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古北水镇,体验北方水乡的独特魅力;在玫瑰情园,感受千亩玫瑰竞相绽放的花田盛景;吃上一顿“全鱼宴”,品尝水库鱼的“108种”花式吃法;入驻乡村酒店,躺在摇椅上看璀璨星空……近年来,密云以旅游为纽带,全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高质高效转化,变静态保护为动态利用,变观景式旅游为体验式度假,形成全域推进、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真正实现了密云“一二三”产业的联合与联动。
生态筑底 打造美丽经济
捏面人儿的、耍杂技的、说相声的、唱京剧的、舞狮子的……走进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的古北水镇,多类文化体验形成了“风景之上的生活”,在这里,人们既能体验北国风光的雄浑之魂,又能领略江南水乡的柔情之美。
人们都说,古北水镇和乌镇是一对“姊妹”,一个长在京郊,一个生在江南,其缘起皆因一个人——自称“包工头”的乌镇景区和古北水镇景区总规划师、总设计师陈向宏。
“真正的旅游应该是人和自然环境、历史的和谐。”在陈向宏看来,古北水镇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珍贵的军事历史遗存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底气。
立足生态,是绘就文旅融合画卷的首笔。人们惊叹古北水镇项目总投资超过40亿元,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基础设施方面——古北水镇以近项目总投入的1/3用于生态环保建设。从中,陈向宏团队的运营理念可见一斑。在建设过程中,公司投资建造了高品质(达到欧盟标准)的自来水厂、污水(中水)处理厂;新增改造了各种高压、低压线路;打造应用生物质环保煤的集中供暖中心、液化气站;增加了大量的绿化面积;景区内河道疏浚拓宽,保障水系流畅。
而这水系,恰恰是古北水镇的灵魂元素。在北方,水,对于绝大多数的景区来说都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古北水镇却拥有一道足够奢侈的水系。其实,水镇原本只有一条流经此地且流量很小的小溪,在打造过程中,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堤坝等设施,打造了一个个首尾相连的水面,使之贯穿整个小镇,最终形成叹为观止的“北方水乡小镇”。
通过山、水、城、镇的完美结合,水鎮建设将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古北口”这一边关要塞、驻军关防重地,从军事政治、历史事件、民间风俗等方面进行复原,再现长城军民的边关生活:在永顺染坊,穿梭在古法印染而成的斑斓布练中,仿佛能闻见草木的原始芬芳;走进风筝铺,跟着“风筝年画版”创始人石燕方老先生,扎一个代表老北京的沙燕儿;在司马小烧酒坊,不仅可以买到现酿制的烧酒,还能看到传统制酒工艺全过程……
古北水镇的美丽经济也延伸到夜间。
夜幕降临,在密云区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特别设计的无人机孔明灯组缓缓升上天幕,变幻出各种图案,引得游客发出阵阵惊呼;应和着悠扬的乐曲,一场“长城音乐水舞秀”更是带来音乐与水舞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如果说白天的古北水镇再现了古老的长城戍边生活,那么,夜晚的古北水镇则是迥然不同的童话之境。
“门票只是进入古北水镇的门槛,游客在景区里的二次消费才是更为重要的收入来源。”陈向宏表示,在古北水镇的规划中,未来将把目光更多地放在晚上如何实现旅游内容的全面升级。
依托龙头 释放溢出效应
通过盘活自然人文资源,依托文化休闲和民俗旅游产业,古北水镇的生意越做越大,络绎不绝的客流带火了水镇周边的民俗户,预期中的“溢出效应”逐步显现。
在有着“中国长城之最”美誉的司马台长城脚下,有一个因长城而结缘的小山村——司马台村。2010年,司马台8个自然村502户1153口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项目、密云县重大项目“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落户于此。
“欢迎乘船,小心别碰头!”船夫老倪站在船头,热情地招呼着游客。老倪名叫倪凤东,是司马台村本地人,2013年,古北水镇还在建设阶段时,他就应聘当上了船夫。“在这之前,我都是做一些机器加工的零活儿,一天下来灰头土脸的,赚得也很少。”多年前的老倪可能很难想象,2009年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的司马台村,如今家家户户做起了旅游生意,动辄收入三四十万。
“早些年村民都外出打工,村里多是留守老人,属于典型的‘空心村’。”司马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得国回忆,古北水镇项目建设开发为当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依托该项目,司马台村全村进行了搬迁改造,并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旅游定制”,家家都住上了二层小楼,可自住,也可以搞民俗接待。
新村落成之后,当地再次明确了践行北京市“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由司马台民俗旅游合作社对全村232家民俗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门头牌匾、统一床上用品配送洗涤。合作社下设民俗旅游接待中心,负责村落内的客源分配和统一结算。司马台新村由此变身为一个村民参与的乡村酒店,主要为古北水镇到访游客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并与水镇内的高端食宿设施形成互补,成为古北水镇的大众游客配套接待区。
如今,老倪每天下班回家后就帮着招呼客人,家里民宿生意一直都不错,一年收入10多万元。村里还经常开设旅游接待培训课,倪婶的厨艺也因此大有长进,赢得了不少回头客。说起现在的新生活,村民蔡兰侠由衷感叹:“生活水平提高了至少20年!”
不只是司马台村,水镇的溢出效应还为周边多个村庄提供了发展条件,杨庄子冬枣、龙洋蔬菜、北甸子大桃、北台御葱,均已初具规模,“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业已形成。而在景区里,除了船夫,游览车司机、后勤、保洁等基层岗位都有着本地村民的身影,有的还晋升成了管理层负责人。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开业前大量招聘周边村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村了,在家门口工作不仅更舒心,赚得也更多。 水镇的辐射带动效应,还催热了原本不温不火的沟域旅游。2021年5月28日,陈向宏在自己的微博中分享道:“最近,古北水镇周边乃至承德,新增了许多口碑不错的旅游点。例如承德热河山谷、不老屯的福院儿民宿,都是近几年围绕古北水镇周边比较知名的旅游度假场所。昨日,承德的文总和朋友提到:‘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古北水镇,带动了京津冀旅游;曾经承德、热河、草原天路都是极少数北京发烧友级别的人才会去的旅游目的地,现在有了古北水镇,一下子人流量和热度都高了很多,我们要感恩古北水镇’。”
数据显示,古北水镇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总产值由2016年底的6.5亿元增长到2018年底的10亿元,年均增长25%;直接吸纳就业由2016年底的3100人增加到2018年底的3400人,其中60%来自周边农民;集聚在它周边发展民俗旅游的企业2018年底增加至538家,已成为当地的特色和支柱企业,有效拉动和提高了农民收入。
百花齐放 “旅游+”打开新格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古北水镇只是密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剪影。以印象小院为代表的“乡村酒店”发展模式、以张裕爱斐堡为代表的“特色休闲产业带”发展模式、以玫瑰情园为代表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水库鱼宴为代表的“特色美食”发展模式……在密云,文化旅游业正在加速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巨各庄镇,一条以张裕爱斐堡为龙头的“酒乡之路”产业带孕育而生。借助北京市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东风,“酒乡之路”在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背景下,以葡萄产业带动精品农业、绿色酿造、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与沟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民宿,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強大引擎。在溪翁庄镇尖岩村的“印象小院1958”精品民宿,企业、村集体和村民三方形成了稳固的利益联合体。“我们和村合作社共同成立开发公司,然后把村民拉进来变成员工,一方面在归整闲置资源过程中村民可以收到租金,另一方面他们为公司打工还可以得到薪金,最后每年年底还有利润,村集体有股金。”印象小院1958精品民宿负责人田洋介绍道。
据了解,小院一期是以每年30万元的租金直接租赁了村民的闲置房屋,租期为10年,二期则采取了向村集体交付经营分红的合作模式,由政府搭建平台,企业运营方从村集体处统一租赁闲置房屋,并负责筹建、设计、改造和运营,正常经营后全年营业额的30%给予村集体,并设置保底收益作为村集体最低收益保障。
2018年,密云启动了乡村旅游“十百千”工程,打造了一批以“印象小院1958”为代表的乡村民宿,不仅激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还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优质农产品种植销售、旅游地商品转化、乡村环境美化亮化等,培育了一系列“民宿+”新业态。
通过“旅游+”盘活乡村资源,密云正在探索更多可能。
千亩玫瑰竞相盛放,各色月季争奇斗艳,走进蔡家洼村的玫瑰情园,仿佛走进了中国版的“爱丽丝仙境”。这样一片浪漫的千亩花田,“前身”其实是一座荒山。
“玫瑰情园”原是一片低效林,属于北京市风沙源治理的工程之一。2013年,这里种下了10万棵玫瑰苗木,成为一片玫瑰花海。2015年,又对周边的原始荒山进行改造,打造了占地800多亩的香草园。经过多年的有序绿化建设,这座2500多亩的玫瑰情园,早已成为北京市郊首家人工打造的集休闲、观光、销售、科普及徒步、骑行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玫瑰主题花园。
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全村集思广益发展美食旅游,一条“渔街”让密云成为京津冀地区最负盛名的渔乡,曾经的移民村成了致富村,而以全鱼宴为代表的拓宽转化通道、打造发展样板的一系列荞麦宴、栗子宴、贡米打包宴等特色美食品牌,成为游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乡愁美味。
除了吃在绿水青山间,还有奔跑在潮河体育休闲公园的密云生态马拉松。
以“体育+旅游+休闲”为主题的密云生态马拉松,是全国首个生态马拉松赛事。“在2021密云生态马拉松补给站,我们为所有参赛运动员发放了密云区旅游攻略,并制定了运动员免费到云蒙山、黑龙潭等18家特色景区观光旅游以及家属享受半价优惠的有利政策。”赛事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景点、住宿福利之外,主办方还打造了“密马市集”,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盛宴,创造了更加多元的赛事体验。连续4天的密马市集,累计销售额超过47万元,这场大型赛事,为“乡亲们”创下了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