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书名取自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它还有一段卷首语:“没有一个人能像一座小岛那样独自存在;每一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陆地的一部分;倘若海浪冲走了一座岸边的悬崖,欧罗巴便会变小,倘若冲走一块海岬或毁掉你的或你的朋友的房子,情况也是一样。每一个人的死亡也会使我变小,因为我和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所以你永远别问,钟声为谁而鸣,它是为你而鸣的。”
跟海明威有过交往的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一书中特意引用了这些诗句,形容海明威的性格与文风:“这些诗句可以用做海明威的所有作品的题词。时代在变化,他也在变化,但他始终感觉到一个人同大家的关系,我们常常用书面语言把这种感觉称之为‘人道主义’。”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海明威也许并不是一位所谓的人道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里确实带有人道主义倾向。譬如《老人与海》,表现了在自然与灾难面前不服输的人性的力量。又譬如《永别了,武器》,仅仅这书名就可被视为全世界和平主义者的宣言,如果什么时候能给战争砌一座钢筋水泥坟墓的话,这就是最好的墓志铭了。书中的主人公弗雷德在战场上爱上了英国女人凯特琳,爱情的来临使他抛弃了武器:“我决心忘掉战争。我单独媾和。”
谁能判断出他究竟是逃兵呢还是勇士?我们只能说,爱神战胜了战神,他心甘情愿地由战神的麾下投奔到爱神的石榴裙下。如果所有的士兵都能像弗雷德这样清醒(或这样迷醉),人类的战争将破产,而爱情将丰收。当然,这只是文人一厢情愿的理想……不管怎么说,这是海明威小说中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
那是1957年,海明威已经58岁,走路的姿势仍然生气勃勃。马尔克斯很想穿过林阴道,跟逆行的海明威打招呼,既可以自我介绍,又可以向自己崇敬的作家表达钦慕之心,但不知是否冒昧。最后,他还是站在人行道上,把双手握成杯状放在嘴边,像丛林里的野人那样,向马路对面大声喊道:“艺——术——大——师!”
海明威听见了,并且知道过往的行人中是不可能有另一位大师的,于是转过身来,向远处那位叫喊的年轻人挥手致意,用同样的声调回应:“再见了,朋友!”
这是马尔克斯惟一一次见到海明威。可惜海明威永远不知道曾喊他的那位小伙子是谁。(四年后他就去世了。)想象一番那种情景,我就很激动。
这就是两位大师的一面之缘(只有瞬间):一位无名的文学青年在喊着自己的偶像,一位未来的大师在呼唤着一位过去的大师!
跟海明威有过交往的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一书中特意引用了这些诗句,形容海明威的性格与文风:“这些诗句可以用做海明威的所有作品的题词。时代在变化,他也在变化,但他始终感觉到一个人同大家的关系,我们常常用书面语言把这种感觉称之为‘人道主义’。”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海明威也许并不是一位所谓的人道主义作家,但他的作品里确实带有人道主义倾向。譬如《老人与海》,表现了在自然与灾难面前不服输的人性的力量。又譬如《永别了,武器》,仅仅这书名就可被视为全世界和平主义者的宣言,如果什么时候能给战争砌一座钢筋水泥坟墓的话,这就是最好的墓志铭了。书中的主人公弗雷德在战场上爱上了英国女人凯特琳,爱情的来临使他抛弃了武器:“我决心忘掉战争。我单独媾和。”
谁能判断出他究竟是逃兵呢还是勇士?我们只能说,爱神战胜了战神,他心甘情愿地由战神的麾下投奔到爱神的石榴裙下。如果所有的士兵都能像弗雷德这样清醒(或这样迷醉),人类的战争将破产,而爱情将丰收。当然,这只是文人一厢情愿的理想……不管怎么说,这是海明威小说中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
那是1957年,海明威已经58岁,走路的姿势仍然生气勃勃。马尔克斯很想穿过林阴道,跟逆行的海明威打招呼,既可以自我介绍,又可以向自己崇敬的作家表达钦慕之心,但不知是否冒昧。最后,他还是站在人行道上,把双手握成杯状放在嘴边,像丛林里的野人那样,向马路对面大声喊道:“艺——术——大——师!”
海明威听见了,并且知道过往的行人中是不可能有另一位大师的,于是转过身来,向远处那位叫喊的年轻人挥手致意,用同样的声调回应:“再见了,朋友!”
这是马尔克斯惟一一次见到海明威。可惜海明威永远不知道曾喊他的那位小伙子是谁。(四年后他就去世了。)想象一番那种情景,我就很激动。
这就是两位大师的一面之缘(只有瞬间):一位无名的文学青年在喊着自己的偶像,一位未来的大师在呼唤着一位过去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