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关联影响分析

来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相互影响和关联,两者共同驱动着中国粮食生产变化.为更好地促进中国粮食生产,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采用Kaya恒等式模型构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机械化联合影响下的粮食产量变化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它们分解为规模效应、数量效应、装备效应和效率效应,揭示了四大效应对2003—2018年中国及其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变化层面,数量效应都明显抑制了粮食生产,而规模效应和装备效应则显著促进了粮食生产,两者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尤为突出;2)2003—2018年,效率效应对全国层面的粮食生产由负向抑制变为正向驱动,对省域层面的24个省区呈现明显的负向驱动作用.为促进中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产,建议持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稳定其农业生产队伍,进一步强化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责任,因地制宜地促进不同区域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发展.
其他文献
为探讨铁改性生物炭对水稻土中砷(As)/铁(Fe)形态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某矿区周边As污染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对照组(CK)、生物炭(CS)、铁改性生物炭(CFS)和蒽醌-2,6-二磺酸盐(AQDS,AS)4个处理对As/Fe形态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至49 d时,各处理中释放的As(Ⅲ)浓度为CS(383.6μg·L-1)>AS(335.7μg·L-1)>CK(296.9μg·L-1)>CFS(109.7μg·L-1);Fe(Ⅱ)浓度为CFS(166.3 mg·L-1)>A
冬小麦叶面吸收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途径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化学分离法将冬小麦叶角质层分为7个不同组分,通过比较不同角质层组分对菲和芘吸附的影响,揭示角质层分离组分的组成和结构对菲(Phenanthrene,PHE)和芘(Pyrene,PYR)吸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冬小麦叶角质层中除可提取脂质蜡质外,还含有丰富的聚合脂质角质,其含量是蜡质的1.3倍.角质层中被糖类包裹的角碳并非连续分布,而角质则连续分布.角质层各组分元素
还田秸秆腐解不及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下茬作物生长,但长期秸秆还田是否能富集秸秆腐解微生物从而促进秸秆进一步降解尚未系统阐明.本研究依托江苏省典型稻麦轮作种植区的长期秸秆还田试验(10 a),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秸秆还田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最后通过秸秆埋盆试验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小麦秸秆的降解潜力.结果表明:与未还田土壤相比,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pH而提高了电导率,同时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总磷和总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3%、24%和2%.此外,秸秆还田明显改变了土
农业人才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如何多途径助力农业人才培养,对实现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农业人才培养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规则—治理目标(4G)分析框架,运用多案例分析法,分析农业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剖析其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实践案例中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产品导向型、职业学徒式、研学一体化和利益共享制4种典型模式,培养了大批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绿色生产型、经营管理型和技能服务型农业人才,提升了人才的生态环保能力、职业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各个典型模式已形成多元主体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量化指标对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退化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边缘荒漠植物群落由20个植物种组成,其中灌木7种,多年生草本5种,1 a生草本8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5%.(2)不同生活型植物种重要值排序最大的分别为沙拐枣、沙蒿、沙蓬,旱生特征明显.沙拐枣、梭梭、黄花补血草、沙蓬、猪毛菜在群落中表现出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对生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生态位重叠最大,分别为0.66、0.5
探讨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水质效应,有利于从源头控制水污染.以内蒙古自治区典型草原区河流海拉尔河为研究对象,综合GIS技术、多元统计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2005—2015年间流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发生较大变化,其中草地面积大幅锐减、水域面积明显萎缩,而林地、农田、城镇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多,特别是在中上游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明显;土地利用格局整体呈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状趋于复杂化、多样性增加、聚集度减弱的趋势,下游流域
为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水库消落带沉积物中氮迁移释放的影响,以密云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泥柱静态培养实验,并通过单一影响因素法,开展了温度、上覆水pH、溶解氧对沉积物-水界面氮交换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带上覆水和沉积物中无机氮含量在夏季(落干期)和秋季(淹水期)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沉积物中NH+4-N含量变化最大,秋季较夏季下降80.4%,NO-3-N含量下降59.7%,淹水期间三态氮(NH+4-N、NO-2-N、NO-3-N)由沉积物释放到水中.温度、pH和溶解氧对消落带沉积物-水界面氮的迁
在强调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群体身份逐渐复杂化、农民对住房权益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从农民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制度规定,是确定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需要研究的迫切问题.本文基于农民住房权益视角,结合相对剥夺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以2015年以来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为例,分析当前宅基地和住房制度产生的问题,解析农民住房权益残缺的理论影响,探讨上一轮改革在农民住房权益保护层面的经验和瓶颈,提出深化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建议.研究表明,现有的宅基地和住房制度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制
为探究南方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利用炉灶对广西地区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实测,分析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因子、组分特征及化学反应活性.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的CO、NOx、CH4和非甲烷总烃(NMVOCs)的平均排放因子为36.42、1.73、0.89 g·kg-1和2.39 g·kg-1;乙醛是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最主要的醛酮污染物,排放因子为147.09~599.10 mg·kg-1;7种生物质的醛酮污染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总量在6.73~18.58 mg·m-3之间,其
提升农牧民的金融素养可以降低农牧户家庭非理性投资的概率,能更好发挥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农村牧区的作用,促进农村牧区金融环境的融资主体不断实现自我优化,最终推动农牧户的持续增收和农村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内蒙古农村牧区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金融知识、金融能力和金融态度三个方面测评了农牧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农牧民金融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牧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不高,均值是66.5分.从分组情况看,29.4%的农牧户金融素养得分小于60分,只有21.4%的农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