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重庆的“范特西”影展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法兰克福晕晕乎乎地飞了十多小时回到杭州,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再飞,降落的地点,是雾城重庆。以前我总以为上海是一个够魔幻的地方,令我没想到的是,重庆竟是一个使我产生更多魔幻想象的城市。它的整一个世界都笼罩着似是从古墓中掘起来那股迷离,在这样的环境中,注定是要邂逅一个“范特西”(魔幻)的影展的。
  
  造影青春的“范特西”
  
  离开机场,与CIFVF的接待志愿者约在瓷器口古镇见面,组委会把所有入选的导演和嘉宾安排住在了古镇上紧挨着嘉陵江的一家国际青年旅社,后现代的气场一下子浸润了我们。拿到CIFVF的资料袋,瞄了下活动日程,一下感觉很好玩,组委会安排了诸如主席派对、观光游、红峰派对、志愿者派对、选片人之夜、乒乓球比赛等看起来和影展并无关联的外围活动。果然印证了我来之前在郑正主席博客中看到的一句话“电影并非最重要的啊,好玩第一位呢!”。
  晚上是一个派对,我一个后生,亦步亦趋害羞地加入其中,见到了《几颗智齿》的导演杨瑾,《小动物》的导演薛鉴羌,《家谱》的导演杨平道等。
  第二天早上,因为住的地方离影院较远,组委会有班车接送导演们过去。去到现场,感受到了独立电影确实在商业电影的夹缝中生存,上午放映场次在一个不大的影院,过来看片的人并不太多,和我在德国看片的情况有点大相径庭,当时500座的影院场场爆满。应亮导演更在现场开了一个很魔幻的玩笑说,“我们这个影院很奇特,在屏幕的右下方养了一只猫,备有猫粮和水;在屏幕的左下方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办公室,放片时候还有人走进走出;而在影院门口写的不是电影院而是KTV,在厅对面是一个标注着18禁的999号包厢,充满了魔幻性啊!”
  两天之后,等我们全车人移师沙坪坝影院的时候,观影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场地也大了,人也明显多起来了。某天,闹了一个笑话,但它却安慰了在座所有独立电影人,2厅正在展映黎小锋导演的纪录片《我最后的秘密》,隔壁厅在上演《2012》,结果一位观众买了商业电影的票却走错了厅,坐在2厅不但看完了“秘密”一片,还颇受感动,下了场来向组委会要下午的票。应亮老师喜悦地说:“独立电影终于又一次战胜了商业电影,感谢小锋导演。”
  说说几天来看片的情况。第一天看到了宁浩导演早期的片子《香火》,用的也只是PD150这样的机器,影片粗粝地叩击了这个社会某些无奈的黑点,主人公的处境有点黑色幽默;《晒棉被的好天气》来自海峡那头,不由想起台湾电影《小站》,一如既往的平淡,一如既往的打动;刘伽茵导演的《牛皮》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片,全片23个镜头,没有一个给我多余的感觉,那种逼近的气息更让观者窒息,偶尔跳出来的几句笑喷饭的台词颇有点冷幽默的调调,更重要的是,片子让我想起了我的家庭,一个同样拮据、狭窄、无奈的下岗家庭,同样的背负,佩服导演对空间的切割组合;《我最后的秘密》那就不用再多说了,看过4遍以上,甚至傻傻地分解过每个镜头,我比较喜欢这种脉脉打动你的诗人般的咏叹;《几颗智齿》,着实赞叹杨瑾导演对影像的独到理解和那种深深的冷幽默气质,一部我甚至可以当作纪录片的剧情片,但在调度上是纪录片所做不到的。
  
  龙标与虫标
  
  影展期间,导演们一直围绕着一对反义词在不断琢磨着,就是“龙标”与“虫标”电影(也许可以理解为体制内电影与独立电影的区别)。在重庆大学搞了一个导演讲座,是论坛的形式,主要讨论了无龙标剧情片的未来问题,应亮导演、杨瑾导演、杨平道导演作了交流。导演们还是坚定地表达了作为导演应该以艺术为追求的理想主义观点,还有观众提到了是否有可能构建一个独立电影运作的体系,当然体制都是会有推动性和制约性两面的。
  听到这里,我也私下想到,明年影展是否可以设立一个“带龙标的好纪录片”展映单元呢?中国一些体制内的纪录片还是相当不错的啊,比如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红跑道》、《初潮》、《闲着》等片都是相当有纪录精神的力量之作。
  闭幕影片是林鑫老师的《同学》,相当有力量的群像刻画,当年的同窗好友,经历了时间的研磨,各自不同的现状,就是一根现实的爪子,抓住了时代柔弱的脊梁,群像给我们力量。
  很可惜,因为要赶飞机,看了一半只好退场,退出影院的时候,又看到大把大把的观众正拿着抢购到的电影票和香喷喷的爆米花在拥挤地等待进场看他们的商业大片,我默然地又有了一种戚戚的感伤,感伤什么时候独立思考可以成为一种流行。
  (责任编辑:傅文斯荔)
其他文献
编者按:后期,是整部影片完成的最后阶段,也是决定成败的时刻。当我们讨论过制作目标,浏览了全部素材,并且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想法后,如何把素材变成想要的影片呢?无论你的制作目标是什么,后期制作过程都大致相同。    学会讲述感人的故事    后期制作的第一步就是为故事做计划——这一步应该在拍摄素材前已经做了(也许没做)。把影片的故事过程在纸上画成一个图表(也叫故事板)——想象解说词怎么出现——决定如何开
期刊
国内国外,演艺圈五年的摸爬滚打,汗水与泪水一路随行。漫漫长路,他走得无比艰辛,却又无比坚强。终于,一切的阻碍再也无法埋没他出众的才华,台上台下,他赢得了掌声一片。2010年7月17日、18日,在北京展览剧场众多歌迷见证了他破茧成蝶后的重生,而他回报给他们一场华美梦境,一切以“庚心”为名。  他,是韩庚。   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的他曾经这样介绍自己。2004年开始,他的作品就
期刊
摄像机与照相机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单反相机的高清摄像性能早已风生水起,引人瞩目。而高清摄像机的拍照功能同样与时俱进,索尼最新高清摄像机HXR-MC58C则更加诠释了这样的应用理念。它不但提供优秀的高清影像摄录,静态图片的拍摄也让人刮目相看。本文就与大家分享短暂试用HXR-MC58C后的主观感受。    外观与操作    索尼 HXR-MC58C全黑的造型,内敛而简单,机身功能按键不多,但足够日
期刊
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有一批活跃在婚恋影片拍摄业务的公司和工作室,早就听圈内人提起过大连天和影像工作室的王学勤。他创办和主理现在的天和影像,并以策划、编导、视角、个性鲜明的镜头语言见长,曾多次在大连电视台的DV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如今婚恋影片制作圈里新人辈出,而像王学勤这样耕耘在这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同样不可忽视,他们在多年的摸爬滚打出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营和制作经验。    学习型的天和影像团队   
期刊
翻过雪山出国    来到西藏,发现在雪域高原上很难感受到边境。也许边境线被淹没在崇山峻岭之中,所以不像我在东北中朝边境和中俄边境时那么明确地可以紧挨着边境线的铁丝网前行。这里许多地方没有明显的边境线。  不过,也是大山筑成了天然的边境。长久以来,两边的人们来往起来并不容易。  当我来到定日县城,珠峰大本营的必经之地时,问到两个生长在这里的会说汉语的藏族少女,是否知道珠峰的另一边是哪一个国家。她们睁
期刊
DV(Digital Video)指不同于电影胶片记录影像的介质,一种个人化的影像表现方式。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同时,动态影像不仅指DV数字动态影像,还包括数字软件制作的动态影像作品。它们都以自己低成本和轻巧灵便的特点拉近了被摄者和拍摄者之间的距离,打破了原有的记录影像的媒介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它的关注生活和表现生活,进而传达制作者对动态影像的“意境”追求。    关键词:数字动态影像千与千寻宫崎骏
期刊
引领影像潮流的EOS MOVIE近期似乎成为数字电影的新宠。除了众多优秀的摄影师开始尝试使用EOS MOVIE系列照相机的动态影像功能在拍摄图片的同时,开始拍摄动态影像,更有诸如宁浩、岩井俊二等电影人开始使用佳能EOS 5D Mark II拍摄自己的新作。高画质和便捷性的优势使EOS MOVIE在未来的电影制作中越来越受到青睐。  2010年8月10日,由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主办的主题为“影像革命
期刊
说说DV这些事,咱们接着聊。这个月小郝可是太忙了,从8月初开始简直就是“空中飞人”的生活,因为和索尼公司合办了“索尼杯”婚庆视频大赛的活动,所以我和BOLIN新文化团队的沈博、王琳组成了一个讲师团,奔赴北京、上海、广州进行了婚庆设备的讲座。  我不止一次在“白话DV”中谈到了婚庆行业,这是一个发展迅速且值得DV人尊敬的行业,因为大家都在使用DV进行着消费,只有婚庆行业在使用DV作为工具来创造价值,
期刊
“阿凡达”其实是梵文的词汇,意思为“化身”。最近如火如荼的3D电影《阿凡达》采用了拉丁写法:Avatar,当然意思并没有变化。在这部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潘多拉”星球源于希腊神话,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故事描述方式算是“博采众长”吧。  与以往不同,阿凡达创造的是无数部影片所不能达到的票房神话,也许这是导演卡梅隆的特异功能,我们现在仍然对他的上一部作品《泰坦尼克号》膜拜不已,从一个神话到另一个神话,除
期刊
被“冯迷”们翘首以盼了近一年的《唐山大地震》终于在2010年7月中旬上映了,除了震撼的IMAX视觉效果,这个“谋杀”观众纸巾的故事就像片花中那句“亲人,永远是亲人!”的广告语一样触动了不少人的内心世界。而这个故事背后,也有不少年轻人的理想成为了现实。   肖洋,《唐山大地震》年轻的“80后”剪辑师,一个理想主义的坚持者。在肖洋看来,这部票房已经突破5亿元的影片除了有丰沛的情感外,更让人震撼的是影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