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文作者张浦生先生是众所周知的陶瓷器专家,张志刚先生长期在上海硅酸研究所从事古陶瓷的科技检测工作。文中他们应用高科技检测手段,结合传统经验鉴定,充分论证了扬州出土的唐青花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这种将科技检测应用到传统眼学鉴定中的先进的鉴定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这或许是突破传统眼学鉴定的局限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当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情况下,文物古董艺术品的鉴定,再不能“独善其身”了,必须利用科技检测手段提高和改进我们原有的传统眼学鉴定水平。在这方面,两位先生走在了我们前头。
一、发现唐青花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富有艺术特点的优秀传统品种之一,由于蓝色稳定、鲜艳、明净、素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历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收藏。而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即它产生的年代、地点、色料、装饰、工艺技术特点及前后的继承关系等等,一直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与研究。
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出土一块长8.5厘米,宽7.6厘米,厚0.6厘米青花瓷枕碎片,这一发现使考古学家、艺术家和陶瓷研究者大开眼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也使许多专家、学者感到疑惑,这真的是唐青花瓷吗?
在这之后,1983年至1990年又在扬州的唐代遗址及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发掘出土了唐代青花瓷片数十片。这批青花残器从外表观察归纳如下:
1.器型有枕、壶、碗、盘、盒、罐和炉等类型。底足分别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不施釉。
2.青花纹饰有团花(如牡丹和菊花)、梅花,草(如蔓草)和椰子树,流云、云气、菱形,还有动物(如蝴蝶)。青花纹饰有的手摸有凸起的感觉,有的与釉面一样光滑等等。
3.胎较粗较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微黄,断面有较明显气孔,胎中可见黄、黑色小砂粒。
4.器物釉色为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透明度较差,有的呈乳黄色或牙黄色或牙白色,釉面可见细密裂纹,器物内外及底心部均施釉,圈足部未施釉。
5.胎、釉之间有一层厚度不同的中间层即化妆土。
6.青花纹饰大多发色鲜艳,纯蓝或浅蓝色,并有晕散现象,有的在青花纹饰浓处可见到黑色小斑点。
近年来,唐青花完整器在窑址和民间发现的也不少,国外博物馆也收藏了几件完整唐青花瓷器。特别在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上打捞出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器,与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的唐青花瓷器纹饰非常相似(见图1-a、图1-b)
二、唐青花化学元素组成及测试
什么叫青花瓷器?顾名思义,以含有钴元素的伴生矿物为原料,并经一定程序处理加工后,以此为色料在胎体上彩绘各种图案纹饰,再在胎体上施上一层厚度不同的高温釉料即钙釉或钙—碱釉,在高温下(一般在1250℃至1300℃之间)烧制的瓷器。由于钴元素着色能力很强,形成白釉蓝彩,而且彩绘在釉下,故称为“青花瓷器”,国外称它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唐代青花瓷及青花瓷残片的发现使中国青花瓷出现的历史提前到九世纪左右,这个发现不仅仅在考古界,而且在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上都有重要意义。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是否属唐代的遗物?它的窑址在哪里?它是青花瓷器吗?我们在南京博物馆、扬州培训中心、扬州考古研究所和扬州博物馆等单位协作下,选择有代表性的唐青花瓷片样本进行了测试与研究。主要分析胎、釉和色彩的化学元素组成,并将分析结果与我们已建立的古陶瓷化学元素组成的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进行对照,采用比对法来断源、断代。与此同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电子探针扫描研究蓝彩在釉中的分布情况,以科学仪器测试数据来解决以上疑点。
1.样本外貌特征
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出一块青花瓷枕碎片,青花图案为零散的碎片夹菱形纹,胎色灰白,底面有烟熏痕迹,正面釉色灰白,并有冰裂纹,青花呈蓝色,在青花图案上有小小的黑点散布,并有晕散现象(见图2-a)。经放大后,青花色浓处带有点点小黑斑点,编号为TB-W(见图2-b)。
1982年在扬州文昌阁附近的三元路基建工地又采集到八片唐青花瓷器残片(见图3-a),我们挑选了两块青花瓷器残片,编号为TB-W-2、TB-W-4,其器型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应同属于中唐至晚期青花瓷。另又选取了三片与唐青花瓷器同时出土的唐代巩县白瓷残片,器型也是“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同时进行比对研究,其编号为TGXW-1、TGXW-2和TGXW-4(见图3-b)。
1983年在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也出土了两片唐青花瓷器残片,其中一片釉色白中泛奶黄,釉层薄,细裂纹,釉下施化妆土,青花色调比较淡雅,器形为“玉环形窄圈足”,另一残片绘工整淡蓝色梅花纹饰,编号为TB-W-X(见图4)。
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发掘出14片碗、盘、壶和枕瓷片,胎色黄白色或灰白色,釉色白中泛黄,呈牙黄色或牙白色,釉面细冰裂纹,青花纹饰有蓝彩梅花点、花草、椰子树图案。纹饰条、点相结合,落笔圆浑自然,蓝色不均、晕散,浓处有深蓝色小点。我们选了其中一块青花瓷器残片,编号为TY-1(见图5)。
2.唐青花瓷胎化学元素组成
表1是扬州古城遗址中四次出土的五片唐青花器残片(TB-W;TB-W-2、TB-W-4、TB-W-X和TY-1)和三片在扬州古城遗址中出土的唐巩县白瓷器残片(TGXW-1、TGXW-2、TGXW-4)瓷胎化学元素的分析数据,而HG-1、HG-2、T-1、T-7的数据引用文献(陶瓷数据库)中巩县唐代白瓷和唐三彩的分析结果。
我们以二氧化硅(SiO2)分子数作为横座标,以熔剂氧化物(RO+P2O),即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之和的分子数作为纵座标,绘制出Si02与RO+R2O的分布图(图6、图7)。
从图6中可见:由于唐青花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很高,在28.7%~31%,与扬州发掘的三片白瓷器、巩县窑唐代白瓷、唐三彩都集中于一个区域范围内,在图中左下方,明显与南方胎(浙江、景德镇和长沙窑)有显著差异。图7表明,同时期北方邢窑、定窑白瓷胎的化学组成分布在各自的区域内,而扬州所发掘的青花胎及白瓷胎,其化学组分与唐代巩县窑白瓷胎和唐三彩胎的化学组分非常雷同,分布在同一区域范围在图右下方。
2.唐青花瓷釉的化学元素组成
从表2中TB-W、TB-W-2、TB-W-4与TY-1样品釉的分析结果可见,说明唐青花瓷釉巾氧化钙(CaO)含量高,在10%~14% 之间,属于CaO-Al2O3-SiO2体系,应称之钙釉(或称石灰釉),与唐代巩县窑白釉属于同一体系。邢窑白釉的化学成分也属同一体系,但含量上有区别,而定窑瓷釉中的CaO含量低,与MgO含量相接近,属于CaO-MgO-Al2O3-SiO2体系。从图8中非常明显地看到,北方三窑口瓷釉分布在各自特定区域内,扬州所发掘的青花瓷和白瓷,以及巩县窑发掘唐代白瓷釉化学组成都集中于同一区域内。因此说明扬州所发掘的青花瓷和白瓷,应属巩县唐代瓷器。从青花瓷器型底足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网足”,进一步佐证了应属于中唐至晚唐青花瓷产品。
3.唐青花色料化学元素组成和矿源
青花色泽的不同与青花料中着色元素如钴、铁、锰和铜等元素含量有密切关系。青花料在胎、釉之间,检测时采用人工磨去胎,从釉中挑选出蓝色部分进行化学成分测试,此分析结果称为“青花+釉”,并以Fe2O3/CoO、MnO/CoO和CuO/CoO之比值来描述各朝代青花料的差异,鉴别历代青花料区别、演变和各窑口的相关性。
青花色泽外观差异除与着色元素种类和含量有直接关系外,与烧成温度、窑炉气氛和瓷釉的化学成分配方也至关重要。
从表2分析结果可见,唐青花色料除了主要着色元素氧化钴外,还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铜,以及极少量氧化锰存在,与唐三彩蓝料相似,见表3。特别是TY-1样品经X荧光光谱测定,发现有化学元素硫存在,含量为0.14%(见图9)。在以往对历代青花瓷器采用X荧光光谱研究中没有发现铜和硫元素的存在,这足以说明唐青花色料的特性,它区别于元、明、清青花瓷器中的青花料。
那么唐青花料是何种矿物?资料显示,河北省有含钻较高的硫化物矿床,同时有镍和黄铜矿伴生。广西鸡冠山矿区有硫、铜、钻矿,该矿物经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岩矿室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铜钴比0.46与唐青花和唐三彩色料之比0.40极为相近。
从分析结果来看,唐青花色料应为硫铜钴矿,而我国古代炼铜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在大量开采含铜矿物用于冶炼时,同时发现某些含钴的共生矿物原料加以利用作为陶瓷色料也是可能的,不一定要从中东地区进口非洲钴矿。
4.唐青花彩绘装饰工艺
唐青花瓷彩绘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这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经X射线电子扫描分析,证实了唐青花是釉下彩绘,见图10、11的X射线电子探针扫描图。
从图10中可见编号为TB-W-2,釉层为0.11毫米,而钴强度峰值在釉层厚度0.08毫米处;编号TB-W-3釉层为0.18毫米,而钴强度峰值在釉层厚度0.09毫米处。从图11中可见编号TB-W-4釉层为0.1毫米,钴、铁峰值强度在0.05毫米处,而锰强度变化不大,说明青花料中锰含量很低。图12 TY-1样品釉层为0.15毫米,而钴峰值强度在0.12毫米处,这充分说明了青花颜色分布于釉下。从图13岩相照片中也证实了TB-W-3青花着色也分布在釉下,所以唐青花瓷器应属釉下彩绘是无疑的。元青花色料在胎、釉之间有一层不熔的残留颜料颗粒存在(见图14),而唐青花色料在胎、釉间却没有不熔的残留颜料颗粒。这可能与釉层厚度有关,元青花釉层一般在0.30毫米,而唐青花釉层一般在0.12毫米左右,唐青花颜料易熔化和扩散,因此无残留青花料。另外唐青花瓷少而珍贵,在分析检测时取得的样本极少,而且提取分析样本往往其部位的彩色不在浓厚鲜艳处,这也是一个因素。当然也不能排除唐青花钴料伴生矿组成的特殊性一一易熔化,或初期唐青花在工艺上与后代有所区别。
5.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能
唐青花胎质呈灰白或灰黄,胎原料处理不精细。釉带黄色或灰白,可见为氧化气氛中烧成的,胎中的Al2O3含量很高,达27%~30%。从表4可见,唐青花瓷烧成温度在1180±20℃,气孔率在13%~20%,吸水率在6%~9%,所以其胎致密度较差,属生烧。釉面呈细开裂纹,釉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由于釉中CaO含量较高,并有3%左右硷金属元素,即使在1180℃温度烧成情况下,也能呈现出明显蓝色青花图纹饰,在釉中仍还有针状钙长石结晶体。在胎、釉之间可看到颗粒较细的中间层即化妆土,厚度在0.3~0.7毫米,比釉层厚数倍(见图15)。
唐青花瓷片TB-W-2、TB-W-3、TGXW的釉、化妆土、胎与巩县唐代白瓷比较,其烧成温度差别极大(河南巩县白瓷烧成温度在1300℃~1350℃),但与扬州发掘的巩县唐白瓷烧成温度相同。根据有关资料,河南唐三彩胎的素烧温度在1150℃左右,那么是否唐青花瓷烧制工艺和唐三彩瓷相似,首先将胎体在1200±20℃素烧,绘画色料施釉后,进行第二次烧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6.唐青花瓷造型及纹饰
唐代青花瓷残片在扬州古城出土,这说明当时巩县生产唐青花瓷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口需求,从瓷器纹饰上带有阿拉伯文化也印证了这一点。由于唐青花瓷主要满足外销要求,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对唐青花瓷一事,国人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不少出土或民间收藏的唐青花瓷器,才引起各方的关注。
唐青花瓷器多见小件,大件不多,主要有盘、碗、壶、枕、炉、罐等类型。唐青花瓷的纹饰主要有菱形纹、梅花、花叶、花草、流云纹、蝴蝶、鱼、点彩、条斑彩等等,具有中国实笔写意画等风格,是唐青花瓷纹饰最主要特点。
三、结论
通过对扬州唐青花瓷残片胎、釉、颜料化学组成的测试和结构分析,并与相关器物及标准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扬州唐青花瓷残器胎质含铝高达27%~30%,含硅低,颗粒较粗、疏松,气孔率在13%~20%,吸水率在6%~9%,肉眼或低倍放大镜下可见到开口气泡,胎质呈灰白或灰黄。青花釉色呈米黄或灰白色,个别略呈乳白,釉面光亮,带有细裂纹,釉中有气泡和发育较完整的针状钙长石晶体,釉中氧化钙(CaO)含量很高,并有3%左右硷金属元素,即使在1180℃温度烧成情况下,也能呈现蓝色青花纹饰,是典型的钙釉(灰釉)。器型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进一步佐证了其应同属于中唐至晚唐青花瓷品。
2.唐青花瓷的青花色料与唐三彩的蓝料,同属硫铜钴矿,它的彩绘装饰应为釉下彩。硫铜钴矿来源很可能是国内,从中东地区进口钴矿的可能性不大。更主要的是唐青花色料不同于元、明、清所使用的青花色料(即进口钴料)。
3.唐青花瓷烧成温度为1180±20℃,属于生烧,严格说唐青花应属炻器一类。从胎、釉色来看,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青花瓷釉施得比较薄,为了改善釉的白度,在胎、釉之间施上比釉厚几倍的化妆土。
值得注意的是,巩县唐青花瓷烧制温度比巩县唐白瓷烧制温度1300~1350℃低100多度。那么唐青花瓷不可能在烧制白瓷窑炉中兼烧,很有可能和烧制唐三彩一样,二次烧成。首先素烧,之后绘画青花色料,再施白釉,再复烧。这种可能性值得关注。
总之河南巩县窑能烧制唐青花瓷不是偶然的,除了巩县窑具有生产质量好的白瓷和蓝色彩料的先决条件外,也许与河南鹤壁窑早在唐初期创烧出铁釉下彩绘瓷有关。所以,唐青花瓷发掘不仅是我国青花瓷发展史上一大突破,也有利于研究与元青花瓷有关的各种问题。
(责编:辛友)
一、发现唐青花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富有艺术特点的优秀传统品种之一,由于蓝色稳定、鲜艳、明净、素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历来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收藏。而关于青花瓷器的起源,即它产生的年代、地点、色料、装饰、工艺技术特点及前后的继承关系等等,一直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与研究。
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出土一块长8.5厘米,宽7.6厘米,厚0.6厘米青花瓷枕碎片,这一发现使考古学家、艺术家和陶瓷研究者大开眼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也使许多专家、学者感到疑惑,这真的是唐青花瓷吗?
在这之后,1983年至1990年又在扬州的唐代遗址及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发掘出土了唐代青花瓷片数十片。这批青花残器从外表观察归纳如下:
1.器型有枕、壶、碗、盘、盒、罐和炉等类型。底足分别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不施釉。
2.青花纹饰有团花(如牡丹和菊花)、梅花,草(如蔓草)和椰子树,流云、云气、菱形,还有动物(如蝴蝶)。青花纹饰有的手摸有凸起的感觉,有的与釉面一样光滑等等。
3.胎较粗较厚重,胎色灰白或白中微黄,断面有较明显气孔,胎中可见黄、黑色小砂粒。
4.器物釉色为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透明度较差,有的呈乳黄色或牙黄色或牙白色,釉面可见细密裂纹,器物内外及底心部均施釉,圈足部未施釉。
5.胎、釉之间有一层厚度不同的中间层即化妆土。
6.青花纹饰大多发色鲜艳,纯蓝或浅蓝色,并有晕散现象,有的在青花纹饰浓处可见到黑色小斑点。
近年来,唐青花完整器在窑址和民间发现的也不少,国外博物馆也收藏了几件完整唐青花瓷器。特别在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上打捞出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器,与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的唐青花瓷器纹饰非常相似(见图1-a、图1-b)
二、唐青花化学元素组成及测试
什么叫青花瓷器?顾名思义,以含有钴元素的伴生矿物为原料,并经一定程序处理加工后,以此为色料在胎体上彩绘各种图案纹饰,再在胎体上施上一层厚度不同的高温釉料即钙釉或钙—碱釉,在高温下(一般在1250℃至1300℃之间)烧制的瓷器。由于钴元素着色能力很强,形成白釉蓝彩,而且彩绘在釉下,故称为“青花瓷器”,国外称它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唐代青花瓷及青花瓷残片的发现使中国青花瓷出现的历史提前到九世纪左右,这个发现不仅仅在考古界,而且在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上都有重要意义。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是否属唐代的遗物?它的窑址在哪里?它是青花瓷器吗?我们在南京博物馆、扬州培训中心、扬州考古研究所和扬州博物馆等单位协作下,选择有代表性的唐青花瓷片样本进行了测试与研究。主要分析胎、釉和色彩的化学元素组成,并将分析结果与我们已建立的古陶瓷化学元素组成的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进行对照,采用比对法来断源、断代。与此同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电子探针扫描研究蓝彩在釉中的分布情况,以科学仪器测试数据来解决以上疑点。
1.样本外貌特征
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出一块青花瓷枕碎片,青花图案为零散的碎片夹菱形纹,胎色灰白,底面有烟熏痕迹,正面釉色灰白,并有冰裂纹,青花呈蓝色,在青花图案上有小小的黑点散布,并有晕散现象(见图2-a)。经放大后,青花色浓处带有点点小黑斑点,编号为TB-W(见图2-b)。
1982年在扬州文昌阁附近的三元路基建工地又采集到八片唐青花瓷器残片(见图3-a),我们挑选了两块青花瓷器残片,编号为TB-W-2、TB-W-4,其器型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应同属于中唐至晚期青花瓷。另又选取了三片与唐青花瓷器同时出土的唐代巩县白瓷残片,器型也是“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同时进行比对研究,其编号为TGXW-1、TGXW-2和TGXW-4(见图3-b)。
1983年在扬州唐代罗城范围内也出土了两片唐青花瓷器残片,其中一片釉色白中泛奶黄,釉层薄,细裂纹,釉下施化妆土,青花色调比较淡雅,器形为“玉环形窄圈足”,另一残片绘工整淡蓝色梅花纹饰,编号为TB-W-X(见图4)。
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发掘出14片碗、盘、壶和枕瓷片,胎色黄白色或灰白色,釉色白中泛黄,呈牙黄色或牙白色,釉面细冰裂纹,青花纹饰有蓝彩梅花点、花草、椰子树图案。纹饰条、点相结合,落笔圆浑自然,蓝色不均、晕散,浓处有深蓝色小点。我们选了其中一块青花瓷器残片,编号为TY-1(见图5)。
2.唐青花瓷胎化学元素组成
表1是扬州古城遗址中四次出土的五片唐青花器残片(TB-W;TB-W-2、TB-W-4、TB-W-X和TY-1)和三片在扬州古城遗址中出土的唐巩县白瓷器残片(TGXW-1、TGXW-2、TGXW-4)瓷胎化学元素的分析数据,而HG-1、HG-2、T-1、T-7的数据引用文献(陶瓷数据库)中巩县唐代白瓷和唐三彩的分析结果。
我们以二氧化硅(SiO2)分子数作为横座标,以熔剂氧化物(RO+P2O),即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之和的分子数作为纵座标,绘制出Si02与RO+R2O的分布图(图6、图7)。
从图6中可见:由于唐青花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很高,在28.7%~31%,与扬州发掘的三片白瓷器、巩县窑唐代白瓷、唐三彩都集中于一个区域范围内,在图中左下方,明显与南方胎(浙江、景德镇和长沙窑)有显著差异。图7表明,同时期北方邢窑、定窑白瓷胎的化学组成分布在各自的区域内,而扬州所发掘的青花胎及白瓷胎,其化学组分与唐代巩县窑白瓷胎和唐三彩胎的化学组分非常雷同,分布在同一区域范围在图右下方。
2.唐青花瓷釉的化学元素组成
从表2中TB-W、TB-W-2、TB-W-4与TY-1样品釉的分析结果可见,说明唐青花瓷釉巾氧化钙(CaO)含量高,在10%~14% 之间,属于CaO-Al2O3-SiO2体系,应称之钙釉(或称石灰釉),与唐代巩县窑白釉属于同一体系。邢窑白釉的化学成分也属同一体系,但含量上有区别,而定窑瓷釉中的CaO含量低,与MgO含量相接近,属于CaO-MgO-Al2O3-SiO2体系。从图8中非常明显地看到,北方三窑口瓷釉分布在各自特定区域内,扬州所发掘的青花瓷和白瓷,以及巩县窑发掘唐代白瓷釉化学组成都集中于同一区域内。因此说明扬州所发掘的青花瓷和白瓷,应属巩县唐代瓷器。从青花瓷器型底足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网足”,进一步佐证了应属于中唐至晚唐青花瓷产品。
3.唐青花色料化学元素组成和矿源
青花色泽的不同与青花料中着色元素如钴、铁、锰和铜等元素含量有密切关系。青花料在胎、釉之间,检测时采用人工磨去胎,从釉中挑选出蓝色部分进行化学成分测试,此分析结果称为“青花+釉”,并以Fe2O3/CoO、MnO/CoO和CuO/CoO之比值来描述各朝代青花料的差异,鉴别历代青花料区别、演变和各窑口的相关性。
青花色泽外观差异除与着色元素种类和含量有直接关系外,与烧成温度、窑炉气氛和瓷釉的化学成分配方也至关重要。
从表2分析结果可见,唐青花色料除了主要着色元素氧化钴外,还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铜,以及极少量氧化锰存在,与唐三彩蓝料相似,见表3。特别是TY-1样品经X荧光光谱测定,发现有化学元素硫存在,含量为0.14%(见图9)。在以往对历代青花瓷器采用X荧光光谱研究中没有发现铜和硫元素的存在,这足以说明唐青花色料的特性,它区别于元、明、清青花瓷器中的青花料。
那么唐青花料是何种矿物?资料显示,河北省有含钻较高的硫化物矿床,同时有镍和黄铜矿伴生。广西鸡冠山矿区有硫、铜、钻矿,该矿物经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岩矿室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铜钴比0.46与唐青花和唐三彩色料之比0.40极为相近。
从分析结果来看,唐青花色料应为硫铜钴矿,而我国古代炼铜的手工业比较发达,在大量开采含铜矿物用于冶炼时,同时发现某些含钴的共生矿物原料加以利用作为陶瓷色料也是可能的,不一定要从中东地区进口非洲钴矿。
4.唐青花彩绘装饰工艺
唐青花瓷彩绘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这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经X射线电子扫描分析,证实了唐青花是釉下彩绘,见图10、11的X射线电子探针扫描图。
从图10中可见编号为TB-W-2,釉层为0.11毫米,而钴强度峰值在釉层厚度0.08毫米处;编号TB-W-3釉层为0.18毫米,而钴强度峰值在釉层厚度0.09毫米处。从图11中可见编号TB-W-4釉层为0.1毫米,钴、铁峰值强度在0.05毫米处,而锰强度变化不大,说明青花料中锰含量很低。图12 TY-1样品釉层为0.15毫米,而钴峰值强度在0.12毫米处,这充分说明了青花颜色分布于釉下。从图13岩相照片中也证实了TB-W-3青花着色也分布在釉下,所以唐青花瓷器应属釉下彩绘是无疑的。元青花色料在胎、釉之间有一层不熔的残留颜料颗粒存在(见图14),而唐青花色料在胎、釉间却没有不熔的残留颜料颗粒。这可能与釉层厚度有关,元青花釉层一般在0.30毫米,而唐青花釉层一般在0.12毫米左右,唐青花颜料易熔化和扩散,因此无残留青花料。另外唐青花瓷少而珍贵,在分析检测时取得的样本极少,而且提取分析样本往往其部位的彩色不在浓厚鲜艳处,这也是一个因素。当然也不能排除唐青花钴料伴生矿组成的特殊性一一易熔化,或初期唐青花在工艺上与后代有所区别。
5.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能
唐青花胎质呈灰白或灰黄,胎原料处理不精细。釉带黄色或灰白,可见为氧化气氛中烧成的,胎中的Al2O3含量很高,达27%~30%。从表4可见,唐青花瓷烧成温度在1180±20℃,气孔率在13%~20%,吸水率在6%~9%,所以其胎致密度较差,属生烧。釉面呈细开裂纹,釉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由于釉中CaO含量较高,并有3%左右硷金属元素,即使在1180℃温度烧成情况下,也能呈现出明显蓝色青花图纹饰,在釉中仍还有针状钙长石结晶体。在胎、釉之间可看到颗粒较细的中间层即化妆土,厚度在0.3~0.7毫米,比釉层厚数倍(见图15)。
唐青花瓷片TB-W-2、TB-W-3、TGXW的釉、化妆土、胎与巩县唐代白瓷比较,其烧成温度差别极大(河南巩县白瓷烧成温度在1300℃~1350℃),但与扬州发掘的巩县唐白瓷烧成温度相同。根据有关资料,河南唐三彩胎的素烧温度在1150℃左右,那么是否唐青花瓷烧制工艺和唐三彩瓷相似,首先将胎体在1200±20℃素烧,绘画色料施釉后,进行第二次烧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6.唐青花瓷造型及纹饰
唐代青花瓷残片在扬州古城出土,这说明当时巩县生产唐青花瓷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口需求,从瓷器纹饰上带有阿拉伯文化也印证了这一点。由于唐青花瓷主要满足外销要求,所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对唐青花瓷一事,国人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不少出土或民间收藏的唐青花瓷器,才引起各方的关注。
唐青花瓷器多见小件,大件不多,主要有盘、碗、壶、枕、炉、罐等类型。唐青花瓷的纹饰主要有菱形纹、梅花、花叶、花草、流云纹、蝴蝶、鱼、点彩、条斑彩等等,具有中国实笔写意画等风格,是唐青花瓷纹饰最主要特点。
三、结论
通过对扬州唐青花瓷残片胎、釉、颜料化学组成的测试和结构分析,并与相关器物及标准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扬州唐青花瓷残器胎质含铝高达27%~30%,含硅低,颗粒较粗、疏松,气孔率在13%~20%,吸水率在6%~9%,肉眼或低倍放大镜下可见到开口气泡,胎质呈灰白或灰黄。青花釉色呈米黄或灰白色,个别略呈乳白,釉面光亮,带有细裂纹,釉中有气泡和发育较完整的针状钙长石晶体,釉中氧化钙(CaO)含量很高,并有3%左右硷金属元素,即使在1180℃温度烧成情况下,也能呈现蓝色青花纹饰,是典型的钙釉(灰釉)。器型为“玉璧形宽圈足”和“玉环形窄圈足”,进一步佐证了其应同属于中唐至晚唐青花瓷品。
2.唐青花瓷的青花色料与唐三彩的蓝料,同属硫铜钴矿,它的彩绘装饰应为釉下彩。硫铜钴矿来源很可能是国内,从中东地区进口钴矿的可能性不大。更主要的是唐青花色料不同于元、明、清所使用的青花色料(即进口钴料)。
3.唐青花瓷烧成温度为1180±20℃,属于生烧,严格说唐青花应属炻器一类。从胎、釉色来看,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青花瓷釉施得比较薄,为了改善釉的白度,在胎、釉之间施上比釉厚几倍的化妆土。
值得注意的是,巩县唐青花瓷烧制温度比巩县唐白瓷烧制温度1300~1350℃低100多度。那么唐青花瓷不可能在烧制白瓷窑炉中兼烧,很有可能和烧制唐三彩一样,二次烧成。首先素烧,之后绘画青花色料,再施白釉,再复烧。这种可能性值得关注。
总之河南巩县窑能烧制唐青花瓷不是偶然的,除了巩县窑具有生产质量好的白瓷和蓝色彩料的先决条件外,也许与河南鹤壁窑早在唐初期创烧出铁釉下彩绘瓷有关。所以,唐青花瓷发掘不仅是我国青花瓷发展史上一大突破,也有利于研究与元青花瓷有关的各种问题。
(责编: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