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新郑市具茨山位于新郑市西南部,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具茨山管委会辖区面积3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其中省级贫困村10个、郑州市级贫困村2个,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1月22日,河南省新郑市具茨山管委会搬迁仪式在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举行。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项目位于新郑市新市镇、辛店镇镇区,总投资10亿元,社区按照“六通十一有两集中”的标准建设,计划安置具茨山管委会全部12个行政村。此前,经过一年多建设,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大槐树村185户村民和柿树行村277户村民相继领到新居钥匙,即将搬入新社区,其余10个村的村民有望今年年底实现入住。
人往哪里去
近年来,新郑市抢抓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搬迁的历史机遇,把山区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有机结合,以新家园、新产业、新市民、新生活为引领,实施山区脱困脱贫奔小康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结合具茨山实际,新郑市在探索实践中打造了三个版本:
一是2006年以前的1.0版本,以就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推进扶贫帮困。先后投入5亿多元对山区道路、供电、供水等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问题,但由于点多面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的落后状况。
二是从2006年到2009年的2.0版本,以“村村融合”和“土地置换”为主导推进扶贫开发。先后对风后岭村、史垌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采取引导251户884名群众下山居住,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就业支撑,群众收入仍然没有保障。
三是从2014年开始的3.0版本,以全域城镇化和全面小康为目标推进扶贫搬迁。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困不脱贫、脱贫不小康的问题,跳出山区抓扶贫,以美好家园新型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将具茨山管委会12个村庄全部集中打包规划至辛店新市镇进行安置,实施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
钱从哪里来
实施具茨山社区易地搬迁,需要投入资金近10亿元。新郑市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统筹算好土地指标账、农民利益账、资金运作账,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算好土地指标账。实现12个村全部搬迁,可整理土地3500亩,按照1050亩进入省交易平台交易的要求,以18万元/亩计算可获资金1.89亿元。辛店镇区搬迁需用土地指标650亩,为景区发展预留指标350亩,剩余土地1450亩,按40万/亩出售,可获5.8亿元。若上述目标全部实现,仅整理土地一项可获资金超过7.69亿元。
算好农民利益账。以3口贫困之家为例计算:按郑州市扶贫资金标准每户补贴3万元,宅基地作价每处补助2.25万元,人均奖补资金1.28万元,仅资金补助就达9.09万元。加上房屋附属物户均补助4万元左右,每户可获补助资金共13万元。按每平方成本价1400元计算,可获得90平方米以上房屋。人均固定资产由不足2万元到增值到近13万元。针对特困家庭和困难群众,建设公益保障房,使其免费入住。同时,在社区配建3万平方米的商业房和标准化厂房作为集体资产,12个村集体固定资产从几乎为零增加到8200万元。
算好资金运作账。采用BT模式融资10亿元,引进林州九建等企业参与扶贫搬迁社区建设。以增减挂钩为主导持续盘活土地,部分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产业园区或镇区挂牌出让,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同时,社区按体量进行商铺配建,总计6.3万平方米,预计收益2亿元,可有效弥补资金缺口。
就业怎么办
易地扶贫搬迁使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为实现稳得住,新郑市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扎实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依托农民合作创业工程,引导15~30岁人群自主创业。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员,开展创办小微企业基础知识培训,最终形成“专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贷款+政策扶持”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对于大专学历以下劳动力,激励其学习进修,拿到专业技能证书,满足创业就业的需要。目前,新郑市成立农民合作社20多家,带动群众创业就业2000多人。
依托城乡劳动力转移工程,引导31~45岁人群就近就业。根据企业用工订单,实施“雨露计划”和推荐就业。按照“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有杭萧钢构、正赢石化、鸿丰新型建材等大型项目入驻园区,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每人每月增加工资性收益2000到3000元。
依托公益性岗位和第三产业发展,引导46~60岁人群充分就业。由管委会牵头,以村庄为单位,将土地流转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的失业保险,开发公益性岗位480个。围绕景区旅游管理、卫生保洁、林木管护、特色种植,使群众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再加上一部分群众从事旅游产业,可安置本地劳动力1000多人。通过以产业带就业、土地流转收益、集体资产收益,人均纯收入每年可突破5000元,2年内达到8000元,5年可达到1.6万元,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资源怎么用
具茨山具有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新郑市把扶贫搬迁与文化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山水田、产城园、健养闲”作文章,提升区域综合价值,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以村组为单位,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每亩600斤小麦的价格进行流转,目前已流转土地1.2万亩。
封山育林,优化环境。以村庄整体搬迁为契机,在景区全面实施“五禁”(禁伐、禁牧、禁开矿、禁火、禁捕),使山区生态得以恢复和改善。
持续投入,打造品牌。近年来,先后投入1亿元对登山步道、景区环境进行管理维护,投资9800万元建设了白居易文化园,总投资1.2亿元启动建设了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杏福时光”区域特色经济项目。2015年4月,与台湾耕富农业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12亿元发展农业休闲生态旅游项目,通过“一弧、两带、五组团”的培育,打造以田园风光、慢城小镇、观光农业为主导的航空港休闲配套区。目前,具茨山已成为郑州、许昌等城市市民休闲体验度假的目的地,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具茨山管委会破解了“幸福密码”,正带领乡民们走向“幸福时光”。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2016年1月22日,河南省新郑市具茨山管委会搬迁仪式在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举行。具茨山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项目位于新郑市新市镇、辛店镇镇区,总投资10亿元,社区按照“六通十一有两集中”的标准建设,计划安置具茨山管委会全部12个行政村。此前,经过一年多建设,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大槐树村185户村民和柿树行村277户村民相继领到新居钥匙,即将搬入新社区,其余10个村的村民有望今年年底实现入住。
人往哪里去
近年来,新郑市抢抓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搬迁的历史机遇,把山区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有机结合,以新家园、新产业、新市民、新生活为引领,实施山区脱困脱贫奔小康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结合具茨山实际,新郑市在探索实践中打造了三个版本:
一是2006年以前的1.0版本,以就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推进扶贫帮困。先后投入5亿多元对山区道路、供电、供水等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问题,但由于点多面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的落后状况。
二是从2006年到2009年的2.0版本,以“村村融合”和“土地置换”为主导推进扶贫开发。先后对风后岭村、史垌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采取引导251户884名群众下山居住,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就业支撑,群众收入仍然没有保障。
三是从2014年开始的3.0版本,以全域城镇化和全面小康为目标推进扶贫搬迁。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脱困不脱贫、脱贫不小康的问题,跳出山区抓扶贫,以美好家园新型示范社区建设为抓手,将具茨山管委会12个村庄全部集中打包规划至辛店新市镇进行安置,实施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
钱从哪里来
实施具茨山社区易地搬迁,需要投入资金近10亿元。新郑市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统筹算好土地指标账、农民利益账、资金运作账,确保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算好土地指标账。实现12个村全部搬迁,可整理土地3500亩,按照1050亩进入省交易平台交易的要求,以18万元/亩计算可获资金1.89亿元。辛店镇区搬迁需用土地指标650亩,为景区发展预留指标350亩,剩余土地1450亩,按40万/亩出售,可获5.8亿元。若上述目标全部实现,仅整理土地一项可获资金超过7.69亿元。
算好农民利益账。以3口贫困之家为例计算:按郑州市扶贫资金标准每户补贴3万元,宅基地作价每处补助2.25万元,人均奖补资金1.28万元,仅资金补助就达9.09万元。加上房屋附属物户均补助4万元左右,每户可获补助资金共13万元。按每平方成本价1400元计算,可获得90平方米以上房屋。人均固定资产由不足2万元到增值到近13万元。针对特困家庭和困难群众,建设公益保障房,使其免费入住。同时,在社区配建3万平方米的商业房和标准化厂房作为集体资产,12个村集体固定资产从几乎为零增加到8200万元。
算好资金运作账。采用BT模式融资10亿元,引进林州九建等企业参与扶贫搬迁社区建设。以增减挂钩为主导持续盘活土地,部分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产业园区或镇区挂牌出让,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建设。同时,社区按体量进行商铺配建,总计6.3万平方米,预计收益2亿元,可有效弥补资金缺口。
就业怎么办
易地扶贫搬迁使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为实现稳得住,新郑市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扎实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依托农民合作创业工程,引导15~30岁人群自主创业。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员,开展创办小微企业基础知识培训,最终形成“专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贷款+政策扶持”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对于大专学历以下劳动力,激励其学习进修,拿到专业技能证书,满足创业就业的需要。目前,新郑市成立农民合作社20多家,带动群众创业就业2000多人。
依托城乡劳动力转移工程,引导31~45岁人群就近就业。根据企业用工订单,实施“雨露计划”和推荐就业。按照“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有杭萧钢构、正赢石化、鸿丰新型建材等大型项目入驻园区,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每人每月增加工资性收益2000到3000元。
依托公益性岗位和第三产业发展,引导46~60岁人群充分就业。由管委会牵头,以村庄为单位,将土地流转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的失业保险,开发公益性岗位480个。围绕景区旅游管理、卫生保洁、林木管护、特色种植,使群众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再加上一部分群众从事旅游产业,可安置本地劳动力1000多人。通过以产业带就业、土地流转收益、集体资产收益,人均纯收入每年可突破5000元,2年内达到8000元,5年可达到1.6万元,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资源怎么用
具茨山具有独特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新郑市把扶贫搬迁与文化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山水田、产城园、健养闲”作文章,提升区域综合价值,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以村组为单位,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每亩600斤小麦的价格进行流转,目前已流转土地1.2万亩。
封山育林,优化环境。以村庄整体搬迁为契机,在景区全面实施“五禁”(禁伐、禁牧、禁开矿、禁火、禁捕),使山区生态得以恢复和改善。
持续投入,打造品牌。近年来,先后投入1亿元对登山步道、景区环境进行管理维护,投资9800万元建设了白居易文化园,总投资1.2亿元启动建设了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杏福时光”区域特色经济项目。2015年4月,与台湾耕富农业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12亿元发展农业休闲生态旅游项目,通过“一弧、两带、五组团”的培育,打造以田园风光、慢城小镇、观光农业为主导的航空港休闲配套区。目前,具茨山已成为郑州、许昌等城市市民休闲体验度假的目的地,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具茨山管委会破解了“幸福密码”,正带领乡民们走向“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