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起源于古印度的桑奇窣堵波,主要用于安置得道高僧的遗骨及经文、法物等。而塔自从传入中华大地之后就发生了形与质的变化,造型更加多样,外观更加有特性,从体量上远远超出了原本的模样。古塔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也体现出了包含与创新的精神,及古人精湛的建筑与装饰技艺。北京是多朝古都,在这片本地上汇集了形态各异的古塔,它们或是饱经风雨,或是修复重生,但都矗立于京华大地之上,用存在的力量为世人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旅游》杂志的老读者赵程久先生,20多年间他先后拍摄古塔4000余座;退休后的赵程久更是把家里变成了古塔博物馆,展示着他收集的不同风格的古塔模型。
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在我国早期楼阁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佛教建筑。楼阁式塔始于东汉,最初为木结构,后发展为砖、石混合结构。其特点是:高大壮观,现存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每层间距较大;塔身各层砌有楼阁似的门、窗、柱、橡、斗拱等;塔内多为空心,并设楼梯供人登临。
良乡多宝佛塔
良乡多宝佛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东关村的昊天公园内,俗称良乡塔,又称昊天塔,其所在的公园也因此得名。它始建于隋代,唐代曾翻修。现存塔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塔高约36米。空心楼阁式,塔内有梯可以登顶。在古代宋辽交战时,此塔曾起到瞭望敌情的军事作用。此塔是北京地区最高大的楼阁式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琉璃塔
香山是北京三山五园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节点,山上文物古迹众多,香山多宝琉璃塔就是其中之一。此塔位于香山宗镜大召庙之南,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琉璃塔,塔高近30米。塔的基座和塔身全部用琉璃砌筑而成,独具特色,颇为壮观。
颐和园多宝琉璃塔
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最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区之一,深受游客青睐,但很多游客可能都不知道在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坡上,有一座建于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多宝琉璃塔。此塔是八角七层琉璃塔,为重檐楼阁式,高约16米。其色彩丰富,比例匀称,精巧玲珑,是琉璃塔中的杰出作品。
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是从楼阁式塔发展而来的,出现在楼阁式塔由木制结构向砖石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其高度、体量均与楼阁式塔相似。密檐式塔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金,是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其特点是: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大多饰以佛龛、佛像及门窗、橡柱、斗拱等;第一层塔身之上的各层檐之间紧密相连、距离较短,并无楼阁式的窗、柱等;大部分密檐式塔为实心塔,不能登临。密檐式塔也是北京现在古塔中占比较高的一类。
天宁寺塔 在北京西二环上有一座天宁寺桥,桥的西南角就是北京最著名的古塔之一,天宁寺塔。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现存天宁寺塔建于辽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年)。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57.8米,由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等部分组成。第一层塔身,八面相间雕有拱门、棂窗,并饰有浮雕像;其上十三层密檐,紧密相迭,不设门窗,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
此塔造型优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称赞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金仙公主塔
云居寺金仙公主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石经山南台顶上,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04年),全部用石块砌筑。第一层塔身比例高大,上施密檐七级,目前塔刹已失。在第一层塔身正门上刻火焰形尖拱,两旁刻力士守门,刻工生动有力,保存了唐代原物的风貌。
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明朝历史中一位传奇的人物。16 岁出家,67 岁辅佐朱棣登上了皇位,主持修建过北京城,还参加过《永乐大典》的编撰工作,以83 岁高龄去世,埋葬于北京房山区。姚广孝墓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常乐寺村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于明朝宣德元年(1426 年)建成。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九层,高29.7 米,实心密檐式。远眺此塔,雄伟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狼窝港密檐塔
狼窝港密檐塔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狼窝港(西斋堂村)的山坡上,原有三座僧塔建于明英宁天顺三年(1495年),呈品字形排列,现存大小两座塔。大塔高约6米,砖砌六角形三层密檐式。小塔高约2.5米,为砖砌六角形,密檐仅为一层,仿亭阁式。
慈寿寺塔
地铁慈寿寺站是6号线路与10号线的换乘车站,上下班时北京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而在地铁站南侧的玲珑公园里,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的慈寿寺塔,却在这里静静地见证着北京的变化。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亦称八里庄塔,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为生母李太后,依照天宁寺塔的外貌修建的。历时两年建成,也有人戏称它是天宁寺塔的姐妹塔。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50米。塔基须弥座雕有多种乐器雕塑;塔身雕有精美佛像;密檐上每根檐橡都挂有铁制风铃,在微风的撩动下发出美妙的声音;塔刹为钢制鎏金宝瓶。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老人塔
在北京西城的古城文化保护区内有一条砖塔胡同,胡同因位于东口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万松老人塔建于元代,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是金、元两朝的佛教大师。其圆寂后,遗体被秘密藏于此塔中。它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二环路以内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塔为青砖结构,原为七层,平顶。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层,添加塔尖。現塔为平面八角形,九层,高15.9米。此塔小巧玲现,朴实无华,保持了金、元时期塔的风格。如今塔所在的小院是正阳书院、北京砖读空间,书店里络绎不绝的年轻人,让小院焕发了新的生机。
广慧通理禅师塔
广慧通理禅师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下塔院内,是下塔院中最高大的塔。此塔位于下塔院的中心,为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22米。塔刹为覆钵式小塔,造型别致。
广慧通理禅师姓侯,名开性,怀柔县灵迹人,生于辽乾统四年(1104年),9岁到源柘寺出家,15岁受具足戒,金大定年间主持潭柘寺法席,大定十五年(1175年)圆寂后埋于塔内。
佛牙舍利塔
佛牙舍利塔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灵光寺北院内。原塔建于遼道宗咸雍七年(1071年),名为招仙塔,1900年被八国联军炮火所毁,现只留塔基。195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建新塔,于1964年落成。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高51米,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国古典佛塔传统,在结构上采用了现代建筑技术。全塔为砖石结构,塔身采用唐宋时期北方流行的单层密檐形式,宽阔的底座以汉白玉石为塔基,每层配以绿色的琉璃瓦;塔顶安有鎏金宝瓶,塔内分为七层殿堂,底层四壁嵌镶碑刻经文,有石梯上达佛牙舍利堂。堂内以七宝金塔供奉佛牙舍利。
太古化阳洞石塔
太古化阳洞石塔又称观音舍利塔、马鞍山护国宝塔。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极乐峰下太古化阳洞洞口,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全部用精美的青石雕刻。平面八角形,十一层密檐式,高约6米。此塔造型优美,比例和谐,各种雕刻艺术手法精湛,技艺高超,是北京明代石塔中的杰出代表。
燃灯佛舍利塔
燃灯佛舍利塔,俗称通州塔,位于通州大运河河畔,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唐、元、明历代均有修缮;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塔遭大地震损坏,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塔为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高53米,造型别致;每层每檐每角都悬有铜制风铃,共计2224个,是国内古塔中悬挂风铃最多者之一;塔刹由八角形须弥座及两层仰莲上置铜制相轮圆标、铜镜、如意托、扁方柄等组成,铜镜是国内已发现古塔中最大的。塔顶部西北处自生一株榆树,生长多年,形似三层塔,俗称塔树,现已移植到塔下。
渗金多宝塔
渗金多宝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大殿内,建于明天启二十年(1592年),始立于长椿寺,后迁至此。塔由铜、锌、银、金等金属合铸而成,塔式为辽代建筑风格,十三层密檐式仿砖木结构,高约6 米,重十余吨。塔体由塔顶、塔檐、塔身、塔基四部分铸件组成,塔体周身塑有佛、菩萨、罗汉、诸天等雕像400 余尊,其塑像造型生动,为明代雕塑风格。该塔铸造工艺精湛,佛教艺术价值极高。 十方诸佛宝塔
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有一座占地55.7 公顷的古塔公园,是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公园因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的十方诸佛宝塔而得名。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九层密檐式,高25.18 米;塔座高3.2 米,有拱券形门洞,洞高1.78 米,门洞外的正上方刻有楷书“十方诸佛宝塔”石匾。此塔保存完好,至今塔身坚固,檐角分明,气势壮观。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照塔
照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南尚乐乡塔照村东山巅,建于辽代(具体时间不详)。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密檐式,高约15米。此塔高耸山岭,几十里外清晰可见。照塔一词取“照塔层层,不如暗处一灯”之处,塔下村庄因此得名塔照村。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法均和尚衣钵塔与墓塔
法均和尚衣钵塔与墓塔都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戒台寺戒坛院的山门外,由因位置区别,分别称为南塔、北塔,两塔建于辽大康元年(1075年)。塔身皆为砖结构,八角形,五层密檐式。南塔高约12米,因塔内存有法均和尚的袈裟、食钵和度牒等物,故称此塔为“衣钵塔”。北塔约13米,塔前有辽代碑刻一处。两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又称藏式塔,其形制与原始的印度窣堵波相近。藏传佛教在元代有较大范围的传播,覆钵式塔也随之大量建造。其特点是塔基为高大的须弥座;塔身多似半圆形覆钵;塔刹竖高,上有多层相轮。
北海白塔
北海公园的白塔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琼华岛之巅,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康熙、雍正时期曾两次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多次修缮。塔为砖石结构覆钵式塔,高35.9米。塔身全部为白色,正面有壶门式焰光门,上刻梵文咒语,塔前高台上有一琉璃小殿,名善因殿;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
妙应寺白塔
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众多老北京四合院建筑中,一座白色的古塔犹如鹤立鸡群,格外醒目,那就是妙应寺白塔。由于白塔过于出众,所以北京的老百姓更习惯把妙应寺称作白塔寺,就连公交车站也定名为白塔寺站。白塔寺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 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至元十六年(1279 年)建成。
妙应寺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为砖石结构。下有三层台基,台基上覆钵式样塔身,再往上为塔脖、十三天、青铜宝盖和宝顶。白塔比例匀称,高50.9米,其制如盖,通体雪白。
白塔庵塔
白塔庵塔(又称建文帝衣钵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路东中国画研究院内,建造年代不详。塔为砖石结构,高约25米,覆钵式。塔基为单层须弥座,上为六层青石雕成的仰莲,塔身为青石砌成,四面均有佛龛,十三天由环行石料垒砌而成,塔刹有铜制华盖和宝瓶。
相传明惠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圆寂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此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 云居寺高僧墓塔
云居寺高僧墓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北塔北侧土台下,建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此三座砖石砌成的覆钵式塔高约6米,塔身正面镶嵌塔铭,字迹已风化,只有中间一塔铭可辨认出“圆通广公和尚”。
相传圆通三兄弟进入佛门后,被指派下山拉运砖瓦以建造寺院。在回云居寺途中突遇大雨,雨水汇聚成河挡住归路。老二双手合十,口念真言,苇席浮桥瞬时出现,三人携砖瓦顺利渡河。后人为纪念三人功绩,修建了三座形制相同的和尚塔,称为“三公塔”。
金刚宝座式塔
金刚宝座式塔是在一巨型台座上建造五座小塔,中央塔略大、四角塔略小,较多地保留了印度佛陀迦耶塔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和变化。大多为明清代修建。其特点是:高大华丽,台顶五塔为密檐式或覆钵式。五塔寓意有二:一是佛经记须弥山上有五座佛山,二是五塔代表五方佛。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北京海淀区白石桥的东面有一条五塔寺路,那里有座五塔寺。寺中有五座形制独特的古塔,这就是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又称正觉寺塔或五塔寺塔,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金刚宝座塔。宝座高7.7米,塔座上有1个琉璃罩亭及5座密檐塔,中塔高8米,四角小塔高7米。全塔饰有精美雕刻佛像500余尊和其他图案,其造型近似印度建筑,结构和雕刻手法则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五塔寺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
清净化域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西黄寺内。西黄寺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是达赖喇嘛和班禅来京的驻锡之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秋,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从西藏来到北京为乾隆祝寿,于当年十一月在京圆寂,次年舍利金龛回藏。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寺后楼前建班禅六世衣冠冢,称清净化域塔。塔座高3米,主塔为高15米的藏式覆钵式塔,四隅的八角形幢式塔,高約8米。此金刚宝座式塔融汉藏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是北京西山文化带上重要寺庙之一,创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后经明、清扩建,始具今日规模。而它为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最高之处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金刚宝座塔。此塔全部用汉白玉石建成,是仿照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形制建造的,高34.7米,是我国现存金刚宝座式塔中最高的一座。塔座上筑有五座方形密檐石塔,中间大塔十三层,其余各为十一层;另有两座圆形藏式塔。此塔仿照西藏传统形式雕刻。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封葬于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林
塔林是历史悠久的寺院旁成群古塔的总称。这些古塔是该寺院中历代高僧的墓塔,少则几座,多则几十座,甚至达到几百座。寺院的历史越悠久,规模越大,塔林中塔的数量也就越多。塔林的价值,不仅在于塔的数量较多,还在于塔的类型丰富,并表现了多个朝代的建筑风格和工程技法。
银山塔林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的古延寿寺遗址上,现有十八座比较完整的佛塔。从佛塔的建筑年代看,分别属于唐、辽、金、元、明时期,其中以金、元代居多。从构筑材料看,则分别以砖、砖石和块石砌成。塔的造型奇异,大小不一,布局匀称,场面壮观,可称之为“佛塔博物馆”。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林中比较集中的有七座,其中五座为辽、金代建造,两座为元代建造。五座辽、金佛塔分别为八角形十三层或六角形七层的密檐式塔,砖石砌筑,高约20 米。以“佑国佛觉大禅师塔”最为突出,塔前的石雕供台更显其大禅师的不凡地位。五塔前左为“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塔”,前右为“故懿行大师塔”,后左为“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后右为“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另两座为砖石砌筑的覆钵式塔,现塔刹已失。
塔林东山坡上的砖砌密檐式塔及西南方向的砖砌密檐和覆钵相结合的组合式塔,均为元代建筑风格,造型也各有特色。塔林东南方及西侧、南侧之塔,均为石砌覆钵式塔。
潭柘寺塔林
源柘寺塔林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山门外南山坡上。据《潭柘寺志》记载:寺西北莲花峰上有唐代天宝年间建造的华严和尚塔,寺西南莲花峰的山腰有后唐从实禅师和清代源谅律师的墓塔,寺南还有南辛房村塔院,均因年代久远而无存。现寺前上、下塔院中的僧尼墓塔和塔院外存留的墓塔共有78座。这些墓塔建造的年代为金、元、明、清代,塔的造型及风格各异。塔林中的古塔比较集中,保存基本完好,是北京最大的一处塔群,为研究我国佛教和古塔提供了重要的建筑实物和珍贵资料。
其他类型的塔
北京现存古塔形制多样,除上述较为典型样式的古塔之外,还有一些造型奇特,风格迥异,也有一些古塔因建筑材料特殊而非常罕见。
妙相亭佛塔
妙相亭佛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万佛楼西侧的妙相亭内,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塔为石结构,八角形,高6.88米。塔身为十六面,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题的像赞。十六尊罗汉像石刻为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四門塔
四门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车耳营村,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塔为石结构、平面四方形,单层、石室形式,高约10米。此塔是专为保藏一尊北京地区最古老的鲜卑族北魏孝文帝石雕佛像而建造的石室,建筑风格简练明快、整洁大方,为古塔中所少见。
塔中供奉的佛像身高1.65米(连座通高2.2米),由一整块花岗岩镌刻而成,佛像身后雕饰背光,佛像背面雕有12排124尊小佛,雕工精美绝伦。造像使用的天然颜料,虽历经千年仍清晰可见。此造像曾被盗,并被破碎成五块,后由公安机关追回,经修复后被首都博物馆收藏。本文图片为赵程久在佛像被盗前所摄,完整造像的照片现已送给首都博物馆。
法源寺景泰蓝三塔(菩提塔)
李敖先生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让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刹又一次引起了旅游者的关注,而大家却很少知道在寺的三件艺术珍品,那就是法源寺卧佛殿内的景泰蓝三塔,它们分别是六枝镜塔、四方佛塔、喇嘛塔,均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高约3米。三塔做工精致,造型美观,为国家级文物。
天开小舍利塔
天开小舍利塔藏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内,是天开塔地宫出土的文物。1986年秋,天开塔出现了长达半月之久的“放光”现象,为解此谜,1990年文物工作者对天开塔地宫进行了勘察,发现了这座小舍利塔。塔的中部为石函,函内供奉着佛祖舍利,石函上的铭文记载了佛舍利“放光”的传奇史实。塔为汉白玉结构,造型美观,对研究古塔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