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在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对青年意识形态造成强烈冲击,尤其是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偏小,政治敏感度较低,对社会认知不够深刻,政治敏感度较低,亟须加强正向的教育和引导。应用微信公众号对职校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激活思政教育载体,拓宽思政教育途径,丰富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改善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对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职校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10-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信公众号在青年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XSZ-030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的要求。为了切实全面贯彻这一精神,各学校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介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对职业精神的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等。微信公众号作为网络新媒介,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其图文并茂、音频视频、H5等形式多样的素材,以及允许分享和转发的便捷、易操作的交流互动与传播方式,成为各学校宣传教育、校园服务、交流互动、凝聚思想的重要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开展职校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实践,可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局限性,将思政教育内容充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一、微信公众号应用于职校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教育资源,促进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在网络新媒介发展之前,学生在学校接受思政教育主要来自教师的讲授,接收到的相关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和教师。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新媒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学习知识,还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手机在微信公号上得到更快更新的知识。图文、视频、H5等知识信息呈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资源,消除了学生对传统课堂学习的疲劳,有效增强了思政教育效果。
  (二)化解意识形态教育危机,促进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
  网络新媒介为各种文化交锋提供了场所和平台,但微信公众号申请门槛低,传播速度快,监管难度大,容易成为不良文化渗透青年的载体。如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腐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借助微信公众号被大肆宣传和广泛散布,无疑会威胁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先进思想阵地,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价值观念以及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阻碍[1]。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是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对于“三观”尚不稳定、缺乏价值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群体影响极大,尤其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关键期的职校生,容易受到网络各种不良信息的引导,大大弱化了对正向思想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及探索实践,可化解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受到的冲击,并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落实到位。
  二、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建设要求
  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设关系到学校形象塑造、校园文化传播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是网络新媒介时代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重要的教育载体。因此,一方面必须保证其建设思路的正确性、建设内容的优质性,要以引领青年思想,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师生生活,捍卫主流意识话语权,传播正能量,优化思政教育效果[2],有效促进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必须加大建设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权威性和统领性优势,统筹各级团学组织的信息资源,鼓励学校各部门、师生提供内容线索,同时要与其他教育部门微信公众平台共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聚合宣传效力,打造立体化的网络育人环境。
  三、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设置
  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必须坚持鮮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方向,要利用其优势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多元化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需求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设置内容。如在校生关注校园新闻和日常生活服务,毕业生关注母校的发展,需要提升学习的学生关注升本、考证的信息,社团学生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报道等。因此,在推送内容的设置方面要从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实际需求出发,同时要充分挖掘优秀学生事迹、优秀校友典型事迹等,发挥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要将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开展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四、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推送方式
  (一)运用综合编排设计,增强主流意识传播效力
  当前的职校生是伴随网络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作为网络新媒介最大的用户群体,他们喜欢直观、有趣、可互动的知识接收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多样化元素,文字、图片、声音、视频、H5动画等,让学生在轻松易懂、新颖多样的信息环境下获得思政教育内容,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效力。
  (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
  想要让主流思想入脑入心,就要先掌握职校生交流的语言。青年一代受互联网影响最深,最擅长网络冲浪,因网络文化而产生的一些词,成为学生最受欢迎、最常使用的交流话语。因此,学校微信公众号要充分掌握网络热点词语,通过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思政内容不仅有意义还要有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学生喜欢且易懂的话语并非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如低俗、肤浅的词语,尽管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但偏离了教育的根本方向,不可随意使用。   (三)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畅通信息交流反馈渠道
  从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和校园热点,找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契机,通过设置富有价值和深度的主题,同时辅以线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灌输和活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觀。学生可以通过投票、留言、发送消息等多种方式表达意见,抒发感情,通过数据分析可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五、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管理机制
  (一)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以“分工明确、合作共建”为原则,建立“部门领导+专岗教师+学生骨干+社团成员”的网络新媒介团队。学校团委微信公众号大多为团委老师兼职,学生骨干年龄偏小,所以由团委老师确定主题及图文内容,学生骨干进行编排及推送,这样既能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又能解决教师人员不足、精力不足的难题。同时,注重对学生运营人才的筛选和培养,通过系统化、理论化、全方位的培训,使团队成员不仅会实践操作,更要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真正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培养出相对专业的运营人才[3]。
  (二)严格推送审核机制
  学校微信公众号作为官方微信,推送的内容代表学校的形象和态度,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由专人对推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推送的主题、内容等符合党和国家对青年思政教育的要求。只有制定新媒体管理条例和推送审核制度,才能发挥学校团委微信公众号应用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网络舆情管控
  建立完善的舆情监管机制,通过严格的监管制度,常态化的检查、评比、考核,以及教育培训和鼓励表扬等,对微信公众号的网络舆情进行严格管控,确保发生不良舆情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反馈,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在青年思想引领、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
  职业学校学生平均年龄在十八九岁,正是懵懂、喜欢猎奇的成长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面对乱象丛生的网络环境,缺乏辨别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维护正当的网络权益,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使其成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
  六、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成效
  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展职校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现了传播信息的海量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互动交流的实时化,改变了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同时也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从传统的线下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育模式,使思政教育路径得以优化。通过多样化的教育途径,让主流意识根植于心灵深处,使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并指导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七、结语
  本文以网络新媒介为背景,以职校生为教育对象,开展微信公众号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从重要意义、建设要求、内容设置、推送方式、管理机制、实践成效这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希望从多个环节完善职业学校微信公号的建设和应用,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网络新媒介的使用能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推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邓洁.高校微信公众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2] 滕苏苏,吴军箭.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索与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3):94-95.
  [3] 王晓枫.微信公众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王秀杰(1984—),女,江苏徐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高侠(1970—),女,江苏徐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翟羽佳(1987—),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近年来,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主持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开始提高自身的专业本领,创新自身的语言特色,改变自身的形象风格等,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更要培养自身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学会将自身感受、情绪、表达等与节目融为一体,从而呈现出话语样态的多样性。因此,研究生活服务类主持人话语样态呈现出的多样性,既可以
期刊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深入,优秀的新闻作品在网页及界面设计中呈现出不少新的特征。媒体在重视融合新闻内容生产的同时,应充分抓住并凸显这些外在新特征,发挥其网络议程设置功能,增强新闻的表现力,以及媒体自身传播力、影响力。笔者对近三届(第28、29、30届)中国新闻奖中新闻网页及界面设计分项的26件获奖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网页及界面设计在视觉元素的运用与表达方面
期刊
摘要:2020年1月,在第七届中国画报协会“金睛奖”评比中,《今日重庆》杂志所刊发影像作品《用线条去散步》荣获编辑奖一等奖。《今日重庆》杂志是重庆市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唯一大型综合型外宣期刊,是重庆最具影响力的时政、财经、人文、城市类外宣读本。在新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尚且已成“慢新闻”,受众黏性大大降低,对于时效性更差十万八千里的期刊而言,其刊发的新闻图片何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20年武汉封城初期微博上出现的反映武汉封城后日常生活的Vlog为研究对象,运用卡斯特尔的身份认同理論,分析这些Vlog在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以身份认同这一概念为切入点,分析疫情初期“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传播模型,重点分析这些Vlog如何促使当时的网民产生群体身份认同,又是如何对当时的舆论导向产生积极影响的。本文认为,以“武汉日记”为主题的Vlog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复
期刊
摘要:自2016年以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爆发式增长,利用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湖北日报作为中共湖北省委的机关报,也较早入驻抖音平台,建立其官方账号。截至目前,其抖音官方账号粉丝数达2579万,对湖北省内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舆论导向和新闻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笔者通过内容分析法探究湖北日报官方抖音賬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布的短视频内容
期刊
摘要:本文以《检验医学与临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文章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网络首发对发表时滞和下载量的影响,同时分析网络首发文章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2020年2月18日至4月27日《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在CNKI网络首发平台发布的20篇文章以及2019年正式发表的20篇文章的相关信息为研究对象,经统计学检验显示,网络首发文章发表时滞为113.5(76.5,212.3)d,普通文章发
期刊
摘要:本文从2021年上半年和6月广东省本科院校排行榜排名前10的数据分析入手,找出影响官微WCI指数的因素。并结合两个排行榜中高校官微板块设计的特征与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官微进行比较,分析后者与前者的差距,提出民办本科院校官微WCI指数的提升方法,为促进民办高校官微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WCI指数;民办本科院校;官微;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高校校报的受众群体减少,影响力持续下降。为提升校报的可读性,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校报必须发挥自身特性,在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做正面舆论的引导者、党委意识的传承者、校园历史的记录者,体现出校报的权威性、史料性、贴近性,从而在逆境中走出一条路。  关键词:高校校报;新媒体;应对与发展;湖南高校校报  中图分类号:G216.
期刊
摘要: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面对新媒体环境的巨大影响,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对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进行调研。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和总结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的调研数据,对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建设,给出创新思政教育媒介形式和方式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一份力。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想政
期刊
摘要:本文以“谎言媒体”和“被收买的记者”两个关键词为主线分析德国在西方“新闻自由”的背景下,媒体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等职能时存在的一系列困境和悖论。同时,借助德国资深媒体人吕德斯揭示的美国操纵和影响西方舆论的五种方式,分析德国媒体为何在若干重大议题上都呈现出追随美国所设置的报道框架和基调的现象。总体来说,德国媒体缺乏对媒体形态属性的正视,德国政治经济社会诸多基本条件的制约使得它一方面既不可能完全独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