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威胁论”再起
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布局的步伐日益加快。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5月26日表示,自中国官方批准采购的决定从3月31日起生效以来,中国已从巴西进口了少量玉米.未来进口的数量将会增加,中方认为未来巴西将成为中国的主要玉米供应国之一。此前,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
据《金融时报》近日报道,中国国有食品集团光明食品(Bright Food)已与以色列最大食品制造商和分销商Tnuva签订初步协议,将购入后者的控股权。
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报道,中国企业近期在全球的并购正在扩张,而且表现更好。近期的中国粮食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包括:1月份光明食品收购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芒代拉食品公司;3月底中粮集团收购荷兰农产品企业尼德拉集团;接着在不到两周后的4月份,中粮集团和其他企业联合收购了总部设在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来宝集团的农业板块业务(来宝集团14%的股份由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持有)。
随着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频频出手”,中国在全球“抢粮”、“中国粮食威胁论”等论调再次泛起,剑指中国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继续拉大。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环保倡导人士布朗(Lester Brown)撰写的《世界能否养活中国》(Can the World FeedChina?)一文引起广泛关注,此前他曾写作《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China?)一书。
布朗在文中写道,中国日渐增长的粮食进口量意味着中国正在与其他粮食进口国直接展开竞争。他还警告称,去年中国双汇国际收购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实际上是猪肉安全方面的举措。中国向乌克兰提供3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玉米的交易也是这样。他写道,中国的这些行动是针对食品短缺的新地缘政治学的一个例证,对所有人都有影响。真相如何?
对于上述论调,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2039亿斤,连续3年稳定超过11000亿斤。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他强调说,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对于在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毕美家表示,未来我国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政策、科技、基础设施,以此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
针对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毕美家强调,十几亿中国人不可能指望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库存也是增加的。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国内出现短缺,而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当然也有为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需要适量进口进行品种调剂。
毕美家表示,首先,世界是开放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为降低成本,一些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2013年,我国粮食丰收,国际主要产粮国也普遍丰收,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量进口调剂国内余缺,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的现实选择。
其次,中国适度进口粮食,也是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需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种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给不足,需要适量进口进行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饲料、工业原料,也有一定量的进口。
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中,主要是作为蛋白饲料的大豆。国际上并不把大豆统计在粮食中,如果单算谷物,中国进口的数量并不大,2013年是1400多万吨,占国内谷物产量的比重不到2.6%,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4%左右。可见,并不存在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的情况,也无从谈起“中国粮食威胁论”。
“适度进口”的底线
去年年末,关于粮食安全新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字方针”,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至于“适度进口”,国研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粮食安全与供给保障高层研讨会上解释道,其包括三层含义:—是,进口规模要适度。虽然没有量化指标,但要控制总量,适度增加。既要避免国际价格的波动,还要防止国家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国的需求;二是进口品种和渠道要多元。目前中国的进口结构相对单一。比如大豆,主要集中在美洲。如果开辟黑海地区,或者其他品种,来对冲美洲的进口,自然就可以化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三是进口方式要多样。应该从现在开始,要有全球视野,通过贸易协定,通过互惠关系,进行直接贸易。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供应链,从仓储、物流开始,到港口、码头等。
“‘适度进口’的底线,是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尤其是不影响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还要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开展境外农业投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给,为全球粮食生产做出贡献。”程国强说。
程国强表示,其次,“适度进口”应避免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对国内的冲击。如果规模过大,没有防控的话,这种波动就很容易对国内市场形成影响,因此“适度进口”要多元化、多品种、多渠道。中国应该考虑像美国一样,逐步转移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从北美向亚洲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转移。再者,“适度进口”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规模过大的进口,将会冲击国内市场。
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布局的步伐日益加快。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驻巴西大使李金章5月26日表示,自中国官方批准采购的决定从3月31日起生效以来,中国已从巴西进口了少量玉米.未来进口的数量将会增加,中方认为未来巴西将成为中国的主要玉米供应国之一。此前,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玉米。
据《金融时报》近日报道,中国国有食品集团光明食品(Bright Food)已与以色列最大食品制造商和分销商Tnuva签订初步协议,将购入后者的控股权。
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报道,中国企业近期在全球的并购正在扩张,而且表现更好。近期的中国粮食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包括:1月份光明食品收购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芒代拉食品公司;3月底中粮集团收购荷兰农产品企业尼德拉集团;接着在不到两周后的4月份,中粮集团和其他企业联合收购了总部设在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来宝集团的农业板块业务(来宝集团14%的股份由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持有)。
随着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频频出手”,中国在全球“抢粮”、“中国粮食威胁论”等论调再次泛起,剑指中国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继续拉大。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环保倡导人士布朗(Lester Brown)撰写的《世界能否养活中国》(Can the World FeedChina?)一文引起广泛关注,此前他曾写作《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China?)一书。
布朗在文中写道,中国日渐增长的粮食进口量意味着中国正在与其他粮食进口国直接展开竞争。他还警告称,去年中国双汇国际收购美国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的交易实际上是猪肉安全方面的举措。中国向乌克兰提供30亿美元贷款以换取玉米的交易也是这样。他写道,中国的这些行动是针对食品短缺的新地缘政治学的一个例证,对所有人都有影响。真相如何?
对于上述论调,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全世界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2039亿斤,连续3年稳定超过11000亿斤。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2013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他强调说,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对于在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国是否有能力继续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毕美家表示,未来我国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三大支柱:政策、科技、基础设施,以此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
针对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的问题,毕美家强调,十几亿中国人不可能指望靠买饭吃、找饭吃过日子。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库存也是增加的。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国内出现短缺,而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当然也有为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需要适量进口进行品种调剂。
毕美家表示,首先,世界是开放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从2010年起,中国粮食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为降低成本,一些国内企业加大了粮食进口量。2013年,我国粮食丰收,国际主要产粮国也普遍丰收,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量进口调剂国内余缺,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顺应农产品贸易国际化趋势的现实选择。
其次,中国适度进口粮食,也是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需要。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品种的多样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给不足,需要适量进口进行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饲料、工业原料,也有一定量的进口。
中国进口的粮食品种中,主要是作为蛋白饲料的大豆。国际上并不把大豆统计在粮食中,如果单算谷物,中国进口的数量并不大,2013年是1400多万吨,占国内谷物产量的比重不到2.6%,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在4%左右。可见,并不存在中国在国际上“抢粮”的情况,也无从谈起“中国粮食威胁论”。
“适度进口”的底线
去年年末,关于粮食安全新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字方针”,即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至于“适度进口”,国研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粮食安全与供给保障高层研讨会上解释道,其包括三层含义:—是,进口规模要适度。虽然没有量化指标,但要控制总量,适度增加。既要避免国际价格的波动,还要防止国家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国的需求;二是进口品种和渠道要多元。目前中国的进口结构相对单一。比如大豆,主要集中在美洲。如果开辟黑海地区,或者其他品种,来对冲美洲的进口,自然就可以化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三是进口方式要多样。应该从现在开始,要有全球视野,通过贸易协定,通过互惠关系,进行直接贸易。同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供应链,从仓储、物流开始,到港口、码头等。
“‘适度进口’的底线,是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尤其是不影响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还要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开展境外农业投资,提高全球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供给,为全球粮食生产做出贡献。”程国强说。
程国强表示,其次,“适度进口”应避免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对国内的冲击。如果规模过大,没有防控的话,这种波动就很容易对国内市场形成影响,因此“适度进口”要多元化、多品种、多渠道。中国应该考虑像美国一样,逐步转移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从北美向亚洲转移,特别是向中国转移。再者,“适度进口”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的生产能力。规模过大的进口,将会冲击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