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杰阿格音乐的辩证与统一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会上,奥杰阿格演唱了一首《阿西里西的夜》,这是他去贵州的阿西里西山脉的时候写的一首歌。很难想象,凝望着夜色中阿西里西山脉舒展的轮廓,阿格的思绪中掠过了怎样的喜悦与忧伤,追忆与憧憬。眼前是这样沉静又迷人的山脉,人的思绪应该是在平静中得以延伸吧,不然怎会有舒缓的旋律诞生?这首歌一共有四段歌词,“第一段写给我爱过的姑娘;第二段写给我自己,少年的我;第三段写给平时陪着我对酒当歌的朋友们;最后一段写给故乡。”
  如果要在作品中寻找阿格创作的线索,《阿西里西的夜》会是一个好的切入点,阿格在创作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将这首歌的词作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的是爱情、友情、故乡以及对自我的期许和实现,阿格所有的创作几乎都是在围绕这四个方向在做各种延伸。
  在音乐中寻找线索
  在刚刚发行的《格式话》专辑中,收录的是阿格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就像私人日记一样,没有体现很强烈的思想或者很有创造性的艺术价值,但是记录了他想要说的话。对于这个现在还不怎么习惯使用电脑的“原始人”来说,音乐的确是了解阿格创作思想的最直接方式。在这张民族音乐元素依旧鲜明的专辑中,如果碰巧听到了流行、民谣、古典的音乐元素,也不要觉得惊讶,因为这就是当下的阿格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旋律,也是他想要通过音乐分享的现阶段的心情。
  1994年6月,尚未被更多人注意到的山鹰组合,在副州长巴莫尔哈的带领下来到北京,参加本年度全国彝学会,那时候的阿格还是“小鹰”奥杰阿格。乘车经过天安门的时候,他被“震撼”了一瞬间。再次走上北京的街头,已经是2003年了,此时的阿格已经成长为一只背负着光荣与梦想的雄鹰了。在北京的这十年时间里,阿格同样品尝到了“北漂一族”所独有的落寞与辛酸。而被问到现在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如何时,阿格说“北京这个城市是你待得越久越发现有意思的一个城市,因为有很多的思想可以交流,当然假的艺术家也很多,但也有他存在的理由。总而言之,还是很喜欢这个城市的氛围。”
  阿格在刚来北京的那几年里,也有机会和公司签约,也有很多制作人、投资人要帮他做唱片,阿格说当年的自己也确实很想发唱片,但是后来一想,如果每首歌最终做出来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发唱片的事他决定先缓一缓,这一缓就是十年时间。十年之后,他决定发行来京后的首张专辑,举办个人的首次音乐会,他说也算是这十年来对自己的交代吧。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都要放空一下自己,将自己过去的状态清理一下,将自己重新定位一下。阿格也想将《格式话》作为一个全新的开始,真正“格式化”自己,与过去的自己诀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是随着阅历、见闻的增多,各方面的想法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则另当别论。对于阿格来说,尤其是近几年做制作人的经历,考虑的范畴,包括与歌手、录音师、乐手之间的对接、交流,也让他主动或被动的“格式化”掉了一些东西,虽然没有具体所指,但熟悉阿格的人还是感觉到了近幾年他在音乐上的不同。
  从阿格的音乐轨迹来看,他的创作多是个人化的,但同时他也喜欢跟乐队一起玩音乐。从最初的“山鹰组合”,到后来的“阿格乐团”,到目前为止,他一多半的音乐生活是和音乐团队在一起,这样的经历也让阿格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音乐创作的时候一定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当然音乐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融入自己的思想,不同的音乐风格及元素,但想法和创作的动机还是要以个人为主。因为个人化的音乐往往也是空间最大的状态,人越多,包括乐团也好,组合也好,合作最后可能就只是一个手段了。
  在《格式话》这张专辑中,你会看到有别于普遍意义上的专辑概念,不设主打歌,《格式话》就是让大家自己去听,去感受,你喜欢其中的哪首歌,哪首歌就是你的主打歌;MV的拍摄也是尽可能简单的画面,在阿格的逻辑里,一支MV足够表达他这首歌就可以了,他说归根结底还是要以音乐为主,画面再好,音乐不怎么样也是枉然。
  “我对唱片的理解是有缘分的人去听的,不要刻意宣传什么。”阿格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说到。
  “不去宣传的话,跟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好像有一些背道而驰的感觉?”
  “也不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养成了听这类型音乐的习惯,他们会去听,这就足够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过度的宣传与炒作,结果是大家都很疲惫,这在阿格看来,其实这大可不必。在发专辑后,很多人都忙着跑通告,做宣传,阿格却可以潇洒的抛下一句:“从明天的音乐会结束,我基本不会再关注《格式话》这张唱片,这些歌都已经写完了,专辑已经告一段落了。”
  在阿格的世界里,音乐与自由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哪天他失去了创作的自由,他就会去打破这种束缚,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他不会去计较歌迷的多或者少,唯一让他计较的是自己的音乐有没有足够好。他会常常反问自己:当所有的人都在听的时候,能说这个音乐就是好的吗?可以单纯依据听众数量的多少来界定音乐的好坏吗?在解答了这个问题之后,阿格更倾向于把自己的音乐做得更好一些,不会迎合,不会谄媚,因为他不习惯。对于他来说,只要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就无怨无悔了,哪怕他的歌要先沉静十年二十年。
  下一张,再下一张会是什么样?
  在阿格的意识里面,音乐的领域没有最好的概念,只有更好。因为音乐是无止境的,无论你怎么做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极致和巅峰,只能说在现阶段做到足够好。艺术创作,感性创作这类东西,没有特定的风向标,最后都取决于创作者本身的审美、体会,所有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给人的一种综合感受,这是一个认识问题,没有严格的划分界限。
  他对好音乐有自己的标准。对于很多人来说,歌手也只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就像记者、作者、企业家一样,只是生存需要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好,但阿格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自己成为一个“职业”的歌手,他想要做自己的音乐,想要分享好的音乐给大家,在他看来真正的音乐关照的是人的内心世界,而且应该给人们带来一些良性的循环,比如说听到一首好的音乐你会受到一些启发,或者得到某种精神上的享受,或者心灵得到了净化。   对于现阶段的阿格来说,音乐记录的是生活本身。阿格变换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坐姿,双手交叉着,说道:“今天遇到什么有感触的事情,我就写首歌,明天在大街上觉得快乐了、孤独了,也会以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我觉得这样的形式也很好,最起码是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记录。”
  当音乐放在某个特定的人身上的时候,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对于阿格来说,音乐就不能严格的区分成什么类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能成为他笔下的题材,包括另类的、探讨性的、实验性的,因为在他的音乐哲学里“存在即合理”,每个环境的音乐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体现。走在音乐的道路上十几年了,很少有让他妥协的机会。很多人可能会质疑,在他的歌曲中也有类似主旋律的作品,比如他写的校歌,他为公益组织谱写的歌曲,他说这不算一种妥协,或者说迎合,他写校歌是因为他之前就是老师,深深懂得其中的情意。
  但是,无论行走了多远,跋涉了多少里路,血液里,灵魂里依旧存在着一种“根”的召唤,奥杰阿格,这个从大凉山里走出来的彝族歌手,在他血液里涌动着的,类似于“根”的价值体现的便是彝族音乐这一厚重的色彩,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们是完全浸润在彝族音乐的氛围之中,老的民谣,史诗类的吟唱,都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中,无声的融进了血液,嵌进了灵魂。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接触到其他类型的音乐,但无论经历多少的风雨历程,最为本色的东西永远也不会褪色。
  在访谈中,阿格讲到这样一段心得体会:“以前很多人会说承载着某个民族,某种类型音乐的希望,以前感觉很骄傲,后来发现慢慢就会变成一种压力,在无形之中束缚了你的创作。”这些年他也在不断反思,当人们不自觉的将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冠以你的时候,自己的创作还会不会那么纯粹?在不断的自我斗争和矛盾不断消解的同时,他也慢慢体悟到其实只要艺术情感表达到位了,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局限,一些困惑、限制往往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如果从现在的音乐往回看,那些成为经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了几百年的曲目,没有人会去在意作者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像莫扎特、贝多芬,你不能说他是奥地利的或者德国的,而是大家都能享受到的一种东西。阿格现在想做的就是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搭建一个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把它呈现出来,它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而不是放在乡村里。
  彝族语言就好像天然存在一种旋律感,歌唱起来特别好听,歌手走出来之后,在很多时候会屈从于现实的压力,毕竟乐坛还是一个汉语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但随着唱片销售市场的逐渐萎缩,大众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一直怀揣着的顾虑阿格也在慢慢放下,毕竟现在很多人在逐渐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毕竟彝族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占有了相当的比例,放在欧洲大陆的版块上,已经是几个国家的人口总和了。
  阿格说他接下来会有一张彝语专辑与大家见面。迫使着阿格做一张彝语专辑的最大动力,是他自身的危机意识。虽然彝族的语言跟文字保存得相对较好,但多年在外打拼,也让他见识到了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浪潮,民族文化被裹挟其中消失得很快,他们这一辈人中,很多还可以做到自身文化的坚守,但他们的下一代,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语言文字的魅力来自于哪里,不了解民族文化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不是某一个民族面临的问题,而是民族文化共同面临的困境。
  作为从少数民族走出来的歌手,近些年也看到了很多音乐人到不同的民族采风的报道,在阿格看来如果只是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将民族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完成一种生硬的对接,那不叫采风,那是破坏。在他的意识里,如果不跟当地的居民一起生活,不弄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唱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那是对原本那些巧夺天工的旋律的一种破坏。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把宝剑,放在会用的人手中,自然知道它的价值,如果放在不会用的人手里相反还是一种伤害。鉴于此,当他在筹备自己的彝语专辑的时候,他说自己不会去刻意改变什么,他会从彝族音乐中将最美好的东西提炼出来。
  音乐的辩证与统一
  在不同的场合听阿格的音乐,感受是不同的。听他的CD,一字一句去听他所赋予旋律的语言,你会被淡淡的伤感所惊扰,觉得这位阿格先生天生有一种忧伤的气质。阿格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他说虽然总体而言自己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但是内心和性格中还是有忧郁的成分,这可能跟民族性格,或者说山地民族的性格特点有关,“但最主要我觉得还是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是那种忧患意识比较强的人。”阿格用很低沉的声音回到道,为了保证第二天的演出质量,在这之前他要尽量减少嗓子的疲劳感。
  或许也正是这种忧郁的气质,决定了他创作中的情感基调。在唱《最后的情歌手》这首歌的时候他告诉观众们,这首歌是他在某一次醉酒后写下的,他说边喝酒边唱歌,是很伤感的一件事情,因为一半在梦里,一半在现实里面。
  近些年,阿格除了给自己写歌,也为别的歌手创作,担任制作人,或者在某位歌手演唱会的宣传册上看到阿格以“音乐总监”的身份出现。当被问到自己创作与给别人创作的区别时,阿格说给自己写歌是很随意的,是内心想法的真情流露,忧伤的、欢快的、纠结的,写歌的时间或许是在醉酒后,或许是在飞驰的高速路上,或許是深夜街头随意飘进耳朵的一个旋律,一句歌词……在给别人写歌的时候,他会以一种更加慎重的态度对待,对于歌手的声音特点、内心状态、性格特征都要做综合的评估。还有一点,是阿格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那就是他通过别的歌手传达出来的声音,不会有那么多忧伤的成分,比如说他写给“太阳部落组合”的《嘿 妹妹》,写给阿鲁阿卓的《山风一样自由》、《让我们回家吧》等,他或许不想让年轻一辈歌手帮他们这一代人分担太多的忧虑和悲伤,在他看来歌手用声音表达他们的情感就足够了,他们幸福的唱着歌儿就好。
  走进排练室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投入在音乐的旋律中,阿格在在人群中很容易分辨出来,尽管之前只是从媒体偶尔闪过的镜头里见过他。他有着很灿烂的笑容,对待素未谋面的人也是如此,就像冬日的阳光般让人觉得温暖。在排练室里,每个人都叫他“歌王”,听得出里面有几分尊敬,有几分熟悉后的习惯。   在现场听阿格的演唱完全是另外一番感受,虽然还是唱着相同的歌曲,但没有独自聆听时品味到的那一缕忧伤,或许是乐队热烈的气氛掩盖了这一点,或许是听者在演出的现场也消弭了自身给歌曲强加上去的感受。另外,可能是阿格在现场表现出来的严谨跟果敢的光彩太过耀眼,让人无法留意他的忧伤。阿格要求每个人都将歌词唱准确,他说汉字哪怕是一个字的差别,都会有意义上的不同。他强调歌手的声音和乐队的配合要天衣无缝,因为台下的观众有很多是他的铁杆粉丝,为了看他十年来的第一场音乐会,他们特地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赶过来,那样的话,他会觉得自己对不住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从一首歌到另外一首歌,每个人在音乐里都是发光的,那就是属于音乐的魔法,能将人瞬间点亮,照掉身上的阴影与卑微。撇开音乐,他们也有着平凡的生活,有着平凡的烦恼,是音乐赋予了他们额外的,让人看得到的光彩,阿格也不例外。在他的音乐里能時而听到欢乐,时而听到忧伤,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情绪,最终都统一于音乐本身,如果非要注解,那就是阿格音乐在不同时期体现出来的辩证与统一。
  音乐会:我不是来演唱的……
  “我不是来演讲的。”首次登台演讲,17岁的马尔克斯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开篇。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演讲却成为他作家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彝族歌手奥杰阿格也想告诉大家:“我不是来演唱的,而是来跟大家分享音乐的!”音乐只是当晚众多交流方式中的一种,但也是始终衔接着观众与歌手之间的介质之一,彼此沟通的氛围,要依靠着这一介质得以延伸、发酵,最终于寒冷的冬夜转换成一丝温润的力量,蕴藉在各自心头久久不散。
  这场音乐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原本是想办一个新唱片的发布会,后来很多朋友、歌迷都说不如多给他们唱几首歌,像个小型的演唱会一样。阿格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原有预计的基础上,引入了乐队,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型演唱会模式就形成了。在场地选择上,他最终定在了北京大学,他说因为北大是一所思想性特别强的大学,在校园里演出感觉也特别好。然而,站在演出的舞台上,他对着所有的观众说出了场地选择的另外一个版本:“上学的时候,北大一直是很多人奋斗的目标,而最终没有缘分以学生的身份走进这所最高学府,今晚以歌手的身份在北大唱歌给朋友们听,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北大梦。”
  《水西谣》是一首很受欢迎的歌,当前奏响起,台下已经爆出了雷鸣帮的掌声。阿格写下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三年前,他去到那里的时候,被某一种情愫深深感动,于是有了这一段优美的旋律。在拍摄的MV中,有朦胧的历史情缘,有追忆,有怀念,有感慨。阿格说《月城往事》是一首献给过往所有朋友的歌,月城见证了彝族青年们的忧伤与初恋,当岁月已坚定的步伐向前,那些过往的恩怨、对错,都就着一杯清酒,一抔月光各自释怀的时候,心底涌起的涟漪该是人生最大的救赎。
  阿格对待朋友是感恩的、宽容的,在音乐会的现场,他感谢每一个到场给他捧场的朋友,感谢乐队所有成员,不能到场的朋友,哪怕是一个电话,一条祝福的短信,他都会将自己的喜悦与观众分享。只是可惜麦克风不在观众手里,不然也可以让这位寂寞的歌者听一听观众的心声。这么多年来,其实最应该感恩的是被他的音乐润泽的广大听众,而这份感恩,恰好是阿格需要但又很少亲耳听到的。
  在每个乐队成员都完成了一段精彩绝伦的solo之后,阿格站出来宣布这次的音乐会到此结束。同时也有新唱片的签售环节,阿格说他会将签售所得全部捐赠给大凉山的公益组织“索玛花基金”,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在从事媒体或者公众理解层面上的公益,只是作为一个从大凉山走出来的子民,在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至今仍上不起学的孩子,他说自己身边还有一大群人在进行着和他相同的事情,他们大部分都不被公众所知,站在人群中,他们只是最平凡的一份子,但他们还是在坚持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阿格说自己可能只是幸运或者更为不幸一些,可能因为自己还有一个音乐人的身份,他所做的一些事情,才可能被关注到。
  当观众席上的人群渐渐散去,舞台上的灯光渐渐暗淡下去,奥杰阿格,这个来自大凉山的彝族歌手也渐渐失去了他的音讯,打开电脑,点开当天的新闻,又极难寻觅到有关他的讯息,他又带着自己的音乐及思想隐匿在了人群中、山脉里,一如从前。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再一次将自己交给未知的灵感。待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又有新的音乐、新的作品出现在听众耳边。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阿格,一个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始终以一颗纯洁之心进行创作,在现代城市过着“隐居”般生活的彝族歌手。
其他文献
绪论《往生论》为天亲菩萨所著,与净土五经并称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五经一论”,对净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昙鸾大师为其作注名为《往生论注》④昙鸾在注释《往生论
演员的自我素养包括演员的内在修养、外在气质、性格特征等。因此,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可以发掘自身与角色相似的素养,将自己更好地带入到角色中去。演员需要融入剧本的角色中,
本文所研究的地区为泉州湾滨海湿地及其周边地区,运用ENVI5.1软件对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的泉州湾滨海湿地及其周边地区遥感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后,运用ArcGIS10.2软件对处理好的遥感影像进行地图的制作,得到四幅研究区动态变化专题图,最后对比分析泉州湾滨海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米草地对泉州湾滨海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有明显的入侵现象.沙滩、红树林
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改善政府的管理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从认识、定位、建设标准到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应转变
<正>~~
会议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引擎,对传统产业部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拓展培训具有调节员工人际关系,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加强企业战斗力,提高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