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深入,以高效课堂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更是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势必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因而新课的导入也就成为一堂好课的关键。
【关键词】区域地理;新课;导入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准备和探究。这样,好的导入,不仅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而且还会有效的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而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就几种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倾听故事,解读传说——故事导入
讲传说、听故事是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只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那么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如讲《印度》一节时,一上课我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先讲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千难万险,最后来到灵山脚下,却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师徒四人一筹莫展……。你们知道这条河在哪里吗?此时,全班鸦雀无声,大家竖起耳朵,对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极大的渴求,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我马上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印度,我接着说道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取经人的脚步到印度、到恒河去感受圣河的故事吧。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为学习《印度》这一节知识作了很好的准备。
2 聆听音乐,感知山河——音乐欣赏导入
熟悉的歌声、轻快的旋律,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因为在这种年龄条件下的学生对音乐都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从他们的喜爱中寻找教学的契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时,我先播放了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当这首歌曲在教室里响起后,随着歌曲节奏的跌宕起伏,许多同学的脑海中涌现出了一幅亚洲壮丽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看到了巍峨雄壮的高山,奔腾咆哮的大河,一马平川的平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亚洲地形的复杂以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巨大差异,对亚洲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我趁机说:你们知道世界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世界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又在哪一个洲?学生在歌曲的余音中嗅出了答案的味道。我接着说就让我们一起去解读亚洲的高山大河吧。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去学习知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旅游情景导入
旅游是很多人都非常乐意的事情,旅游可以使人心情轻松愉悦。区域地理本身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事物,以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风景名胜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因此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东南亚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你知道近些年我国出国旅游的人到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最多吗?学生一下来了兴趣,说美国的、说欧洲的、还有说俄罗斯的……真是众说纷纭。我没有很快肯定他们的说法,而是进一步说:你想知道“佛教之国是哪一个国家吗?你想去看一看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以及气势宏伟的仰光大金塔吗?想不想坐上小船去游览东方的威尼斯?……学生听到这些问题后,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大家都在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很想知道近邻东南亚走一趟,你将会得到你心中的答案。于是学生在充满渴望中进入到了东南亚的学习中。
4 提出问题,激发想象——头脑风暴导入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题的前提是,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原有的较为零散或者较为模糊的知识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激发旧有知识,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在学习中东地区时我先让学生阅读了课本上的导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中东一样几乎每天都有新闻报道……”然后我介绍了五次中东战争的大概情况。接着我向学生说到:“从以上介绍中你想到了些什么?”大家纷纷发言:“这里每天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里有甘甜的绿洲;这里的人们有的裹着一袭长袍;这里的人们有的头顶白纱巾……。”我把这些都写在黑板上然后总结说:“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啊,但还有许多是大家不知道的,这就让我一起走进中东,解读中东吧。”利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上好奇学习中东。
5 亲手触摸,直接感受——视频、图片导入
(1)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够直接感知知识的工具。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其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如讲《众多人口》这一节时,上课前,我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攮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我点拨说:“是啊,大多了,太挤了,这就是我国人口的一大特点,数量众多,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的人口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如果全国人民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绕地球40多圈。设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该如何做?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讨论。并且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人口控制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2)现在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出很多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在学生这个非常好奇的年龄里,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些图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已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西双版纳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独木成舟、望天树、长尾猿、竹楼、孔雀舞等图片)然后不失时机的问:“你们现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时课堂一下由静而动。大家纷纷发言:“真美啊!我想去看一看,我想去尝一尝……”我从中及时点拨说:“大家说得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风土人情、憨实可爱的长尾猿、美丽无比的绿孔雀……就是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你们想去体会那里的无限风光与乐趣,别人也想去,更多的人想去。”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 动口动手、解决疑惑——调查展示导入
调查法是让学生完成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在课堂上展示分析。调查要简单,容易操作,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完成调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又能锻炼他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中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时,让学生完成两个调查:一是调查蜡烛、火柴、钉子、肥皂等的工业品的旧时名称,以及这些名称得来的原因,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是调查自己家里的电器是国产的多还是进口的多,二十年前的人们更愿意买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为什么?两个调查都很容易完成,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一上课,学生争相回答各种工业品的旧称,很自然的得出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新中国工业成就巨大的结论。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心情愉快的投入到教学中去。
总之,导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地理教改的不断深化,还出现了诸如讨论导入、经验导入、悬念导入等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目的、要求及学生的特征、知识结构、心理需求等特点,适时灵活的加以运用,切忌千篇一律、千佛一面。
【关键词】区域地理;新课;导入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准备和探究。这样,好的导入,不仅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而且还会有效的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而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就几种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 倾听故事,解读传说——故事导入
讲传说、听故事是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这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只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那么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如讲《印度》一节时,一上课我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先讲个大家熟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千难万险,最后来到灵山脚下,却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师徒四人一筹莫展……。你们知道这条河在哪里吗?此时,全班鸦雀无声,大家竖起耳朵,对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极大的渴求,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我马上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印度,我接着说道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取经人的脚步到印度、到恒河去感受圣河的故事吧。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为学习《印度》这一节知识作了很好的准备。
2 聆听音乐,感知山河——音乐欣赏导入
熟悉的歌声、轻快的旋律,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因为在这种年龄条件下的学生对音乐都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从他们的喜爱中寻找教学的契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亚洲的地形与河流时,我先播放了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当这首歌曲在教室里响起后,随着歌曲节奏的跌宕起伏,许多同学的脑海中涌现出了一幅亚洲壮丽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看到了巍峨雄壮的高山,奔腾咆哮的大河,一马平川的平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亚洲地形的复杂以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巨大差异,对亚洲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我趁机说:你们知道世界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世界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又在哪一个洲?学生在歌曲的余音中嗅出了答案的味道。我接着说就让我们一起去解读亚洲的高山大河吧。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去学习知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风景如画,游人如织——旅游情景导入
旅游是很多人都非常乐意的事情,旅游可以使人心情轻松愉悦。区域地理本身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就是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事物,以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的风景名胜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因此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东南亚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你知道近些年我国出国旅游的人到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最多吗?学生一下来了兴趣,说美国的、说欧洲的、还有说俄罗斯的……真是众说纷纭。我没有很快肯定他们的说法,而是进一步说:你想知道“佛教之国是哪一个国家吗?你想去看一看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以及气势宏伟的仰光大金塔吗?想不想坐上小船去游览东方的威尼斯?……学生听到这些问题后,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大家都在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很想知道近邻东南亚走一趟,你将会得到你心中的答案。于是学生在充满渴望中进入到了东南亚的学习中。
4 提出问题,激发想象——头脑风暴导入
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题的前提是,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原有的较为零散或者较为模糊的知识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激发旧有知识,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在学习中东地区时我先让学生阅读了课本上的导语:“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中东一样几乎每天都有新闻报道……”然后我介绍了五次中东战争的大概情况。接着我向学生说到:“从以上介绍中你想到了些什么?”大家纷纷发言:“这里每天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里有甘甜的绿洲;这里的人们有的裹着一袭长袍;这里的人们有的头顶白纱巾……。”我把这些都写在黑板上然后总结说:“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啊,但还有许多是大家不知道的,这就让我一起走进中东,解读中东吧。”利用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上好奇学习中东。
5 亲手触摸,直接感受——视频、图片导入
(1)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能够直接感知知识的工具。电化教学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尤其是录像有其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如讲《众多人口》这一节时,上课前,我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攮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此时我点拨说:“是啊,大多了,太挤了,这就是我国人口的一大特点,数量众多,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的人口的2倍多,约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之和,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国。如果全国人民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绕地球40多圈。设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们该如何做?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讨论。并且能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人口控制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2)现在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出很多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在学生这个非常好奇的年龄里,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些图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已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如在学习西双版纳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独木成舟、望天树、长尾猿、竹楼、孔雀舞等图片)然后不失时机的问:“你们现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时课堂一下由静而动。大家纷纷发言:“真美啊!我想去看一看,我想去尝一尝……”我从中及时点拨说:“大家说得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风土人情、憨实可爱的长尾猿、美丽无比的绿孔雀……就是一种丰富的旅游资源。你们想去体会那里的无限风光与乐趣,别人也想去,更多的人想去。”通过这种方法的引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 动口动手、解决疑惑——调查展示导入
调查法是让学生完成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调查,在课堂上展示分析。调查要简单,容易操作,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通过完成调查,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又能锻炼他的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中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节时,让学生完成两个调查:一是调查蜡烛、火柴、钉子、肥皂等的工业品的旧时名称,以及这些名称得来的原因,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是调查自己家里的电器是国产的多还是进口的多,二十年前的人们更愿意买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为什么?两个调查都很容易完成,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一上课,学生争相回答各种工业品的旧称,很自然的得出旧中国工业十分落后,新中国工业成就巨大的结论。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心情愉快的投入到教学中去。
总之,导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地理教改的不断深化,还出现了诸如讨论导入、经验导入、悬念导入等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目的、要求及学生的特征、知识结构、心理需求等特点,适时灵活的加以运用,切忌千篇一律、千佛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