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语文课从此结束了单一乏味的窘况,也改变了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发挥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综合功能,为语文教学创设了更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下面就利用多媒体设备活化语文课堂,谈谈我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商业街的热闹、繁华、缤纷的色彩,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博物馆肃穆凝重的气氛,可以使参观者更聚精会神地投入参观。新课程的理念核心就是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学习。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完成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学习营出最佳的学习氛围,是极必要和重要的。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寻找有关石拱桥的资料。课后,学生就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资料。课堂上,学生都争着上台,利用展示台投影自己寻找到的资料,既有各种类型的石拱桥的图片,又有有关石拱桥的文字介绍,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石拱桥图片让学生大开眼界;一篇篇介绍石拱桥的文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石拱桥有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我把自己制作的中国石拱桥的课件用幻灯片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致更高,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屏幕上。他们仔细观察从不同角度拍摄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目睹赵州桥的雄伟气势,欣赏卢沟桥的优美形式,通过这些学生明确单拱与联拱的区别,尤其是赵州桥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的典型特征。学生觉得这样的课上得既轻松又有趣。这一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讲授《孔乙己》一课时,先投影鲁镇酒店的格局的图片,然后播放课本剧动画片《孔乙己》。学生认识鲁镇酒店的布局特点,对孔乙己断腿前后的生存状况有所了解,为分析文章及其主题做好知识储备,因而对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与悲惨结局的原因也理解得比较透彻:不仅是丁举人的毒打,更是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教育的毒害。讲授完《孔乙己》后,我又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这样一幅画面:咸亨酒店的柜台外,树叶随风徐徐飘零,孔乙己在众人眉飞色舞的指点和说笑中,坐着用手慢慢地走去……然后布置作业:孔乙己自此一去,后事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不吐不快。至于理解《变色龙》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通过动画片,形象直观地展示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过程,其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奴才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有了较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分析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创造有利条件。
利用多媒体设备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提高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面向生活,理解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那么,怎么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学最有效呢?我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最好的手段和方式。
如在《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家乡的定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指导他们既可以从网上、图书馆里、乡土历史与地理教材上搜集,又可以采访知名人士。我的家乡在福建上杭,上杭是有名的“诗画之乡”、“建筑之乡”、“将军之乡”。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结合上杭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特色,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其他地方的人是如何形容(评价)上杭的,描述与赞美上杭的诗文有哪些,上杭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等等。学习小组安排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除了实地调查外,网络与各种媒体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大便利。他们收集到大量有关“诗画之乡”、“建筑之乡”、“将军之乡”等方面的信息,很好地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
在“让世界充满爱”这一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我考虑到当前世界上最热点话题之一是乌克兰的紧张局势,所以课前预先准备有关乌克兰局势的视频和文字介绍,导入新课的时候播放该内容,没想到学生反应是如此强烈,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美国太霸道,是现在世界上不稳定因素的最大制造者;有的学生说俄罗斯做得也不地道;有的学生说中国对待“港独”、“占中”问题上也不能太软弱了,总被人家欺负……一时间,根本不用老师说什么,本来这节课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人类怎么和平共处,以及青少年如何报效祖国的问题。此时,学生的发言已经收到预期的效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多媒体的结合,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情趣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突出的一点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渲染情景,用图像显示情境。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视频、投影等形式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如教学《芦花荡》时,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芦花荡的图片、传说、故事、影视名称等。课堂上让学生先看几幅一望无际的芦花荡的图片,激发其强烈的探求欲望,然后让两个学生讲芦花荡的故事,最后播放《铁道游击队》的视频片段。雄壮激昂的旋律,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铁道游击队》的情节打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有进一步了解,重温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懂得国家与民族强盛才能抵御外来侵略,这种形式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勤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美好的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促进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商业街的热闹、繁华、缤纷的色彩,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博物馆肃穆凝重的气氛,可以使参观者更聚精会神地投入参观。新课程的理念核心就是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充分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学习。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等多种渠道完成传统教学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学习营出最佳的学习氛围,是极必要和重要的。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寻找有关石拱桥的资料。课后,学生就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资料。课堂上,学生都争着上台,利用展示台投影自己寻找到的资料,既有各种类型的石拱桥的图片,又有有关石拱桥的文字介绍,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石拱桥图片让学生大开眼界;一篇篇介绍石拱桥的文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石拱桥有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我把自己制作的中国石拱桥的课件用幻灯片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致更高,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屏幕上。他们仔细观察从不同角度拍摄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目睹赵州桥的雄伟气势,欣赏卢沟桥的优美形式,通过这些学生明确单拱与联拱的区别,尤其是赵州桥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的典型特征。学生觉得这样的课上得既轻松又有趣。这一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讲授《孔乙己》一课时,先投影鲁镇酒店的格局的图片,然后播放课本剧动画片《孔乙己》。学生认识鲁镇酒店的布局特点,对孔乙己断腿前后的生存状况有所了解,为分析文章及其主题做好知识储备,因而对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与悲惨结局的原因也理解得比较透彻:不仅是丁举人的毒打,更是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教育的毒害。讲授完《孔乙己》后,我又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这样一幅画面:咸亨酒店的柜台外,树叶随风徐徐飘零,孔乙己在众人眉飞色舞的指点和说笑中,坐着用手慢慢地走去……然后布置作业:孔乙己自此一去,后事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不吐不快。至于理解《变色龙》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通过动画片,形象直观地展示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过程,其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奴才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有了较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分析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创造有利条件。
利用多媒体设备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提高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面向生活,理解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那么,怎么语文综合性学习怎样学最有效呢?我认为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是最好的手段和方式。
如在《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家乡的定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指导他们既可以从网上、图书馆里、乡土历史与地理教材上搜集,又可以采访知名人士。我的家乡在福建上杭,上杭是有名的“诗画之乡”、“建筑之乡”、“将军之乡”。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结合上杭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特色,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其他地方的人是如何形容(评价)上杭的,描述与赞美上杭的诗文有哪些,上杭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等等。学习小组安排后,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除了实地调查外,网络与各种媒体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大便利。他们收集到大量有关“诗画之乡”、“建筑之乡”、“将军之乡”等方面的信息,很好地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
在“让世界充满爱”这一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我考虑到当前世界上最热点话题之一是乌克兰的紧张局势,所以课前预先准备有关乌克兰局势的视频和文字介绍,导入新课的时候播放该内容,没想到学生反应是如此强烈,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美国太霸道,是现在世界上不稳定因素的最大制造者;有的学生说俄罗斯做得也不地道;有的学生说中国对待“港独”、“占中”问题上也不能太软弱了,总被人家欺负……一时间,根本不用老师说什么,本来这节课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害,人类怎么和平共处,以及青少年如何报效祖国的问题。此时,学生的发言已经收到预期的效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多媒体的结合,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三、巧用多媒体,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情趣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最突出的一点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渲染情景,用图像显示情境。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视频、投影等形式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如教学《芦花荡》时,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芦花荡的图片、传说、故事、影视名称等。课堂上让学生先看几幅一望无际的芦花荡的图片,激发其强烈的探求欲望,然后让两个学生讲芦花荡的故事,最后播放《铁道游击队》的视频片段。雄壮激昂的旋律,炮火连天的战斗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铁道游击队》的情节打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有进一步了解,重温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懂得国家与民族强盛才能抵御外来侵略,这种形式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勤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美好的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促进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