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人巨噬细胞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内的增殖情况. 方法 按照弓形虫速殖子∶细胞为1∶1的比例将弓形虫RH株速殖子分别与人巨噬细胞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
【机 构】
:
315040 宁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25035 温州,温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温州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温州,32503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人巨噬细胞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内的增殖情况. 方法 按照弓形虫速殖子∶细胞为1∶1的比例将弓形虫RH株速殖子分别与人巨噬细胞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共培养0、6、12、24、48 h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虫体增殖情况.在两种细胞培养瓶中分别接种弓形虫RH速殖子,连续传代,每隔10代取弓形虫速殖子,将其密度调整为1×107个/ml,0.3 ml/只,腹腔接种ICR健康小鼠,记录小鼠存活时间. 结果 在相同条件下弓形虫速殖子侵入人巨噬细胞的时间早于侵入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时间;共培养48 h时,绝大部分弓形虫速殖子胀破细胞,游离在细胞外.在两种细胞培养瓶中分别接种3×106弓形虫RH速殖子,约72 h后均可获得大量游离的弓形虫速殖子,2~3d传1代.人巨噬细胞内连续传代约30次,每代可获得(1×107~4×107)个速殖子,约增殖3~13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中连续传代30次,每代可获得(1×107~3×107)个速殖子,约增殖3~10倍.弓形虫速殖子传代次数为10、20和30代时,人巨噬细胞内传代的弓形虫速殖子接种小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4.3±0.5)、(4.0±0.8)、(4.3±1.2)d,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内传代的弓形虫速殖子接种小鼠的存活时间分别为(4.0±0.0)、(3.7±0.9)、(4.3±0.5)d,各代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弓形虫速殖子毒力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 弓形虫RH株速殖子可在人巨噬细胞和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内增殖并长期稳定传代.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汉川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防治效果. 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达标评估方案》的要求,采取查看资料和现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估.审核近2年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和防治工作方面的数据资料;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进行现场考核,调查常住人口、散养家畜的病情,以及近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环境的钉螺感染情况. 结果 2013年底在汉川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PICC置管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归纳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68例,对发生
目的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对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老年科患者初步实施效果分析.方法 采用老年综合评估量表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接受评估的206例患者,年龄平均为(79.165±9.298)
目的 对云南省昆明市疑似弓形虫病患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方法 应用ELISA法对2008-2012年在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排查的昆明市3 782例弓形虫病疑似患者进行弓形虫I
脂质体(liposome)是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层微囊,具有可与细胞膜融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及能被充分生物降解的特点.设计良好的脂质体膜本身具有免疫佐剂活性.脂质体包裹抗原或编码
目的 探讨螺旋高分辨率CT加拆薄技术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常规螺旋CT、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表现,对病灶的大小、CT值、形态、位置、数目、出现时间进行比较.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螺旋CT能发现26例,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能发现46例,病灶的
目的 探讨院校合作模式下“双师型”护理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中存在的不足,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表》,对
肺功能检查是测量肺功能的筛选工具。随着肺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通过肺功能检查,更加为呼吸道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前评价气道阻塞的肺功能指标主要有FEV1、FVC、FEV 1/FVC、MMEF、FEF50%、FEF75%等,但是相关研究表明,FEV 3/FVC不仅可以反映轻度气流阻塞,而且是判断早期肺部病变的敏感指标。通过总结肺功能发展史、目前检测气道阻塞的相关肺功能指标及其小气道功能的判断
目的 了解不同文化程度消化性溃疡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探讨适合消化性溃疡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60例不同文化程度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熊果酸是广泛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表明熊果酸在脑炎、支气管哮喘、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神经损伤等炎症和氧化损伤相关的疾病中,通过抑制核因子κB、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增加抗氧化物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等机制发挥重要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