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疫情期间正值春节假期,人员无法流动,制造企业面临劳动力缺失、防护装备短缺等情况,并且由于人员聚集不利于疫情防控,产能恢复面临较大困难。而拥有自动化、数字化程度较高生产线的企业,不仅能够做到提升产能,还能够做到在复工复产的同时避免人员聚集。
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自动化生产和无人工厂可以说是衡量智能生产的重要标志,这些技术手段在本次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宝钢股份将上海宝山基地的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变成了一座24小时运转却不需要多人值守的“黑灯工厂”。目前已有两条200米长的生产线通过机器人作业和行车无人化基本实现了机器代人,每条只有2-3名工人流动检视。
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第五年,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也在稳步实施当中。从“世界工厂”向“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必将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依赖人力资本红利。随着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物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的逐步发展,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工业智能、无人化进程正在加速。
机器人使用密度是指每万名工人配套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参数。根据计算,平均每一个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1.6个工人的工作,技术含量越低的领域比率会更高。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具备机器人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同时也是主要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大国。但目前机器人密度还赶不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赶超空间。
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97台/万人,首次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计划至2020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万人。那么,三年内增长率超过50%这个数据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呢?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都非常重视。
在贵州省科技厅2019年开始启动的科技地标项目中,无人工厂、无人矿井、无人运输等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成为亮点。
贵州省科技厅将以智能制造为主题,布局开展无人工厂示范。2019年立项实施“无人工厂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及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将瞄准工业4.0目标,以现有自动化生产线为基础实施“点睛”,将实现设计单元、柔性产线、仓储物流等多层次全要素互联互通,全过程数字集成和实时监控,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建成无人值守的智能化柔性化智能制造工厂。
除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撑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是为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无人化生产提供了更迫切且更大的实践空间。
美的集团不久前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将继续推动美的工业自动化和运动控制两大业务平台的整合与拓展,工业自动化业务覆盖生产工艺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和机器人服务,为美的各事业部完成50多个自动化项目,有效提升美的集团智能制造水平,并计划将目前机器人使用密度进一步提升至625台/万人的发达国家水平。
同为家电企业的格力电器也在无人工厂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据媒体报道,3月12日下午在珠海举行的珠海市疫情防控工作现场发布活动上,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总裁董明珠透露,在珠海高栏港要修建全新的全智能化工厂,并真正做到完全无人化。董明珠表示,随着格力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过去十年间生产效率大幅提升。10年前格力电器大概拥有10万员工,六七百亿的营收规模,现在员工9万人,已经达到2000亿营收规模。
按照用途分类,工业机器人主要分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械人和专门用途的机器人。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人工智能代替手工质检就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比如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制造业企业精研科技,利用百度智能云技术打造的智能质检设备解决了过去主要靠“肉眼+放大镜”来检测的痛点,能同时检测6个零件面的33种缺陷,将漏检率控制在0.1%内,设备投资回报率则达到了传统机型的 6.5倍,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浙江伟星是一家拉链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应用了AI视觉分析后,可以用人工智能代替工人进行产品的质量检测。不仅提升了速度,降低了成本。并且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5秒钟内反馈到产品线,快速改善工艺流程和问题。
人工检测存在诸多不可控的主观因素,并且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使用机器视觉技术来代替人工进行产品质检。但是,由于视觉技术对不规则缺陷的识别还存在不足,人工智能质检准确率将随着数据量的提升而持续优化。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制造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的认知和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而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之下,我国制造企业将会进入自动化提升期。2003年SARS结束后我国机床产业出现迅速增长,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也许会成为工业机器人成长的催化剂,加快推动我们制造业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
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自动化生产和无人工厂可以说是衡量智能生产的重要标志,这些技术手段在本次疫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宝钢股份将上海宝山基地的冷轧热镀锌智能车间变成了一座24小时运转却不需要多人值守的“黑灯工厂”。目前已有两条200米长的生产线通过机器人作业和行车无人化基本实现了机器代人,每条只有2-3名工人流动检视。
工业机器人加速成长
今年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第五年,制造强国战略的推进也在稳步实施当中。从“世界工厂”向“智能制造”的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必将从依赖人口红利转向依赖人力资本红利。随着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物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的逐步发展,以“机器换人”为代表的工业智能、无人化进程正在加速。
机器人使用密度是指每万名工人配套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参数。根据计算,平均每一个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1.6个工人的工作,技术含量越低的领域比率会更高。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具备机器人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同时也是主要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大国。但目前机器人密度还赶不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赶超空间。
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中国电子学会发布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97台/万人,首次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据工信部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计划至2020年中国机器人密度达到150台/万人。那么,三年内增长率超过50%这个数据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呢?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都非常重视。
在贵州省科技厅2019年开始启动的科技地标项目中,无人工厂、无人矿井、无人运输等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成为亮点。
贵州省科技厅将以智能制造为主题,布局开展无人工厂示范。2019年立项实施“无人工厂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及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将瞄准工业4.0目标,以现有自动化生产线为基础实施“点睛”,将实现设计单元、柔性产线、仓储物流等多层次全要素互联互通,全过程数字集成和实时监控,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建成无人值守的智能化柔性化智能制造工厂。
除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撑外,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是为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无人化生产提供了更迫切且更大的实践空间。
美的集团不久前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将继续推动美的工业自动化和运动控制两大业务平台的整合与拓展,工业自动化业务覆盖生产工艺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和机器人服务,为美的各事业部完成50多个自动化项目,有效提升美的集团智能制造水平,并计划将目前机器人使用密度进一步提升至625台/万人的发达国家水平。
同为家电企业的格力电器也在无人工厂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据媒体报道,3月12日下午在珠海举行的珠海市疫情防控工作现场发布活动上,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总裁董明珠透露,在珠海高栏港要修建全新的全智能化工厂,并真正做到完全无人化。董明珠表示,随着格力大量采用自动化设备,过去十年间生产效率大幅提升。10年前格力电器大概拥有10万员工,六七百亿的营收规模,现在员工9万人,已经达到2000亿营收规模。
AI质检减少人为失误
按照用途分类,工业机器人主要分为搬运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械人和专门用途的机器人。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生产制造环节,利用人工智能代替手工质检就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比如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制造业企业精研科技,利用百度智能云技术打造的智能质检设备解决了过去主要靠“肉眼+放大镜”来检测的痛点,能同时检测6个零件面的33种缺陷,将漏检率控制在0.1%内,设备投资回报率则达到了传统机型的 6.5倍,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浙江伟星是一家拉链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应用了AI视觉分析后,可以用人工智能代替工人进行产品的质量检测。不仅提升了速度,降低了成本。并且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5秒钟内反馈到产品线,快速改善工艺流程和问题。
人工检测存在诸多不可控的主观因素,并且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使用机器视觉技术来代替人工进行产品质检。但是,由于视觉技术对不规则缺陷的识别还存在不足,人工智能质检准确率将随着数据量的提升而持续优化。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制造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的认知和需求均有大幅度提升,而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之下,我国制造企业将会进入自动化提升期。2003年SARS结束后我国机床产业出现迅速增长,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也许会成为工业机器人成长的催化剂,加快推动我们制造业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