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60年前的那个胜利之夜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前,当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父亲的工作单位——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时,医院所在的那个小山沟——刘万家沟沸腾起来。当时,我刚满7岁,对于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不甚明了,但那晚军民满怀胜利的喜悦、欢呼雀跃的情景至今留在我脑海中。
  那年,我住读于延安当地的抗日小学。8月份正值在家过暑假,每天和几个同龄孩子们玩着打鬼子、抓汉奸的游戏,或模仿京剧《三打祝家庄》中的人物,在附近黄土坡上追来打去,弄得浑身是土,筋疲力尽。每天晚饭后,母亲帮我匆匆洗净,我便倒头而睡。
  那天(后来我很快知道并记住了,那是8月15日)晚饭后,父亲照例出去查看重伤员的伤势,母亲帮我洗完澡、换好衣。突然窑洞外响起几声“咣咣”的敲锣声,锣声停处有人高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我噌的一下跑了出去,看到医院的机要秘书边敲边跑,大声喊着。显然他是接到电话最早正式得知这一消息的人,他当时尚未来得及向医院领导汇报,便直接跑出来敲锣向大家宣布这一天大的喜讯。接着,几个先听到喊声的年轻人和我们这帮孩子们也跟着这位秘书绕着山坡上的宿舍区、病房区跑起来,边跑边使劲喊着“日本投降了”、“鬼子完蛋了”……那一刻,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好像我也上了战场,为打败日本鬼子出了力。
  听到喊声,工作人员、家属和轻伤员们纷纷走出窑洞,当他们确认这一消息后,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涌向医院一块较大场地——人们称之为“梨园”的地方。在梨园,人们的情绪更加兴奋,大家握手、拥抱、欢呼雀跃。一位年轻护士拉着我母亲的手,激动地说:“大姐,这下你可以看到女儿了。”因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我的父母出来参加抗战,我姐姐1937年5月出生不久便留在上海由外祖母抚养。小护士流着眼泪说:“我也快3年没见到爸妈了,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
  很快,医院领导们也到了梨园。政委正式宣布这一喜讯,人们再一次长时间欢呼、跳跃起来,许多人摘下军帽抛向空中。政委请住院治疗的一位八路军著名高级将领讲话。他讲了什么我听不太懂,也没记住,只记得他的讲话不断被掌声、口号声和欢呼声所打断。
  天黑了,梨园里燃起一堆堆篝火。人们围着篝火笑着、跳着、高声谈论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篝火间追逐嬉戏。《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此起彼伏地响起。不一会儿,一阵锣鼓声、唢呐声由远及近,是旁边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和附近的老乡们来了。“鲁艺”师生的到来给欢庆的场面增添了更多的情趣。
  医院的外籍医生也深深浸染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被纳粹迫害逃到上海后又参加八路军的德籍犹太医生米勒把我扛在肩膀上,迈着一双长腿扭进秧歌队伍中,他把我放下,几个孩子便涌上去,争着要骑上他那宽阔的肩膀。年近半百的朝鲜医生方禹庸和夫人穿着民族服装,翩翩跳起我从未见过的朝鲜舞。人们围着篝火拉起圆圈,玩起击鼓传花的游戏。从北平来的医务主任现编现唱,声情并茂地表演了一段京韵大鼓;一位壮实的炊事员两手着地、两脚朝天地绕着篝火倒行一圈;头系羊肚毛巾的一位陕北老农,唱起高亢的信天游;我父亲一向严肃、内向,那晚也破天荒地当众唱了一段《游击队之歌》。我从未见他这么高兴过。
  接下来大家做击鼓传花游戏,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那朵“花”恰在我刚要甩给旁边的方韩青时鼓声突然停止。活动组织者提着一筐梨走到我面前,问我表演什么。我一下子紧张起来,恨不得赶紧跑出人群。这时,方韩青拉着我走进场中,学着大人的样子向四周行个军礼,不慌不忙地宣布:“我们给大家表演一个‘鬼子汉奸狗咬狗’。”说完便拉开架势,冲着我“汪汪汪”地叫起来。我马上心领神会,这不是小孩子们经常玩的“狗打架”嘛!我也龇牙咧嘴地朝他“汪汪”起来。我俩在场子里一边叫着,一边左蹿右跳,不时厮打在一起。场外的几个更小的孩子一看我俩的架势,也跟着汪汪、呜呜地学起狗叫,大人们笑得前仰后合。
  夜深了,人们仍然很兴奋。如果不是政委和各科主任再三提醒第二天还有繁忙的工作要做,人们一定会闹个通宵的。
  回到家,父亲迅速睡下,他天亮后还要给伤员做手术。母亲却点燃一支别人送的红蜡烛,说是要给我太奶奶、外婆和姐姐写信。我朦朦胧胧睡去,天亮醒来,见母亲仍在奋笔疾书,脸上还有泪水,旁边放着好几页已经写满字的纸。
  母亲的信是几天后托一位途径西安的同志带到那里再寄出的。我不知外婆她们是否收到这封长长的家信。但4年后上海解放,母亲见到我外婆和姐姐时才得知,我的太奶奶已在抗战胜利前夕因贫病交加而故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晚,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在延安城附近一个小山沟里所看到的军民狂欢的场景,是中华大地上无数城市、乡村、机关、学校、工厂和部队普天同庆欢乐场面的一个小小缩影。
  整整60年过去了,我已是将要步入古稀的老人。然而,60年前的那个晚上却令我终生不能忘记。
  
  责编/曹阳
其他文献
傍晚,晚霞雄壮了天际,静谧的房间,被金色温暖着,屏幕上有人在大合唱,是一排排身着军官服装的人。他们已不再年轻,但咏唱的却是一些永远年轻的旋律: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  军装、和声、肩章、臂膀,还有帽沿下依稀可见的银色……我一瞬间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种感动,是从遥远的昨天一路走来的。那时我12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一天下午,也是这样的夕阳,也是一样的金秋,正在哈军工就读的大
期刊
何伟是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和导演,很多人了解他,都是通过他出演的角色和导演的影视剧。生活中的何伟,更是一个热情、豪放、待人真诚的东北汉子。笔者与他有过多次接触,与他一起聊艺术,谈人生。然而,他谈得最多的是他母亲。在他如数家珍地谈起那些令他魂牵梦萦的往事时,谈着谈着,眼圈就渐渐发红。  何伟的母亲是位普通劳动妇女,因为生活拮据,为了孩子们,她什么活都肯干,什么苦都可以吃,可是只要有一点好吃的,她肯
期刊
合唱指挥教学是高校音乐学院的一门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技能性以及综合性。新媒体环境给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提供了良好渠道及方法,本文结合美国学者珍妮特·R.巴雷特(JanetR.Barrett)、彼得·R.韦伯斯特(PeterR.Webster)合著的《音乐的经验——重新思考音乐教学与学习》(2020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在阐述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
期刊
【摘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恩格斯提出工人政党放弃暴力革命,转向议会斗争,工人报刊同时转向宣传普选和议会活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重大史实和理论问题,预示了西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恩格斯的预言;欧洲党报的转向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向世界郑重宣告: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暴力革命思想和共
期刊
据报道,时下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民事经济纠纷日渐增多。同时,“首付靠父母”,几乎成为职场年轻人购房时普遍的看法。很多年轻人买房、买车都得到父母的巨额资助,这些钱都是父母多年省吃俭用的储蓄。随着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成年子女的结婚、住房成本也成为不少父母新的沉重负担,很多父母为子女解决或部分解决了房款,还要担负子女下一代的养育费用。这些都说明,国人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父母子女之间也无法避免经济利益
期刊
河北省围场县王淑平祝父亲王锡九、母亲于树华金婚快乐,愿他们平安健康地走向钻石婚!
期刊
公爹因病小便失禁,她马上把自家的被褥抱来换上;夏日里,她每天都烧上一桶水为公爹洗澡、擦身;公爹爱吃水果,她就让公爹的卧室里整日弥漫着水果的清香——姚红英,山东省沂蒙山区一名普通平凡的农家妇女,用一颗朴实的孝善之心,使一位残疾卧床的老人奇迹般地度过了第97个生日。   1962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18岁的姚红英经人牵线做媒,与毗邻的汤头镇盖家五湖村小伙子盖学书相爱结婚。婚后,姚红英勤劳贤慧
期刊
【摘要】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城乡之间信息传播的技术和设施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信息能力的匮乏正成为阻碍农村居民发展的“新数字鸿沟”。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农村居民信息能力发展的困境,并探索其能力提升的路径。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农村居民信息能力总体偏低,政府与农村居民缺少有效的互动策略、农村居民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行动路径失谐、通信企业与政府的利益联盟松散,以及乡村非体制精英与普通农村居民的社会
期刊
每天晚上,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播放完,我家的电话就会准时响起来。电话十有八九是母亲打来的,内容不外是提醒明天降温要注意加衣服等等。我多次劝母亲,我们也收看了天气预报,不用担心,可是母亲总是不放心。  其实,我岁数也不小了,可在母亲眼里,我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究其原因:母亲“父母心”太重。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舐犊之情人皆有之,老年人更是表现得明显。父母对子女爱得太深往往化为痴心。君不见,多少父母
期刊
【摘要】19世纪晚期在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晋源西报》(Shanghai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与《上海文汇报》(The Shanghai Mercury)等英文外报,以其有关“中国国民性”的评论与报道为研究对象,考察英文外报中国国民性知识话语的生产机制,梳理与分析这种知识话语所呈现的媒介图景,探究这种知识话语生产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