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六式 彩云追月
一、动作说明
听到口令词“翻掌外旋,云升海底,彩云追月,月在天心”时,抱月的双手翻掌向下,外旋手掌再内旋至手心向上,从海底托月沿中脉上升,缓缓吸气。行至眉心轻轻一撂,掌由内向外一翻,使拇指、食指尖相对有接触,并撑开虎口,手心向外,置于额前,此为月在天心。
听到“推云开雾,日月相映,转身合臂”时,双手前推,手心向前,身体微后坐,缓缓呼气。前推的双臂近于平直时,稍弯,双手分开,掌心向外,展臂向体两侧。当展开的双臂近于水平时,转掌心向前,左转身。实际做时,展臂与左转身是同时进行的。
听到“抱日归山”时,双手似抱球状,掌心相对,重心在右脚。双手(手心向下)抱日归山,抱日于天目前,掌心向内。听到“日沉西山,余辉闪闪,日出东海”时,双手于体前正中下按,下按至小腹时分掌,掌心向下向外抖手指,意排浊气沿腿入地,至臀两侧时手指下伸,手心向后(吸气),向后轻摆双手。双臂乘势抬起,伸向体前,大约高于眉心,掌心向下,身体前控,重心前移,同时后脚跟抬起,呈探海式,重心在左脚。
听到“碧霞拥日,日月合明”时,身体后坐,重心又回到右脚,同时收回双臂,掌心向下。接近前额时,转掌抱日,手心向内,十指向上,合于天目,同时转正身体,双手下按,将日月归于下丹田,成龙爪抱月式。
该式先左侧合臂,再右侧合臂,右右各三次。
二、要点提示
此式是疏理经络,意为日月合明,阴阳和合,并将第五式“龙跃于渊”的能量均匀分布。行功动作要轻柔,含情脉脉,把能量充分溶到体内。做第六式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身体总是前倾后仰。要注意掌握两腿重心的前后变化,重心前后移动时,身体保持中正,不要前倾后仰。
第七式 海底捞月
一、动作说明
听导引词的前四句颂词时,双足并立,龙爪抱月。颂词快结束时,右足向后45°方向,后撤一步,左腿弓,右腿绷,呈弓步式,双手于小腹前,龙爪抱月。
听到“海底捞月,月在天心”时,双手从抱月处沿左腿两侧往下,直身前弯下捞。前弯时,先塌腰,自下而上一节节地让脊柱前屈。接近地面时旋掌使掌心向上,捞海底月。抬头直身而起,头先抬,把脊柱一节节领起,同时吸气,将双手带至海底再沿中脉上升(手心向上托,双手指尖相对不接触),至眉心前处,托掌,无名指和小指尖轻轻一挑,意为勾开眉心。双手在头的前上方向两侧一分,谓月在天心。转掌使手心向上向外,微仰头。
第二次听到“海底捞月,月在天心”时,分掌展臂转掌心向下,在体两侧划大圆弧下落,俯身再行捞月,动作要领与第一次相同,将月第二次沿中脉送到天心。
第三次海底捞月的动作,与第二次相同。在听到“月在天心遮不得”时,则是将双掌立于额前方两侧,小臂垂直于呈水平的大臂,手心相对,向左转身同时夹裆封住海底穴,两膝内扣。
听到“开云抱月”时,两手在眉心前按导引词做开合动作三次。开时左转身吸气,脊柱带动左臂微后拉,用无名指轻勾天目,右手于眉心前不动,用无名指一勾。
第三次做完开合动作之后,紧接着按“左臂神弓箭,成马步”的口令词,转体成马步,转体的同时,两手相对,左手前伸,右手沿左手臂的中部向后拉,两手成一直线,左手稍高一点,右手置膻中穴(心轮)之前,离开约十公分。
听到“开弓射箭”时,开弓吸气,左手不动似伸直,右手无名指稍一勾,射箭吐气。反复三次。
听到“收回右腿,龙爪抱月”时,前伸的左手及置于膻中的右手分别展臂划弧下行,至小腹前抱月,同时收回右腿,自然站立。
上述海底捞月、拉弓射箭的全套动作反复做三次,左右交替进行,要领相似。
该式意在排浊气,并能进一步调整第五式的能量。行功时仪态要威武。
二、要点提示
第七式“海底捞月”和第六式“彩云追月”的全部动作,都是要把生命能量从火轮调上来,使其冲入风轮(喉部)。当能量(龙)冲到风轮时,就成为飞龙,故曰“飞龙在天”。此时有利于天目见光,即《易经》中所说的“利见大人”。此两式均能调整第五式“龙跃于渊”所激发出的能量并把能量分布到全身各处。
月在天心时,不仅把月送到天目处,还要送到头的前上方,送上天。
第三次捞月后,月在天心时要转体,弓步夹裆。开合时手在眉心前上方,但不要离头太近。开时,给个小动作,用无名指尖轻轻勾开眉心。中指也可配合动作。
开弓时,拉弦之手不要离胸太近,肘部弯曲不成死角。
(笫六式:彩云追月之二)
(笫七式:海底捞月之一)
(笫七式:海底捞月之三)
(笫七式:海底捞月之三)
一、动作说明
听到口令词“翻掌外旋,云升海底,彩云追月,月在天心”时,抱月的双手翻掌向下,外旋手掌再内旋至手心向上,从海底托月沿中脉上升,缓缓吸气。行至眉心轻轻一撂,掌由内向外一翻,使拇指、食指尖相对有接触,并撑开虎口,手心向外,置于额前,此为月在天心。
听到“推云开雾,日月相映,转身合臂”时,双手前推,手心向前,身体微后坐,缓缓呼气。前推的双臂近于平直时,稍弯,双手分开,掌心向外,展臂向体两侧。当展开的双臂近于水平时,转掌心向前,左转身。实际做时,展臂与左转身是同时进行的。
听到“抱日归山”时,双手似抱球状,掌心相对,重心在右脚。双手(手心向下)抱日归山,抱日于天目前,掌心向内。听到“日沉西山,余辉闪闪,日出东海”时,双手于体前正中下按,下按至小腹时分掌,掌心向下向外抖手指,意排浊气沿腿入地,至臀两侧时手指下伸,手心向后(吸气),向后轻摆双手。双臂乘势抬起,伸向体前,大约高于眉心,掌心向下,身体前控,重心前移,同时后脚跟抬起,呈探海式,重心在左脚。
听到“碧霞拥日,日月合明”时,身体后坐,重心又回到右脚,同时收回双臂,掌心向下。接近前额时,转掌抱日,手心向内,十指向上,合于天目,同时转正身体,双手下按,将日月归于下丹田,成龙爪抱月式。
该式先左侧合臂,再右侧合臂,右右各三次。
二、要点提示
此式是疏理经络,意为日月合明,阴阳和合,并将第五式“龙跃于渊”的能量均匀分布。行功动作要轻柔,含情脉脉,把能量充分溶到体内。做第六式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身体总是前倾后仰。要注意掌握两腿重心的前后变化,重心前后移动时,身体保持中正,不要前倾后仰。
第七式 海底捞月
一、动作说明
听导引词的前四句颂词时,双足并立,龙爪抱月。颂词快结束时,右足向后45°方向,后撤一步,左腿弓,右腿绷,呈弓步式,双手于小腹前,龙爪抱月。
听到“海底捞月,月在天心”时,双手从抱月处沿左腿两侧往下,直身前弯下捞。前弯时,先塌腰,自下而上一节节地让脊柱前屈。接近地面时旋掌使掌心向上,捞海底月。抬头直身而起,头先抬,把脊柱一节节领起,同时吸气,将双手带至海底再沿中脉上升(手心向上托,双手指尖相对不接触),至眉心前处,托掌,无名指和小指尖轻轻一挑,意为勾开眉心。双手在头的前上方向两侧一分,谓月在天心。转掌使手心向上向外,微仰头。
第二次听到“海底捞月,月在天心”时,分掌展臂转掌心向下,在体两侧划大圆弧下落,俯身再行捞月,动作要领与第一次相同,将月第二次沿中脉送到天心。
第三次海底捞月的动作,与第二次相同。在听到“月在天心遮不得”时,则是将双掌立于额前方两侧,小臂垂直于呈水平的大臂,手心相对,向左转身同时夹裆封住海底穴,两膝内扣。
听到“开云抱月”时,两手在眉心前按导引词做开合动作三次。开时左转身吸气,脊柱带动左臂微后拉,用无名指轻勾天目,右手于眉心前不动,用无名指一勾。
第三次做完开合动作之后,紧接着按“左臂神弓箭,成马步”的口令词,转体成马步,转体的同时,两手相对,左手前伸,右手沿左手臂的中部向后拉,两手成一直线,左手稍高一点,右手置膻中穴(心轮)之前,离开约十公分。
听到“开弓射箭”时,开弓吸气,左手不动似伸直,右手无名指稍一勾,射箭吐气。反复三次。
听到“收回右腿,龙爪抱月”时,前伸的左手及置于膻中的右手分别展臂划弧下行,至小腹前抱月,同时收回右腿,自然站立。
上述海底捞月、拉弓射箭的全套动作反复做三次,左右交替进行,要领相似。
该式意在排浊气,并能进一步调整第五式的能量。行功时仪态要威武。
二、要点提示
第七式“海底捞月”和第六式“彩云追月”的全部动作,都是要把生命能量从火轮调上来,使其冲入风轮(喉部)。当能量(龙)冲到风轮时,就成为飞龙,故曰“飞龙在天”。此时有利于天目见光,即《易经》中所说的“利见大人”。此两式均能调整第五式“龙跃于渊”所激发出的能量并把能量分布到全身各处。
月在天心时,不仅把月送到天目处,还要送到头的前上方,送上天。
第三次捞月后,月在天心时要转体,弓步夹裆。开合时手在眉心前上方,但不要离头太近。开时,给个小动作,用无名指尖轻轻勾开眉心。中指也可配合动作。
开弓时,拉弦之手不要离胸太近,肘部弯曲不成死角。
(笫六式:彩云追月之二)
(笫七式:海底捞月之一)
(笫七式:海底捞月之三)
(笫七式:海底捞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