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使数学问题更贴近现实生活,并且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特色,体现数学文化价值。
关键词: 高职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案例
一、背景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课程设置也基本上贯彻了这一思想。但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有些情境的创设并不妥当。那么,怎样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呢?
二、问题情境的内涵
问题情境是指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态。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这里的情境问题与传统教材中的例子有相同之处,它们都被用来作为引入数学概念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区别之处在于情景问题是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特点是问题的数学背景包含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而且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的,与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严格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相关联。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并且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问题情境的素材要科学合理。
必须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同时要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不是为了一个纯数学题目,牵强附会地把它包装在一个联系并不是很自然的情境中;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问题情境,绞尽脑汁,结果反而在情境中所传达的信息是相对消极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了负面的作用。
(二)问题情境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已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激发出学习兴趣,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地提高数学认知水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问题情境要难易适度。
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情境过于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问题情境要经得起推敲。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有启发性,置学生于“愤”与“悱”的状态,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广泛地类比、联想与猜想;其次要有开放性,或提问开放,或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或解题策略不唯一,引发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最后要有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
四、高职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案例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案例1:在讲分段函数时,出示题目:参加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住院治疗的病人享受分段报销,保险公司制定的细则:不超过500的部分不予报销;超过500—1000的部分,报60%;超过1000—3000的部分,报80%……某人住院治疗后得到的报销金额是1000元,问此人的住院费是多少?
基于现在的“分段收费(报销)”,此类型的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正确分段,切记重复计费。
类似的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存款、贷款、购物(房、车)分期付款、纳税、商家返券、坐出租车等,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基于数学文化的问题情境设置。
在讲二项式定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杨辉三角,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体会数学文化。数形结合可让学生看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通过这样的赏析,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和熏陶,用心灵去体会数学独特的魅力。
(三)巧设悬念引疑激趣。
案例2:有一个只允许单向通过的窄道口,通常情况下,每分钟可过9人。一天,王老师到达道口时,发现由于拥挤,每分钟只能3人过道口,此时,自己前面还有36人等待通过(假定先到的先过,过道口的时间忽略不计),过道口后,还需7分钟到学校。(1)此时,若绕道而行,15分到校,为了节省时间,王老师应绕道而行,还是选择过拥挤的道口去学校?(2)若在王老师等人的维持下,几分钟后,秩序恢复正常(维持秩序期间,每分钟仍是3人过道口),结果他比拥挤的情况下提前了6分钟,问维持秩序的时间是多少?
对于这个悬念型的问题,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解答。解出后,也定会增大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五、体会与认识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实现于现实。问题情境是现实数学的出发点,是数学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生应用数学的领域。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就是用问题情境建立并沟通的。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使我们更快地适应生活的挑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及规律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这样,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晓军,张维忠.数学文化视角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10-11.
[3]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马斌.创设问题情境 贯彻新课程理念[J].数学通报,2007.10.
关键词: 高职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案例
一、背景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课程设置也基本上贯彻了这一思想。但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有些情境的创设并不妥当。那么,怎样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呢?
二、问题情境的内涵
问题情境是指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有“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状态。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这里的情境问题与传统教材中的例子有相同之处,它们都被用来作为引入数学概念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区别之处在于情景问题是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特点是问题的数学背景包含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而且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的,与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严格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相关联。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并且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问题情境的素材要科学合理。
必须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同时要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不是为了一个纯数学题目,牵强附会地把它包装在一个联系并不是很自然的情境中;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问题情境,绞尽脑汁,结果反而在情境中所传达的信息是相对消极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了负面的作用。
(二)问题情境要有方向性。
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已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激发出学习兴趣,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地提高数学认知水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问题情境要难易适度。
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情境过于简单,就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问题情境要经得起推敲。
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有启发性,置学生于“愤”与“悱”的状态,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广泛地类比、联想与猜想;其次要有开放性,或提问开放,或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或解题策略不唯一,引发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最后要有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
四、高职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案例
(一)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案例1:在讲分段函数时,出示题目:参加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住院治疗的病人享受分段报销,保险公司制定的细则:不超过500的部分不予报销;超过500—1000的部分,报60%;超过1000—3000的部分,报80%……某人住院治疗后得到的报销金额是1000元,问此人的住院费是多少?
基于现在的“分段收费(报销)”,此类型的题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正确分段,切记重复计费。
类似的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存款、贷款、购物(房、车)分期付款、纳税、商家返券、坐出租车等,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基于数学文化的问题情境设置。
在讲二项式定理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杨辉三角,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体会数学文化。数形结合可让学生看到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通过这样的赏析,让学生接受数学文化的洗礼和熏陶,用心灵去体会数学独特的魅力。
(三)巧设悬念引疑激趣。
案例2:有一个只允许单向通过的窄道口,通常情况下,每分钟可过9人。一天,王老师到达道口时,发现由于拥挤,每分钟只能3人过道口,此时,自己前面还有36人等待通过(假定先到的先过,过道口的时间忽略不计),过道口后,还需7分钟到学校。(1)此时,若绕道而行,15分到校,为了节省时间,王老师应绕道而行,还是选择过拥挤的道口去学校?(2)若在王老师等人的维持下,几分钟后,秩序恢复正常(维持秩序期间,每分钟仍是3人过道口),结果他比拥挤的情况下提前了6分钟,问维持秩序的时间是多少?
对于这个悬念型的问题,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解答。解出后,也定会增大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五、体会与认识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实现于现实。问题情境是现实数学的出发点,是数学教学的平台,也是学生应用数学的领域。现实世界与数学世界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就是用问题情境建立并沟通的。合理的问题情境可使我们更快地适应生活的挑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及规律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这样,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才不会成为空话,数学课堂才会生机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维忠.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晓军,张维忠.数学文化视角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10-11.
[3]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马斌.创设问题情境 贯彻新课程理念[J].数学通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