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额信贷,顾名思义,投入的资金数额较小,资金性质为贷款。为了确保资金有效使用和返还,在小额信贷的操作中,采取了直接到户、小额联保、整贷零还、严格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给穷人一个涵养能力的机会
近年来,由非政府组织推动下的小额信贷逐渐进入扶贫公益领域,也出现了多种创新尝试。其中,有“类尤努斯式”的“山西富平小额信贷”模式,也有由基金会推出的小额信贷类的公益项目。这些创新的小额信贷扶贫尝试,逐渐成为政府金融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努力满足着扶贫对象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可以说,小额信贷已经逐渐成长为扶贫开发的一种方式。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NGO做小额信贷的十多年里,虽然有一大批组织都高举“小额信贷扶贫”的大旗,有的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给穷人一个机会,涵养他们的能力”,其最大逻辑和理念用公式表示就是:小额信贷=扶贫。但据一些NGO自身的统计,其小额信贷项目50%以上的一级客户(最初客户)都不是穷人,那些缺乏自愿组建贷款小组条件的深度贫困户,特别是许多赤贫者,往往很难贷到款,或者根本贷不到款。扶贫的深度和广度问题从来就不是某些NGO小额信贷操作者和管理者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们不强调放款规模,也不强调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的状况和程度,注重的是贷款的回收质量。因此,有专家分析,国内的一部分NGO小额信贷在很大程度上拒绝为深度贫困者和赤贫者提供贷款支持和服务,或者说“拓展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并未成为NGO小额信贷从头到尾都予以贯彻的理念。
现阶段,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计算,到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依然有9899万人,小额信贷扶贫发展空间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NGO扶贫小额信贷才能真正解决贫困地区贷款难的问题,从而成为新时期金融扶贫的重要力量?而NGO组织推动下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发展又会如何?
答案似乎就在老百姓心中。
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信贷通过为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信贷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据悉,中国现在约有100多家致力于扶贫助农的公益小额信贷组织,有1000多名普通的信贷员奔走在中国3000多个农村地区从事小规模的扶贫实践,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制度解决无抵押难题
贵州兴仁县农村发展协会是面向农户进行小额贷款的机构,1998年6月在兴仁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为社团,前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西部的一个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启动资金为114万元人民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按照2008年的数据,其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343万余元。
据该协会负责人介绍,他们在进行小额信贷时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服务对象为低端客户,即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提供无须抵押的信用贷款;因为是信用贷款,所以额度一定要小到可以控制风险的程度。
国际上对小额信贷的额度一般用当地人均GDP的倍数来衡量,根据该协会十多年的小额信贷经验,在农村每年每户一般不高于3000元,在城市每年每户一般不高于5000元,年度名义利率为8%,年度有效利率为12%。之所以规定小额度短期贷款,原因是小额信贷服务的都是贫困地区,家庭底子薄,过去几乎没有信贷经验,难以从事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只适宜从事无风险或小风险、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项目。
据兴仁县老百姓介绍,贫困户贷款一般都是用于家庭养殖或购买化肥等的资本,有的做点小本买卖,这些小型项目通常所需贷款数额不大、期限不长,特别是村民都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成功率大。
兴仁农村发展协会采用了与被称为国际小额信贷“祖师爷”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相同的“五户联保制”。5户农户自愿组成1个小组,3至7个小组组成1个中心,由各组农户民主推举出小组长、中心主任。农户组建好小组、中心以后,报协会社区工作队调查核实,再报协会总部核实、审批,在中心会议上一次性将贷款发到每一位贷款农户手中,贷款方式为整贷零还。而申请贷款者必须无条件结成5户的互助、互督、互保小组,再成立1个贷款中心,这是很重要的制度保证。
小组成员在选择贷款项目、按时还本付管理费、实施监督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虽然借款是个人行为,最终由个人决定,但小组中的5人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起到连保的作用。为此,协会规定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不能在同一小组,以防止因直系亲属关系而影响连保作用。
“刚开始我每年只能贷到3000元,现在协会稍微宽松了点,可以贷到15000元。看似涨了不少,但对于我来说,是九牛一毛,特别希望能再多贷点,因为我现在除了养猪场外,还正在做食品加工厂。”在贵州兴仁一个养猪场的专供猪锻炼的操场边上,场主陈万金不无遗憾地说。陈万金从2007年开始向兴仁县农村发展协会贷款,由于是白手起家,协会当时只给了他3000元。他用其中的2400元买了一头怀崽母猪和一头25斤的小猪,当年共获利25000元左右。如今,他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
由于兴仁农村发展协会发放的都是非常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因此需要有一套不同于普通银行机构的贷款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精髓就是通过制度安排解决了贫困户无法提供贷款抵押与担保的难题,使小额信贷机构与客户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理念,进而逐渐培养贫困户自立自强的勇气和信心。
项目找上门 贷款送到家
中国扶贫基金会自1996年以来开始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旨在通过无抵押、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业务,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自立自强,脱贫致富。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成功转型为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并成立内审部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十几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2万多笔,49亿多元,近250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受益。截至2013年9月30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已覆盖全国15个省的90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共有贷款余额11亿元,有效贷款农户近16.5万户。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试点项目的目标群体是那些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贫困农户。因此,他们在设计贷款产品和操作流程时充分考虑了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及生产生活特点,确保小额贷款产品既可以满足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又使他们不必背负过重的贷款负担。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对贷款农户严格坚持单笔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非优惠利率、五户连保、现场集中发放和整贷零还等规则,这样既降低了贷款门槛,使贫困农户可以获得贷款,同时也有效地排除了非贫困农户从中借款(富人看不上,嫌麻烦)的情况,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贫困农户自动瞄准机制。
此外,扶贫基金会的信贷员还坚持上门服务,贫困农户足不出村,在提出申请3-5天内就可以获得贷款。除提供资金支持外,基金会还免费为贷款客户提供法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贷款农户的增收能力。必要时,还给贷款客户免费赠送定期寿险,一旦贷款客户出现死亡或意外伤残,可以全额免除贷款客户债务。通过这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提高了贷款客户的项目成功率,降低了他们的贷款成本,并确保了客户的偿还能力。
陈淑香是辽宁同江峪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扶贫基金会各县级操作机构的典型客户。在农村,像陈淑香一样年龄在20到65周岁之间的农民,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使用计划并且有还款能力的小额贷款需求人数以百万计。陈淑香告诉记者:“我有一儿一女,他们都在大连工厂上班,丈夫在外打工,我一人在家种地,操持家务。我家盖了新房,为此欠人2万元外债,我着急还别人钱,看别人种蘑菇都挺挣钱,就也想盖棚子种点儿。别人告诉我扶贫基金会的‘中和农信’能帮助我,我就试着给信贷员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信贷员接到电话后就来到我家里,了解我的情况,给我详细解释了贷款规则。我按照信贷员的要求,又找了几户和我一样的人组成了小组,各贷8000元。”陈淑香说,如今她种的蘑菇卖了12000元,自己挣了一个大棚,非常有成就感。
中和农信的贷款步骤非常简单:无需抵押,四到五户联保,组成联保小组互相担保。第一次借款每户即可申请8000元项目资金,通过核实、审查,一周内就可拿到贷款。
经过多年的实践,贵州兴仁农村发展协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从事扶贫小额信贷的机构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小额信贷管理经验和教训,它们来自于亲身实践的经验是我国NGO扶贫小额信贷机构最宝贵的财富。
毋庸讳言,在新时期的金融扶贫领域,NGO推动下的扶贫小额信贷机构所面临的竞争将会加剧。因此,NGO扶贫小额信贷机构除了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之外,如何更好地根据低收入农户的需要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才是最有价值的竞争策略。同时,还需要从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扶贫公益创新,使受助的穷人通过小额信贷得到能力的成长和提升,从根本上改变并摆脱贫困。
给穷人一个涵养能力的机会
近年来,由非政府组织推动下的小额信贷逐渐进入扶贫公益领域,也出现了多种创新尝试。其中,有“类尤努斯式”的“山西富平小额信贷”模式,也有由基金会推出的小额信贷类的公益项目。这些创新的小额信贷扶贫尝试,逐渐成为政府金融扶贫工作的有益补充,努力满足着扶贫对象在发展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可以说,小额信贷已经逐渐成长为扶贫开发的一种方式。
然而,现实生活中,在NGO做小额信贷的十多年里,虽然有一大批组织都高举“小额信贷扶贫”的大旗,有的甚至喊出了这样的口号:“给穷人一个机会,涵养他们的能力”,其最大逻辑和理念用公式表示就是:小额信贷=扶贫。但据一些NGO自身的统计,其小额信贷项目50%以上的一级客户(最初客户)都不是穷人,那些缺乏自愿组建贷款小组条件的深度贫困户,特别是许多赤贫者,往往很难贷到款,或者根本贷不到款。扶贫的深度和广度问题从来就不是某些NGO小额信贷操作者和管理者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们不强调放款规模,也不强调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的状况和程度,注重的是贷款的回收质量。因此,有专家分析,国内的一部分NGO小额信贷在很大程度上拒绝为深度贫困者和赤贫者提供贷款支持和服务,或者说“拓展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并未成为NGO小额信贷从头到尾都予以贯彻的理念。
现阶段,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2300元计算,到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依然有9899万人,小额信贷扶贫发展空间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NGO扶贫小额信贷才能真正解决贫困地区贷款难的问题,从而成为新时期金融扶贫的重要力量?而NGO组织推动下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发展又会如何?
答案似乎就在老百姓心中。
国际经验表明,小额信贷通过为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信贷服务,能够有效地促进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据悉,中国现在约有100多家致力于扶贫助农的公益小额信贷组织,有1000多名普通的信贷员奔走在中国3000多个农村地区从事小规模的扶贫实践,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制度解决无抵押难题
贵州兴仁县农村发展协会是面向农户进行小额贷款的机构,1998年6月在兴仁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为社团,前身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西部的一个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启动资金为114万元人民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按照2008年的数据,其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343万余元。
据该协会负责人介绍,他们在进行小额信贷时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服务对象为低端客户,即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提供无须抵押的信用贷款;因为是信用贷款,所以额度一定要小到可以控制风险的程度。
国际上对小额信贷的额度一般用当地人均GDP的倍数来衡量,根据该协会十多年的小额信贷经验,在农村每年每户一般不高于3000元,在城市每年每户一般不高于5000元,年度名义利率为8%,年度有效利率为12%。之所以规定小额度短期贷款,原因是小额信贷服务的都是贫困地区,家庭底子薄,过去几乎没有信贷经验,难以从事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只适宜从事无风险或小风险、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项目。
据兴仁县老百姓介绍,贫困户贷款一般都是用于家庭养殖或购买化肥等的资本,有的做点小本买卖,这些小型项目通常所需贷款数额不大、期限不长,特别是村民都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成功率大。
兴仁农村发展协会采用了与被称为国际小额信贷“祖师爷”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相同的“五户联保制”。5户农户自愿组成1个小组,3至7个小组组成1个中心,由各组农户民主推举出小组长、中心主任。农户组建好小组、中心以后,报协会社区工作队调查核实,再报协会总部核实、审批,在中心会议上一次性将贷款发到每一位贷款农户手中,贷款方式为整贷零还。而申请贷款者必须无条件结成5户的互助、互督、互保小组,再成立1个贷款中心,这是很重要的制度保证。
小组成员在选择贷款项目、按时还本付管理费、实施监督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虽然借款是个人行为,最终由个人决定,但小组中的5人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起到连保的作用。为此,协会规定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不能在同一小组,以防止因直系亲属关系而影响连保作用。
“刚开始我每年只能贷到3000元,现在协会稍微宽松了点,可以贷到15000元。看似涨了不少,但对于我来说,是九牛一毛,特别希望能再多贷点,因为我现在除了养猪场外,还正在做食品加工厂。”在贵州兴仁一个养猪场的专供猪锻炼的操场边上,场主陈万金不无遗憾地说。陈万金从2007年开始向兴仁县农村发展协会贷款,由于是白手起家,协会当时只给了他3000元。他用其中的2400元买了一头怀崽母猪和一头25斤的小猪,当年共获利25000元左右。如今,他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
由于兴仁农村发展协会发放的都是非常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因此需要有一套不同于普通银行机构的贷款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精髓就是通过制度安排解决了贫困户无法提供贷款抵押与担保的难题,使小额信贷机构与客户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理念,进而逐渐培养贫困户自立自强的勇气和信心。
项目找上门 贷款送到家
中国扶贫基金会自1996年以来开始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旨在通过无抵押、方便快捷的小额信贷业务,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自立自强,脱贫致富。200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成功转型为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并成立内审部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十几年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2万多笔,49亿多元,近250万贫困人口直接从中受益。截至2013年9月30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已覆盖全国15个省的90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共有贷款余额11亿元,有效贷款农户近16.5万户。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试点项目的目标群体是那些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贫困农户。因此,他们在设计贷款产品和操作流程时充分考虑了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及生产生活特点,确保小额贷款产品既可以满足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又使他们不必背负过重的贷款负担。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对贷款农户严格坚持单笔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非优惠利率、五户连保、现场集中发放和整贷零还等规则,这样既降低了贷款门槛,使贫困农户可以获得贷款,同时也有效地排除了非贫困农户从中借款(富人看不上,嫌麻烦)的情况,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贫困农户自动瞄准机制。
此外,扶贫基金会的信贷员还坚持上门服务,贫困农户足不出村,在提出申请3-5天内就可以获得贷款。除提供资金支持外,基金会还免费为贷款客户提供法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贷款农户的增收能力。必要时,还给贷款客户免费赠送定期寿险,一旦贷款客户出现死亡或意外伤残,可以全额免除贷款客户债务。通过这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提高了贷款客户的项目成功率,降低了他们的贷款成本,并确保了客户的偿还能力。
陈淑香是辽宁同江峪的一个普通农民,也是扶贫基金会各县级操作机构的典型客户。在农村,像陈淑香一样年龄在20到65周岁之间的农民,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有使用计划并且有还款能力的小额贷款需求人数以百万计。陈淑香告诉记者:“我有一儿一女,他们都在大连工厂上班,丈夫在外打工,我一人在家种地,操持家务。我家盖了新房,为此欠人2万元外债,我着急还别人钱,看别人种蘑菇都挺挣钱,就也想盖棚子种点儿。别人告诉我扶贫基金会的‘中和农信’能帮助我,我就试着给信贷员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信贷员接到电话后就来到我家里,了解我的情况,给我详细解释了贷款规则。我按照信贷员的要求,又找了几户和我一样的人组成了小组,各贷8000元。”陈淑香说,如今她种的蘑菇卖了12000元,自己挣了一个大棚,非常有成就感。
中和农信的贷款步骤非常简单:无需抵押,四到五户联保,组成联保小组互相担保。第一次借款每户即可申请8000元项目资金,通过核实、审查,一周内就可拿到贷款。
经过多年的实践,贵州兴仁农村发展协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从事扶贫小额信贷的机构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小额信贷管理经验和教训,它们来自于亲身实践的经验是我国NGO扶贫小额信贷机构最宝贵的财富。
毋庸讳言,在新时期的金融扶贫领域,NGO推动下的扶贫小额信贷机构所面临的竞争将会加剧。因此,NGO扶贫小额信贷机构除了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之外,如何更好地根据低收入农户的需要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才是最有价值的竞争策略。同时,还需要从金融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扶贫公益创新,使受助的穷人通过小额信贷得到能力的成长和提升,从根本上改变并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