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之下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曹书德老师的专著《走下讲台做教师》,我们看到曹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怀,通过他的叙述,我们从一个学科教师的角度了解到北京十一學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细节。在这个教育急剧变革的时代,以曹老师为代表的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们的做法极富现实意义。
  讲台的隐喻
  讲台,是教师传经布道的所在,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庄严、神圣、权威的代名词。讲台极易助长“一言堂”“满堂灌”之风,让教师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感态度,自说自话。
  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固化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讲台无疑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屏障,阻隔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教师单一的输出也是教师缺乏教育自信的一种表现。单一输出避免了学生提问的尴尬,也少了师生互动的乐趣和平等的交流。单一输出削弱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能力,从而没有了教学相长的互助生长。所以,教师只有走下讲台,才可能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真正的教育才可能发生。
  讲台之下的教育生态
  北京十一学校2016届毕业生苏子路这样写道:“曹老师是一个典范。在现实的讲台被拆除之后,他也拆除了自己心灵的讲台,让自己和学生真正走在一起,平等地参与课堂,让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最大限度地共享我们的智慧。”这是学生幸福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师渴望实现的教育境界。
  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致力于面向个体的教育,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固定班级、班主任、班干部这些常规配置统统消失了,讲台也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曹书德写道:“没有了讲台,我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走进学生之中与他们平等对话;没有了讲台,我自觉地减少了说话量,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了讲台,我感觉生活的任何地方都是与学生相处的所在。讲台消失了,教师却在无限扩大。”走下讲台之后,曹老师身边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和关怀,比如关注受冷落的学生,比如为学生满怀厚望地写推荐信,又比如心平气和地处理学生的冒犯行为。走下讲台后的曹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更加充满对教育和学生的温情。
  讲台之下的教育可能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只有当我们以平等的身份、诚恳的态度、期许的目光对待学生时,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拆除讲台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思想的变革。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教育生态:一是构建助力学生成长的课堂生态。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有情感的浓度、思想的亮度和专业的态度。讲台下的生态应该是充满温情、舒适、和谐的,应该是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应该是面向学生未来的。二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身段,走进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朋友。三是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体系。教育如果没有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学校和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共同实施教育,形成教育合力。面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工作者应更有责任担当,更有勇气力量,更有实践精神,这样才能构建起自然和谐的教育生态。
  老师走下讲台,是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发现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学,也只有走到讲台之下,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其他文献
5月3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我参加了社区的公益活动,帮城市妈妈“治治病”——清除小广告。  清晨,我提着水桶,拿着小铲和几位老奶奶一起来到车站后面的报刊栏。我们走过去一看,我的天呀!这哪是报刊栏?纯粹是一个小广告天地!上面的报纸不见了,只有大大小小内容不同的小广告。写的字就更别提了,有的是用亮光笔写的大黑字,粗细不一,歪七扭八;有的就像蜘蛛爬过似的乱七八糟
期刊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理解心理行为的新视角,然而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一直非常混乱,这使得文化心理学研究本身也处于分裂状态,因此对文化概念的辨析显得非常的必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人口流动增加,致使地方性公共物品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出现超地方化问题。瑞安的“就学阳光政策”的困境就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例证。解决地方公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升高中沒希望而被老师“遗忘”的学生。他们叛逆、迷茫、缺乏自信、心里脆弱,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有难度。有的班主任从学生入校到学生毕业,始终盯着学生,忙得手忙脚乱;有的班主任说:“乱够了,学校开除几个就安静了。”在我这几年的中职班主任生涯中,从新生入校开始陪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有很多的艰辛,也有欣慰的收获,我认为班主任们不妨尝试着由拉学生前行的“纤夫”变为引导孩子自己成长的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他们在不断地试错和改正中成长的。老师的使命就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加强教育,匡正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大步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教育离不开处罚,在处罚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尺度,有的处罚太轻,有的处罚又太重,最终都会因为没有恰到好处,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我主张处罚学生时不要轻易“亮剑”。那么,处罚该如何把握尺度?我以寝室扣分为例,说说具体操作细则。 
邓小平是娴熟运用辩证法的典范,他的改革辩证法思想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应用于改革的全过程。这体现在辩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改革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