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润》相识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3年前的初春,在县第一初中做校长的表弟邀我小聚,商量一个亲戚上学的事。当我来到预定的饭店时,他已在那里等候。刚坐定,他就拿出一本杂志,对我说:“你是作家,不知道平时都喜欢给什么样类型的杂志写稿,我这里有一本杂志确实不错,你抽时间也看看,说不定会喜欢上她的。”
当接过杂志,看到封面上那个大大的《润》字,我不由得眼睛一亮,继而脱口而出:“好漂亮的封面啊,不知道内容是否也像封面这样漂亮呢?”表弟说:“你看看不就知道了?”我便急急翻开了去看,很快就被里面一篇精彩的文章所吸引,看完后禁不住大发感慨:“真是应了‘用智慧点润缺失,用挚爱点亮心灵’的办刊宗旨,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啊!”
吃饭时,我俩不知不觉又聊到了《润》上来。表弟告诉我,他是临出学校大门时,门卫将刚来的新杂志塞到他手上的,就顺便带来让我看看。他说:“《润》是我们学校向学生推荐订阅的首选杂志,她也是孩子们最喜欢阅读的杂志,他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从此,我试着给《润》写稿。也怪自己写作水平太低,投出去的稿子都如石沉大海,让我不免心灰意冷,萌生了不再写稿给《润》的念头。这年8月,我意外收到《润》寄来的7期样刊,上面转摘了我的“享受与名利无关的寂寞”的文章,我赶紧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表弟,他祝贺我:“我就知道你会和她喜结良缘的。不过我比你早些日子就看到了,学校已将它作为范文推荐给了学生。孩子们知道你是本地作者后,都表示要拜你为师呢。”我赶紧说:“千万别这样,我可承受不起。再说,这只是一篇转文,截止目前,我的文章还没有在原创栏目刊登过呢,这也是让我耿耿于怀的。”表弟鼓励我:“有了好开头,以后定会有大收获。”
2010年8月,我认识了《润》的编辑姜杨老师,当我第一次将稿子投给她后,她很快就回了信,勉励我:“文章很适合《润》的风格,希望能与你长期合作,也相信你能写出青少年喜欢的佳作来。”这让我受宠若惊的同时,也坚定了与《润》续写美好缘分的信心。在当年《润》的10期上,我的“生活就是向前走”,终于登上了原创栏目。姜老师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我:“这篇文章受到了主编的格外赞赏,并放在了自己博客的空间。”
此后,我就将投稿的重点放在《润》文摘上,虽然改版后,让我在一段时间难以适应,好在有姜老师的及时点拨,我很快找到了写作方向,又恢复了以往的激情。
几天前,我在与中国作协会员、2004年中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获得者(作品:苹果与女人)韩振远先生相聚时,和他说起了《润》。原以为他对《润》不了解,殊不知他竟滔滔不绝:“认识《润》,还要感谢我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订阅《润》。开始我还极力反对,认为现在没有几个杂志适合中学生阅读,还是多读几本中外名著为好,她没有听我的,依然每年都要订阅《润》,偶然一次我拿起《润》,不知不觉竟被深深吸引,看起来就难以放下。等我将手头的一个长篇小说告一段落后,也要为《润》好好写几篇文章。”
对他的表态,我深为感动,连连说:“那敢情好,我保证,你一旦喜欢上了《润》,这辈子就会与她不弃不离!”
当接过杂志,看到封面上那个大大的《润》字,我不由得眼睛一亮,继而脱口而出:“好漂亮的封面啊,不知道内容是否也像封面这样漂亮呢?”表弟说:“你看看不就知道了?”我便急急翻开了去看,很快就被里面一篇精彩的文章所吸引,看完后禁不住大发感慨:“真是应了‘用智慧点润缺失,用挚爱点亮心灵’的办刊宗旨,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啊!”
吃饭时,我俩不知不觉又聊到了《润》上来。表弟告诉我,他是临出学校大门时,门卫将刚来的新杂志塞到他手上的,就顺便带来让我看看。他说:“《润》是我们学校向学生推荐订阅的首选杂志,她也是孩子们最喜欢阅读的杂志,他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从此,我试着给《润》写稿。也怪自己写作水平太低,投出去的稿子都如石沉大海,让我不免心灰意冷,萌生了不再写稿给《润》的念头。这年8月,我意外收到《润》寄来的7期样刊,上面转摘了我的“享受与名利无关的寂寞”的文章,我赶紧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表弟,他祝贺我:“我就知道你会和她喜结良缘的。不过我比你早些日子就看到了,学校已将它作为范文推荐给了学生。孩子们知道你是本地作者后,都表示要拜你为师呢。”我赶紧说:“千万别这样,我可承受不起。再说,这只是一篇转文,截止目前,我的文章还没有在原创栏目刊登过呢,这也是让我耿耿于怀的。”表弟鼓励我:“有了好开头,以后定会有大收获。”
2010年8月,我认识了《润》的编辑姜杨老师,当我第一次将稿子投给她后,她很快就回了信,勉励我:“文章很适合《润》的风格,希望能与你长期合作,也相信你能写出青少年喜欢的佳作来。”这让我受宠若惊的同时,也坚定了与《润》续写美好缘分的信心。在当年《润》的10期上,我的“生活就是向前走”,终于登上了原创栏目。姜老师第一时间将喜讯告诉了我:“这篇文章受到了主编的格外赞赏,并放在了自己博客的空间。”
此后,我就将投稿的重点放在《润》文摘上,虽然改版后,让我在一段时间难以适应,好在有姜老师的及时点拨,我很快找到了写作方向,又恢复了以往的激情。
几天前,我在与中国作协会员、2004年中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获得者(作品:苹果与女人)韩振远先生相聚时,和他说起了《润》。原以为他对《润》不了解,殊不知他竟滔滔不绝:“认识《润》,还要感谢我女儿。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订阅《润》。开始我还极力反对,认为现在没有几个杂志适合中学生阅读,还是多读几本中外名著为好,她没有听我的,依然每年都要订阅《润》,偶然一次我拿起《润》,不知不觉竟被深深吸引,看起来就难以放下。等我将手头的一个长篇小说告一段落后,也要为《润》好好写几篇文章。”
对他的表态,我深为感动,连连说:“那敢情好,我保证,你一旦喜欢上了《润》,这辈子就会与她不弃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