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传统认识剩余价值全部源于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导致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考虑资方劳动,难以圆满解释现代社会生产下剩余价值的全部来源。文章依据马克思经典文献,构建若干理论模型,在探讨价值创造或增殖的同时,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拓展和创新。
关键词:价值创造 剩余价值 劳动
中图分类号:F014.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038-03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将马克思杰出贡献概括为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1}。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后者解释了财富创造的力量始源。马克思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学说,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开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新境界而不断探索。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置评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及劳动是剩余价值唯一源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垄断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无偿获取剩余价值。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非是指浅显易见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是具有价值表现形式的剩余勞动或剩余产品。占有对象的形式发生变化,使剥削更具有隐蔽性。马克思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的特殊表现形式及其本质奠定了学理基础。
1.贡献:源于科学的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思想,进而批判其在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问题上的错误见解{2},全面系统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深刻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绝对规律,创造性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发现了新价值来源于劳动,揭开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解决了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不能解决、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不敢解决的问题。马克思的杰出贡献,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成为现实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2.不足:因为时代的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和重要内容。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两类不同性质的挑战:一是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诘难,二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省思。显然,后者具有科学价值。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使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经济学说如果教条地理解、机械地运用必然脱离实际,既不能科学地解释现象,也不能合理地制定政策;另一方面,尽管马克思经济学也是舶来品,作为外国经济学一家之言不能归并于西方经济学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主观考虑影响客观置评。
社会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新常态下经济实践需要有新的理论认识来指导。所谓新常态,是指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前者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水平,后者反映了新的生产关系。因此,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新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析
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核心概念,由英国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威廉·汤普逊(William Thompson)在《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824年)一书中最先提出。古典经济学少有使用和论述剩余价值,直到马克思的经典性著作《资本论》问世。
1.剩余价值的产生。假设某纱厂{3},纺纱工人劳动6小时,消耗棉花10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为2元,劳动力1天的价值为3元,资本家垫付15元(预付资本:(10+2)c+3v=15元)。工人6小时将10斤棉花纺成棉纱,棉花和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12元)及其劳动力1天的价值(3元),一同归集计入棉纱中。那么,10斤棉纱的价值应为15元(产品价值:(10+2)c+3v=15元)。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增殖,即价值形成过程。
但是,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雇用工人工作不止于此,必须继续劳动。假定工人劳动12个小时,意味着20斤棉花纺成20斤棉纱,生产资料的消耗与劳动时间同比例增加,则资本家垫付资本27元(预付资本:(20+4)c+3v=27元)。生产的结果,产品价值30元(产品价值:(20+4)c+3v+3m=30元)。纺纱工人12小时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所消耗的棉花和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创造新价值6元。其中,补偿劳动力价值(耗费6小时)3元,余额3元(另6小时创造)。产品按价值出售后,资本家收回预付资本27元,剩余价值3元。产品价值大于预付资本价值,实现了增殖。由此推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4}
既然“在不同生产部门,总资本中大小相等的各资本,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大小不等的源泉,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5},令人困惑的是:(1)资本家或职业经理人经营企业、组织生产的管理工作,在整个价值创造和增殖过程中是否属于生产劳动?换言之,经营管理行为能否作为劳动参与价值创造?(2)资本家垫付的不变资本(构建或租赁厂房、购置机器和采购原材料的投入),承担投资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带来货币贬值的损失,是否允许有回报?(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税收十分完善,企业缴纳经营税、个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无论纳税主体是法人还是自然人的捐赠行为缴纳赠与税、个体生命终结缴纳遗产税,企业发展还要提取留存所需资金,剩余价值百分之百归资本家占有值得商榷。
2.剩余价值的来源。为了简化分析和说明问题,需要建立几个模型:
分散生产模型:假设每人每天在家工作6小时可以将10斤棉花纺成棉纱,每周工作6天,其中1天用于卖货和购买原料,10斤棉纱价值10元。如此,每周可纺50斤棉纱,价值50元,扣除成本费用可赚20元; 集中生产模型:某纱厂雇用10名工人,每人20元/周报酬,生产条件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将10斤棉花纺成棉纱)。唯一变化的是,工人6天全部纺紗,资本家负责采购和销售。如此,每名纺纱工6天可以生产60斤棉纱,集中生产比分散生产多产10斤棉纱。此外,集中采购可以降低成本。
分工协作模型:某纱厂雇用10名工人,每人20元/周报酬,劳动强度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与集中生产相比,工序由每人从头到尾、各自为营,改为按照工艺分工、流水作业,即2人梳棉、4人粗纺、4人精纺。分工使每个人的工作简单化、程序化,协作提高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平均每人每天生产11斤棉纱,每周生产66斤棉纱。如此,分工协作比集中生产多产6斤棉纱,比分散生产多产16斤棉纱。
简化工艺模型:某纱厂雇用10名工人,劳动强度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与分工协作相比,按照生产工艺设岗定酬。梳棉和粗纺环节不需要专门技术,解聘6名工人以原工资的一半聘用6名学徒;精纺是提高棉纱质量的关键,解聘4名工人以原工资1.5倍聘用4名技师。如此,产量保持不变情况下,工资总额比分工协作生产方式少支付20元(原工资总额:20×10=200元,现工资总额:10×6+30×4=180元),相当于增加了20斤棉纱产量的效益。
机器生产模型:某纱厂劳动强度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与简化工艺相比,生产条件由手工作业改为机器生产,按照生产工艺设岗定酬。总共雇用5人:2名学徒工填料打包、2名技工操作机器纺纱、1名工程师负责机器维护。学徒、技工和工程师每周工资分别为10元、20元和80元。如此,产量保持不变情况下,工资总额比简化工艺生产方式少支付40元(原工资总额180元,现工资总额:10×2+20×2+80×1=140元),相当于增加了40斤棉纱产量的效益。
以上模型,分析可知:
分散生产模型下,劳动者从事生产作业,兼顾经营管理。若视个体经营为资本家不脱离生产劳动,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皆有付出。
集中生产模型、分工协作模型表明,手工作坊生产是由组织要素(Organization Factor)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相应的系统结构,以使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功能之和。生产作业与经营管理实现分工,管理职能从生产运作中独立出来,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简化工艺模型、机器生产模型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仅有雇用工人的劳动,也有资本家的劳动,资本家的劳动对生产经营和技术革新起关键作用,同样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分散生产模型下,只有一个人劳动。业主既是工人,又是资本家,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所有;集中生产、分工协作模型较之分散生产模型,劳动强度和劳动报酬条件保持不变,同样可以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剩余价值;简化工艺、机器生产模型较之集中生产、分工协作模型,劳动强度保持不变,改革生产工艺、专业分工,以优化组织资源配置实现价值增殖。由此可知,剩余价值还有新的源泉。集中生产、分工协作、简化工艺和机器生产四个模型分别代表制度、管理、技术和工具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的伟大,在于发现劳动在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具有正当、合理性。否定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与增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本身也就无法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否定之否定
在马克思以前,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就已经发现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却止步于“劳动商品”、“出卖劳动”的传统认识。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从分析劳动力商品切入,探索剩余价值的来源,根据劳动价值理论构建起剩余价值理论框架。虽然,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并没有给定一个标准定义,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概念。例如,“剩余价值首先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6}、“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7}、“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是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8}。不同概念的建构,只是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本质无异,这些论述确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表征了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研究视域。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都应当密切关注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这是学术研究的使命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有赖于投资者、管理者、工人的共同劳动。生产作业与经营管理都是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这不是否定剩余价值理论,而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给予重新认识,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进行省思。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认识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历史条件所限,以小生产的视域看待社会化大生产显然不足。后继者囿于教条认识,又成为小生产者观的继续。
在分散生产模型下,有社会分工、无组织分工,利益关系单一,组织内部无利益矛盾;集中生产、分工协作、简化工艺和机器生产模型下,社会分工与组织分工共同作用,利益分化形成利益矛盾,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管理运营与作业操作、专业技术与非专业技术之间的经济差异格局不断扩大。利益矛盾激化势必导致利益冲突,而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利益分化则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0},“世界并不是一种利益的世界,而是许多种利益的世界”{11},个人和组织的动机、思维和行为都可以从各自的利益诉求中获得答案,故马克思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现代社会,资本家通过投资活动,合理使用劳动对象、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劳动所产生的合力大于个别劳动简单相加之和,特别是采用先进的生产装备和科学工艺、改进组织管理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率,减少生产运营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剩余价值的来源除了劳动,还有制度、管理、技术、工具等生产要素,共同构成剩余价值的来源。当然,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正确理解剩余价值或财富创造的源泉,有助于指导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微观领域的企业管理。
四、结束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
马克思经济学自创立至今,已逾一个多世纪。在经济学说史上灿然卓立,对世事时事洞察深刻、对资本主义理解深彻,奥妙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资本论》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方法论集大成者。所以,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可以视作马克思经济学说方法论。马克思认为任何生产过程既是物质、技术的过程,也是社会、历史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具有三大特点:(1)研究结论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考察;(2)研究结论接受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否则就有脱离实际成为教条之虞;(3)研究结论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条件(社会实践发展水平)和研究者水平(研究能力)的限制。概而言之,马克思经济学说方法论的特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彻底贯彻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2}{3}{4}{7}{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0.218.251.176.251.
{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41.
{9}{11}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3.272.187.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责编:若佳)
关键词:价值创造 剩余价值 劳动
中图分类号:F014.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038-03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将马克思杰出贡献概括为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1}。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后者解释了财富创造的力量始源。马克思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言而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学说,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开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新境界而不断探索。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置评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及劳动是剩余价值唯一源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垄断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无偿获取剩余价值。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并非是指浅显易见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是具有价值表现形式的剩余勞动或剩余产品。占有对象的形式发生变化,使剥削更具有隐蔽性。马克思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的特殊表现形式及其本质奠定了学理基础。
1.贡献:源于科学的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思想,进而批判其在剩余价值起源和性质问题上的错误见解{2},全面系统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深刻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绝对规律,创造性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发现了新价值来源于劳动,揭开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剥削工人的秘密,解决了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不能解决、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不敢解决的问题。马克思的杰出贡献,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为成为现实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2.不足:因为时代的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理论和重要内容。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两类不同性质的挑战:一是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诘难,二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省思。显然,后者具有科学价值。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独特地位,使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马克思经济学说如果教条地理解、机械地运用必然脱离实际,既不能科学地解释现象,也不能合理地制定政策;另一方面,尽管马克思经济学也是舶来品,作为外国经济学一家之言不能归并于西方经济学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主观考虑影响客观置评。
社会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新常态下经济实践需要有新的理论认识来指导。所谓新常态,是指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前者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水平,后者反映了新的生产关系。因此,继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创新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析
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核心概念,由英国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威廉·汤普逊(William Thompson)在《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824年)一书中最先提出。古典经济学少有使用和论述剩余价值,直到马克思的经典性著作《资本论》问世。
1.剩余价值的产生。假设某纱厂{3},纺纱工人劳动6小时,消耗棉花10斤、价值10元,消耗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为2元,劳动力1天的价值为3元,资本家垫付15元(预付资本:(10+2)c+3v=15元)。工人6小时将10斤棉花纺成棉纱,棉花和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12元)及其劳动力1天的价值(3元),一同归集计入棉纱中。那么,10斤棉纱的价值应为15元(产品价值:(10+2)c+3v=15元)。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增殖,即价值形成过程。
但是,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雇用工人工作不止于此,必须继续劳动。假定工人劳动12个小时,意味着20斤棉花纺成20斤棉纱,生产资料的消耗与劳动时间同比例增加,则资本家垫付资本27元(预付资本:(20+4)c+3v=27元)。生产的结果,产品价值30元(产品价值:(20+4)c+3v+3m=30元)。纺纱工人12小时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所消耗的棉花和纱锭等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24元,创造新价值6元。其中,补偿劳动力价值(耗费6小时)3元,余额3元(另6小时创造)。产品按价值出售后,资本家收回预付资本27元,剩余价值3元。产品价值大于预付资本价值,实现了增殖。由此推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4}
既然“在不同生产部门,总资本中大小相等的各资本,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大小不等的源泉,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5},令人困惑的是:(1)资本家或职业经理人经营企业、组织生产的管理工作,在整个价值创造和增殖过程中是否属于生产劳动?换言之,经营管理行为能否作为劳动参与价值创造?(2)资本家垫付的不变资本(构建或租赁厂房、购置机器和采购原材料的投入),承担投资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带来货币贬值的损失,是否允许有回报?(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税收十分完善,企业缴纳经营税、个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无论纳税主体是法人还是自然人的捐赠行为缴纳赠与税、个体生命终结缴纳遗产税,企业发展还要提取留存所需资金,剩余价值百分之百归资本家占有值得商榷。
2.剩余价值的来源。为了简化分析和说明问题,需要建立几个模型:
分散生产模型:假设每人每天在家工作6小时可以将10斤棉花纺成棉纱,每周工作6天,其中1天用于卖货和购买原料,10斤棉纱价值10元。如此,每周可纺50斤棉纱,价值50元,扣除成本费用可赚20元; 集中生产模型:某纱厂雇用10名工人,每人20元/周报酬,生产条件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将10斤棉花纺成棉纱)。唯一变化的是,工人6天全部纺紗,资本家负责采购和销售。如此,每名纺纱工6天可以生产60斤棉纱,集中生产比分散生产多产10斤棉纱。此外,集中采购可以降低成本。
分工协作模型:某纱厂雇用10名工人,每人20元/周报酬,劳动强度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与集中生产相比,工序由每人从头到尾、各自为营,改为按照工艺分工、流水作业,即2人梳棉、4人粗纺、4人精纺。分工使每个人的工作简单化、程序化,协作提高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平均每人每天生产11斤棉纱,每周生产66斤棉纱。如此,分工协作比集中生产多产6斤棉纱,比分散生产多产16斤棉纱。
简化工艺模型:某纱厂雇用10名工人,劳动强度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与分工协作相比,按照生产工艺设岗定酬。梳棉和粗纺环节不需要专门技术,解聘6名工人以原工资的一半聘用6名学徒;精纺是提高棉纱质量的关键,解聘4名工人以原工资1.5倍聘用4名技师。如此,产量保持不变情况下,工资总额比分工协作生产方式少支付20元(原工资总额:20×10=200元,现工资总额:10×6+30×4=180元),相当于增加了20斤棉纱产量的效益。
机器生产模型:某纱厂劳动强度不变(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6小时),与简化工艺相比,生产条件由手工作业改为机器生产,按照生产工艺设岗定酬。总共雇用5人:2名学徒工填料打包、2名技工操作机器纺纱、1名工程师负责机器维护。学徒、技工和工程师每周工资分别为10元、20元和80元。如此,产量保持不变情况下,工资总额比简化工艺生产方式少支付40元(原工资总额180元,现工资总额:10×2+20×2+80×1=140元),相当于增加了40斤棉纱产量的效益。
以上模型,分析可知:
分散生产模型下,劳动者从事生产作业,兼顾经营管理。若视个体经营为资本家不脱离生产劳动,其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皆有付出。
集中生产模型、分工协作模型表明,手工作坊生产是由组织要素(Organization Factor)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相应的系统结构,以使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功能之和。生产作业与经营管理实现分工,管理职能从生产运作中独立出来,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简化工艺模型、机器生产模型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仅有雇用工人的劳动,也有资本家的劳动,资本家的劳动对生产经营和技术革新起关键作用,同样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分散生产模型下,只有一个人劳动。业主既是工人,又是资本家,劳动成果归劳动者个人所有;集中生产、分工协作模型较之分散生产模型,劳动强度和劳动报酬条件保持不变,同样可以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剩余价值;简化工艺、机器生产模型较之集中生产、分工协作模型,劳动强度保持不变,改革生产工艺、专业分工,以优化组织资源配置实现价值增殖。由此可知,剩余价值还有新的源泉。集中生产、分工协作、简化工艺和机器生产四个模型分别代表制度、管理、技术和工具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的伟大,在于发现劳动在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具有正当、合理性。否定其它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与增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本身也就无法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否定之否定
在马克思以前,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就已经发现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却止步于“劳动商品”、“出卖劳动”的传统认识。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从分析劳动力商品切入,探索剩余价值的来源,根据劳动价值理论构建起剩余价值理论框架。虽然,马克思对剩余价值并没有给定一个标准定义,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概念。例如,“剩余价值首先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6}、“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7}、“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是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8}。不同概念的建构,只是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本质无异,这些论述确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表征了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和研究视域。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都应当密切关注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这是学术研究的使命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有赖于投资者、管理者、工人的共同劳动。生产作业与经营管理都是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这不是否定剩余价值理论,而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给予重新认识,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进行省思。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认识是科学的,也是正确的。历史条件所限,以小生产的视域看待社会化大生产显然不足。后继者囿于教条认识,又成为小生产者观的继续。
在分散生产模型下,有社会分工、无组织分工,利益关系单一,组织内部无利益矛盾;集中生产、分工协作、简化工艺和机器生产模型下,社会分工与组织分工共同作用,利益分化形成利益矛盾,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管理运营与作业操作、专业技术与非专业技术之间的经济差异格局不断扩大。利益矛盾激化势必导致利益冲突,而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利益分化则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0},“世界并不是一种利益的世界,而是许多种利益的世界”{11},个人和组织的动机、思维和行为都可以从各自的利益诉求中获得答案,故马克思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现代社会,资本家通过投资活动,合理使用劳动对象、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时间,优化资源配置、集约劳动所产生的合力大于个别劳动简单相加之和,特别是采用先进的生产装备和科学工艺、改进组织管理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率,减少生产运营中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剩余价值的来源除了劳动,还有制度、管理、技术、工具等生产要素,共同构成剩余价值的来源。当然,劳动是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正确理解剩余价值或财富创造的源泉,有助于指导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微观领域的企业管理。
四、结束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
马克思经济学自创立至今,已逾一个多世纪。在经济学说史上灿然卓立,对世事时事洞察深刻、对资本主义理解深彻,奥妙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资本论》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方法论集大成者。所以,剩余价值理论的方法论可以视作马克思经济学说方法论。马克思认为任何生产过程既是物质、技术的过程,也是社会、历史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具有三大特点:(1)研究结论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考察;(2)研究结论接受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否则就有脱离实际成为教条之虞;(3)研究结论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条件(社会实践发展水平)和研究者水平(研究能力)的限制。概而言之,马克思经济学说方法论的特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彻底贯彻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2}{3}{4}{7}{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0.218.251.176.251.
{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41.
{9}{11}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3.272.187.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