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盐步辖区劳务工生存质量分析与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盐步辖区内衣企业635名劳务工进行健康体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应用简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对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劳务工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8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健康检查结果显示,612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96.38%;干预后再次体检结果显示,426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67.09%;劳务工身体状况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劳务工生存质量,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有助于其健康行为的建立。
【关键词】 盐步辖区; 劳务工; 生存质量; 护理干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定义,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与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3]。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通过对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多方面状态进行评估,可对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目的针对生存质量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疾病患者与老年人[4-5],涉及社区劳务工的社区护理干预与生存质量的研究极少,本研究随机抽取2010年盐步辖区内衣企业635名劳务工进行生存质量调查与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盐步辖区内衣企业635名劳务工,其中男112名,女523名,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5.5±12.5)岁。
1.2 方法 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所有入选者进行综合测试。SF-36量表分8个组成部分,包括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各项目总分均为100分,根据得分数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生存质量越好,反之越差。同时比较干预前后劳务工健康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生存质量 从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显示,干预后劳务工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8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健康检查结果 干预前健康检查结果显示,612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96.38%;干预后再次体检结果显示,426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67.09%;劳务工身体状况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劳务工,是指没有常住户口,被用人单位招收的外地或务工人员,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需要的劳务工近年来逐年增加,劳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为我国经济与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生存质量问题极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再加之工作时间较长,流水线作业及频繁加班等,本人难以自由支配时间就诊已成为影响求医的主要因素。种种研究显示,企业社区劳务工的健康问题突出,生活质量差,有一定的社区护理需求。从本研究随机抽取2010年盐步辖区内衣企业635名劳务工进行健康体检及生存质量调查结果显示,612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96.38%;生存质量较差。为此,对他们进行了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3.1 干预前评估 根据干预前的生存质量调查,社区护士结合劳务工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包括社会、宗教、心理、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干预[6-9]。
3.2 建立劳务工健康档案 社区护士根据体检结果及护理要求建立劳务工的建康档案,通过入户宣教与电话随访、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健康知识及各种自我保健知识[10]。
3.3 心理、行为及遵医行为干预 劳务工远离家乡和亲人,工厂流水线工作单一枯燥,工作之余倍感寂寞孤独时,社区护士通过心理学技巧的运用,抽时间与他们聊天,让他们的苦闷得到发泄,心声有地方倾诉。同时鼓励他们在工作之余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告知他们愉快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增进健康,对于已出现的健康问题督促他们积极治疗,告别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劳务工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8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干预前体检异常率96.38%降低为干预后体检异常67.09%,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社区护理模式是卫生资源不足的有力补充,目前对于社区护理模式的探索还在进行中,社区护理模式不仅针对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还应扩大范围,对外来劳务工的健康状况进行护理干预,建立适合企业劳务工的护理模式,为企业劳务工提供长期有效的社区护理。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8-119.
[2] 汤军克,李惠英.社区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5):447-450.
[3] 叶伟香,罗静兰.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护理[J].广东医学,2011,1(2):273-274.
[4] 张志坤,张光仲.社区居民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15):22-24.
[5] 杨慧敏,洪慧尚,陈爱红,等.医院一社区一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0,9(5):421-423.
[6] 葛秋华,王元姣,叶祥明,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0,9(11):984-985.
[7] 范东霞,臧萍,黄吕雪,等.提高高虹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5):1323-1325.
[8] 唐芝碧.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J].全科护理,2009,7(4):1025-1026.
[9] 冯红英.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74-75.
[10] 周立平.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02-1803.
(收稿日期:2012-10-25) (本文编辑:李静)
【关键词】 盐步辖区; 劳务工; 生存质量; 护理干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定义,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与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3]。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通过对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多方面状态进行评估,可对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目的针对生存质量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疾病患者与老年人[4-5],涉及社区劳务工的社区护理干预与生存质量的研究极少,本研究随机抽取2010年盐步辖区内衣企业635名劳务工进行生存质量调查与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盐步辖区内衣企业635名劳务工,其中男112名,女523名,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5.5±12.5)岁。
1.2 方法 采用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在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所有入选者进行综合测试。SF-36量表分8个组成部分,包括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各项目总分均为100分,根据得分数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生存质量越好,反之越差。同时比较干预前后劳务工健康状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生存质量 从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显示,干预后劳务工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8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健康检查结果 干预前健康检查结果显示,612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96.38%;干预后再次体检结果显示,426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67.09%;劳务工身体状况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劳务工,是指没有常住户口,被用人单位招收的外地或务工人员,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需要的劳务工近年来逐年增加,劳务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为我国经济与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生存质量问题极少有人关心,他们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再加之工作时间较长,流水线作业及频繁加班等,本人难以自由支配时间就诊已成为影响求医的主要因素。种种研究显示,企业社区劳务工的健康问题突出,生活质量差,有一定的社区护理需求。从本研究随机抽取2010年盐步辖区内衣企业635名劳务工进行健康体检及生存质量调查结果显示,612名劳务工体检异常,占96.38%;生存质量较差。为此,对他们进行了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3.1 干预前评估 根据干预前的生存质量调查,社区护士结合劳务工的生活环境、工作情况、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包括社会、宗教、心理、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干预[6-9]。
3.2 建立劳务工健康档案 社区护士根据体检结果及护理要求建立劳务工的建康档案,通过入户宣教与电话随访、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健康知识及各种自我保健知识[10]。
3.3 心理、行为及遵医行为干预 劳务工远离家乡和亲人,工厂流水线工作单一枯燥,工作之余倍感寂寞孤独时,社区护士通过心理学技巧的运用,抽时间与他们聊天,让他们的苦闷得到发泄,心声有地方倾诉。同时鼓励他们在工作之余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告知他们愉快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增进健康,对于已出现的健康问题督促他们积极治疗,告别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劳务工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8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干预前体检异常率96.38%降低为干预后体检异常67.09%,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社区护理模式是卫生资源不足的有力补充,目前对于社区护理模式的探索还在进行中,社区护理模式不仅针对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还应扩大范围,对外来劳务工的健康状况进行护理干预,建立适合企业劳务工的护理模式,为企业劳务工提供长期有效的社区护理。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8-119.
[2] 汤军克,李惠英.社区老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5):447-450.
[3] 叶伟香,罗静兰.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护理[J].广东医学,2011,1(2):273-274.
[4] 张志坤,张光仲.社区居民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15):22-24.
[5] 杨慧敏,洪慧尚,陈爱红,等.医院一社区一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0,9(5):421-423.
[6] 葛秋华,王元姣,叶祥明,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0,9(11):984-985.
[7] 范东霞,臧萍,黄吕雪,等.提高高虹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5):1323-1325.
[8] 唐芝碧.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J].全科护理,2009,7(4):1025-1026.
[9] 冯红英.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74-75.
[10] 周立平.社区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02-1803.
(收稿日期:2012-10-25)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