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与背景
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二课关于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一些名人典型材料加以例证,然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层层剖析,但由于远离学生生活与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也就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运用了“近体原则”设计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激发学生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思政课,我走进三(7)班教室,班主任老师也跟着进来,微笑着坐在讲台旁边。这时,教室里热闹开了,“陈老师不是病了,怎么今天又来了?”“不知葫芦里又卖了什么药?”……
上课开始,我首先向同学们交代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随后,我满怀深情地说:“同学们,前两天,你们的班主任老师病了,医生给他开了半个月的病假单,但他把它藏了起来,仍然坚持每天到校上课,利用课余和晚上时间去医院打吊针。今天我把他请来了,请大家展开讨论,从不同侧面向陈老师提出问题,来探寻陈老师内心的真实感受,好不好?”
“太好了!”学生们热情地鼓起掌来。
接着,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们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过了几分钟,第三组的代表就站起来问:“陈老师,您身体不适,医生也开了病假条,理应在家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仍然坚持到校上课?”班主任老师笑着说:“因为中考快到了,我放心不下大家,如果我请病假,就会耽误课程进度,而且我想自己比较年轻,能够挺得住……”老师的回答刚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已开始投入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表露出对承担责任的赞同,我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了同学们的掌声。
第一小组的一位同学也站起来问:“老师,您生病了也不放弃对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力量支撑您这么做的?”班主任老师谦虚地说:“我想谈不上什么力量支撑,我总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理应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现在同学们正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我这么做,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我想每一位老师都会这么做的。”
我趁机点拨:老师的话语平凡而朴素,但留给我们的启迪很深远,他不仅认识到一个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觉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充分体现出他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班长也站起来问:“老师,您所付出的心血,很多同学都很理解,但也有个别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仍然不能令您满意,您是怎样想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有的同学低下了头,大家的目光一直注视着陈老师,急切渴望陈老师的回答。
班主任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感到大家毕竟年纪还小,出现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在所难免,我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引导帮助大家,学会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所以,我始终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
这时,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到了高潮,于是我紧接着引向了本课的主题……
三、反思与讨论
上述教学片断,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真诚交流,班主任的真情解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维灵活多样,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为顺利完成整节课教学任务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近体原则在本堂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活动也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教育学理论的有关教学原则,创新优化教学手段。本案例中我运用了教育学中的“近体原则”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缩小了教与学在时间、空间、心理及情感等方面的差距,使学生在情绪体验中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体验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2.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敢于创新课堂,创设新颖、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本案例中我利用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特别是老师用实际行动和话语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用老师的真情叩开了学生的心扉,用老师的真诚与努力搭建了一个师生共话真情、共诉真情的平台。使学生在真情体验中感受,在真实生活中感悟,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并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3、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到高不可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从生活中感悟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他们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从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升生活的教学理念。
(河北省大名县张集中学)
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二课关于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一些名人典型材料加以例证,然而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层层剖析,但由于远离学生生活与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也就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运用了“近体原则”设计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激发学生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思政课,我走进三(7)班教室,班主任老师也跟着进来,微笑着坐在讲台旁边。这时,教室里热闹开了,“陈老师不是病了,怎么今天又来了?”“不知葫芦里又卖了什么药?”……
上课开始,我首先向同学们交代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随后,我满怀深情地说:“同学们,前两天,你们的班主任老师病了,医生给他开了半个月的病假单,但他把它藏了起来,仍然坚持每天到校上课,利用课余和晚上时间去医院打吊针。今天我把他请来了,请大家展开讨论,从不同侧面向陈老师提出问题,来探寻陈老师内心的真实感受,好不好?”
“太好了!”学生们热情地鼓起掌来。
接着,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们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过了几分钟,第三组的代表就站起来问:“陈老师,您身体不适,医生也开了病假条,理应在家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仍然坚持到校上课?”班主任老师笑着说:“因为中考快到了,我放心不下大家,如果我请病假,就会耽误课程进度,而且我想自己比较年轻,能够挺得住……”老师的回答刚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已开始投入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中表露出对承担责任的赞同,我用赞许的目光肯定了同学们的掌声。
第一小组的一位同学也站起来问:“老师,您生病了也不放弃对我们的教育,是什么力量支撑您这么做的?”班主任老师谦虚地说:“我想谈不上什么力量支撑,我总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理应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尤其现在同学们正面临人生第一次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我这么做,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我想每一位老师都会这么做的。”
我趁机点拨:老师的话语平凡而朴素,但留给我们的启迪很深远,他不仅认识到一个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觉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充分体现出他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班长也站起来问:“老师,您所付出的心血,很多同学都很理解,但也有个别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仍然不能令您满意,您是怎样想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有的同学低下了头,大家的目光一直注视着陈老师,急切渴望陈老师的回答。
班主任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感到大家毕竟年纪还小,出现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在所难免,我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引导帮助大家,学会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健康成长。所以,我始终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进步”作为我工作的座右铭……”
这时,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看到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到了高潮,于是我紧接着引向了本课的主题……
三、反思与讨论
上述教学片断,通过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真诚交流,班主任的真情解答,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维灵活多样,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为顺利完成整节课教学任务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近体原则在本堂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教学活动也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1.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恰当运用教育学理论的有关教学原则,创新优化教学手段。本案例中我运用了教育学中的“近体原则”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缩小了教与学在时间、空间、心理及情感等方面的差距,使学生在情绪体验中感受,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体验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
2.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的怀抱。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敢于创新课堂,创设新颖、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景。本案例中我利用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特别是老师用实际行动和话语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用老师的真情叩开了学生的心扉,用老师的真诚与努力搭建了一个师生共话真情、共诉真情的平台。使学生在真情体验中感受,在真实生活中感悟,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并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3、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即社会,社会即生活。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感到高不可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从生活中感悟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使他们积极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识内涵。从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提升生活的教学理念。
(河北省大名县张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