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目前,许多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停留在只会做题目、只会考试,缺乏数学创新思维,也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应用生活情境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设计的重要性,并结合实践对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学科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前提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着直观的感知,教师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在生活化教学指导中,学生能够调动参与生活情境的主动性,能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数学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一些抽象的事物往往难以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情境中产生不一样的认识,活跃教学的气氛[4]。教师在教学中要支持并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活思维,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和角度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将此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比如让学生回答生活中有直角的物体都有哪些。学生可能回答“门、窗、桌子、房屋”等,然后教师还可以问学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逐渐引导学生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问学生“一个三角形中有几个角,一个五边形中有几个角”等问题,逐步加深学生的认识。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也可以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5]。
二、在教学中探究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浅尝辄止,应该深入挖掘生活化教学的价值。除了运用生活素材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思考,实现深度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实现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能够更加明白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对数学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且长远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做题和考试层面,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点的运用,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可以用联系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乘与除》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一个烙饼的问题,现在需要烙3张饼,然而家里的锅比较小,一次只能烙2张饼,想要烙熟1张饼,需要正面烙1分钟,反面烙1分钟。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快?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烙2张饼,烙好以后再烙最后1张饼,那么就需要4分钟。而如果采取另一种方法,先将A、B两张饼烙1分钟,然后将A翻面再拿出B,放第3张饼C在锅里,烙一分钟以后,A烙好了,取出A,再烙B、C的另外一面,这样总共只需要花费3分钟,就能够烙完3张饼。这个问题体现了乘法的原理,但是不是直接用乘法运算公式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结合实践去思考和尝试,去探究规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意识到,需要基于更加灵活的视角去思考和应用数学知识。
三、引导实践应用,促使学生感悟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于机械,只会用数學知识回答试卷上的问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无法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主动思考。针对此,在生活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打破数学课内知识学习的框架,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指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在拓展应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讲解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运动场中跑道的弯道部分,你会发现外圈比内圈要长,这是为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课外互动,探究跑道中包含的数学现象,并探究起跑线的设计方法。
在实践中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分组合作亲自测量,记录跑道各个部分的数据,重点测量弯道部分的长度,然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给出答案:因为环形跑道中,弯道的外圈的半径大于内圈的半径,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所以弯道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在这一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综合的锻炼和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要在题目设计中融入更加丰富有趣的生活画面,并让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深度教学。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发展,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性的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蒋仕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20(18):104.
[2]张建刚.小学数学生活化趣味教学实践研究[J].才智,2019(26):107.
[3]赵燕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取向——兼论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33):214-21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学科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前提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着直观的感知,教师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在生活化教学指导中,学生能够调动参与生活情境的主动性,能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数学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一些抽象的事物往往难以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情境中产生不一样的认识,活跃教学的气氛[4]。教师在教学中要支持并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生活思维,同时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和角度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将此知识和生活相联系,比如让学生回答生活中有直角的物体都有哪些。学生可能回答“门、窗、桌子、房屋”等,然后教师还可以问学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逐渐引导学生了解与角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问学生“一个三角形中有几个角,一个五边形中有几个角”等问题,逐步加深学生的认识。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也可以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5]。
二、在教学中探究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浅尝辄止,应该深入挖掘生活化教学的价值。除了运用生活素材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思考,实现深度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实现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也能够更加明白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对数学的学习有一个更加清晰且长远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做题和考试层面,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知识点的运用,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可以用联系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乘与除》一课时,教师可以提一个烙饼的问题,现在需要烙3张饼,然而家里的锅比较小,一次只能烙2张饼,想要烙熟1张饼,需要正面烙1分钟,反面烙1分钟。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快?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先烙2张饼,烙好以后再烙最后1张饼,那么就需要4分钟。而如果采取另一种方法,先将A、B两张饼烙1分钟,然后将A翻面再拿出B,放第3张饼C在锅里,烙一分钟以后,A烙好了,取出A,再烙B、C的另外一面,这样总共只需要花费3分钟,就能够烙完3张饼。这个问题体现了乘法的原理,但是不是直接用乘法运算公式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结合实践去思考和尝试,去探究规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意识到,需要基于更加灵活的视角去思考和应用数学知识。
三、引导实践应用,促使学生感悟数学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于机械,只会用数學知识回答试卷上的问题,而不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无法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主动思考。针对此,在生活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打破数学课内知识学习的框架,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指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在拓展应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讲解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运动场中跑道的弯道部分,你会发现外圈比内圈要长,这是为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课外互动,探究跑道中包含的数学现象,并探究起跑线的设计方法。
在实践中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分组合作亲自测量,记录跑道各个部分的数据,重点测量弯道部分的长度,然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给出答案:因为环形跑道中,弯道的外圈的半径大于内圈的半径,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所以弯道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在这一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综合的锻炼和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要在题目设计中融入更加丰富有趣的生活画面,并让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深度教学。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发展,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性的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蒋仕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20(18):104.
[2]张建刚.小学数学生活化趣味教学实践研究[J].才智,2019(26):107.
[3]赵燕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取向——兼论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9,6(33):2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