄草》《游击队之歌》《兄妹开荒》等八件作品,用艺术方式隐性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将延安红色文化纳入到高校社会实践,加强文化自觉。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性、情景性、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红色文化,体验到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
一是高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寒暑期组织大学生前往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按照“校地合作、资源共享、双向收益”的原则,开展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挂牌设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面助推圣地延安的转型发展。如南艺传媒学院“艺颗红心”暑期实践团队在圣地延安通过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仪式教学、情景教学以及专题教学等形式,学习延安革命历史,感悟延安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成果展。思政教育需发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更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受教育者主动体验红色文化和红色知识的产生过程。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创作进行双向融合,举办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成果展,成果展集影像、音乐、摄影和手绘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将学生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理解用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角,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程京武,卢宁.对构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机制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8(5).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
[4]彭希林,乔湘平.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