笹本恒子:这个“不死女神”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q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用104年,活到了一般人活不到的年龄,也活出了一般人活不出的人生,她被称为“不死女神”,为什么不死?她的回答更是震惊了全球:因为我没时间!
  她,就是笹本恒子。


    惊世骇俗


  1914年,笹本恒子生于日本,是一家和服店老板的女儿。年少的她就有着一箩筐的梦想:画家、裁缝、小说家、记者……
  可当时日本女性在职场的地位极低,学校毕业后,都是直接嫁人,操持家事,当一个贤妻良母。那是一个女性外出工作,就会被说成乌烟瘴气的年代。
  可她却因为一颗好奇心,走上了与其他女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她不想过那样一眼见底的生活,对画画这件事十分好奇,梦想做一个画家,于是毅然从专科学校家政科辍学,之后,一边在家自学绘画,一边为《每日报社》画插图。
  一个朋友很佩服她的勇气,对她说:“日本很少有能进行新闻报道的摄影师,女性新闻摄影家更是一个都没有,你要不要成为第一个女性摄影家?因为如果你很会画油画的话,一定能拍出好照片来。”
  好奇心再次涌上心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又加入摄影协会,踏足摄影界,正式成为了日本第一个女性摄影记者。
  在当时,她学画画已是惊世骇俗,居然还要从事摄影这种当时很多人还并不太了解的新奇工作。像她这样的女人不仅被外人不理解,就连她的父母也激烈反对。
  她是多么地不合时宜。
  别的女生在家安稳相夫教子的时候,她却不知疲倦地前往各地拍摄,无论白天黑夜,还是休息天,只要有事件发生,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尽管英语蹩脚,可她敢和外国人搭话,从一众畏惧采访外国人的日本记者中,脱颖而出,凭着一股拼劲,赢得了整个摄影圈的尊重。
  她结识了很多摄影界的朋友,其中就有自己的第一任丈夫。在她眼中,他是个杰出的人,不仅在工作上给了她诸多建议,也对她的工作给予了最大限度的理解。他欣赏她的才华,曾深情地说:“能干的人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做事。”
  可这段浪漫的爱情,没能抵过岁月蹉跎,两人都太过忙碌,最终各奔东西,一别两宽。
  很多女人因为把全身心,都交付给了孩子和丈夫,一离婚,就往往无所适从,失去自我。可她不一样,恢复单身后,没来得及消沉就重拾明朗,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摄影事业里。
  她说:有时感到非常害怕但又相当好奇,不喜欢一些事物,但还是很想要亲眼目睹,我感觉非得面对这个世界不可,我必须让人们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必须把它们拍下来。


    多变人生


  1950年,日本职业摄影师协会成立,她成为创始会员,甚至被邀请到皇室拍摄,成绩斐然。
  她的作品可以说,见证了日本的整个近现代历史:太平洋战争,东京奥运会,经济泡沫,311大地震……
  她也十分关注中日关系,大胆地呼吁和平:我有很多朋友的丈夫死于战争,在我们经历了可怕的战争之后,我们不应该再经历一次战争。
  她的镜头下的人各色各样,有日本首相、美军司令,但更有许多在那个时代挣扎着和她一样,寻求自身独立的女性身影。
  她49岁时,电视机替代报纸,成了人们生活的主流,日本杂志社相继倒闭,她也失业了。
  人到中年,单身女人,还失去了生活保障,对于一般女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可她却笑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后拿起画笔,设计衣裳,开了家服装店,凭着对时尚独到的见解,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后来由于机械化生产兴起,成衣大量涌入市场,门店备受冲击,52岁的她,又关掉门店,从零开始,再次創业,开始学起最时兴的欧美鲜花设计。
  学习的第二年,她就出版了《鲜花造型设计教室》。后来,鲜花设计热消退,她又立刻转向首饰珠宝设计,再次尝试学习新的技能......
  在她的人生里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总之她不会闲着。
  她的百岁人生里,时代翻滚的潮流一次次地,将她拍离了原本的生活轨道,可她从不抱怨,不愤怒,不放弃,她常常会笑着说:“正所谓技多不压身,学到的东西,早晚有一天会派上用场。”“一直保持微笑,难过时也要微笑,不管是运气,还是人,一定是聚集到开朗的地方,不是吗?”

    一路奔跑


  乐观的女人,运气肯定不会差。
  爱情也再次悄然而至,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二次婚姻,之后和丈夫一起风雨相伴20年。
  可世事无常,1985年,深爱的丈夫因癌症溘然长逝。
  那一年,她71岁了,古稀之年遭遇丧夫之痛,就当所有人都以为,她将带着悲伤的心情,和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孤独度过余生时。她却将晚年,活成了你绝对想不到的样子!
  就在大多数同龄人,都在享受晚年生活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在71岁时,再次回归工作。她拿起热爱的相机,想再一次摄影,抱着这样的决心,她花了6年的时间,不顾高龄奔跑于日本全国各地,采访拍摄了将近100位明治时代的女性。在日本全国各地举办了摄影个展《恒子的昭和》。
  她说:过去的女性,生活在极端苛刻的男尊女卑环境里,即使那样也能拼尽全力,让才能之花绽放,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最终1992年,她成功出版了《璀璨的明治女性》。
  丈夫去世之后,她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可年迈的她对爱情依然向往。
  96岁在法国旅行时,她认识了雕刻家查尔斯先生,从相遇开始,他们就一直保持通讯,她就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又开始忙起谈恋爱,那年圣诞,她在圣诞节卡片上写上“I LOVE YOU”寄给了对方。可遗憾的是,她没有等到他的那句我爱你,在第二年1月份,查尔斯先生去世了。
  她没有感伤,反而更加坚定地决定:要满怀好奇地爱这个世界,让剩下的生命不留一点遗憾!
  工作时,经常有人问她多大了?她总是回答:我没有年纪。
  96岁那年,她告知别人自己的年纪,把周围人都给吓了一大跳,在人们看来,她每天都大量采访、写作,忙得不可开交,丝毫没有96岁高龄老人该有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但她更让人惊讶的还在后头。
  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此时的她已经97岁了,可她着急灾区复建进程的缓慢,竟直接乘船前往灾区,运用自己掌握的裁缝手艺,在当地开设起服装制作教室,来帮助灾区的人们。
  同年,她还出版了自传,《97岁的好奇心女孩》,讲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爱情和人生观。她在书中很少谈及人生的苦难,她的正能量给人们带去了无限能量,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把生活过成诗


  看着她的传奇人生,便不难理解究竟为何她能长寿?独自生活,也能把生活过成诗。
  她生活很有规律,11点前一定就寝,5点起床,听电视上的英文对话,叫醒自己的脑袋,然后,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体操,喝酸奶润喉咙,吃喜爱的早餐,会浏览早上的新闻报刊,剪取想取材的人和记下引起好奇心的事,她一直都在坚持自学英语,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许多老人到了晚年,觉得容颜已老,就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可她这个90多岁高龄的老人,仍然对时尚有着自己的态度,在她心里,美是女人一辈子的功课。“时尚不是钱,而是得用头脑。”这样说的她,自己的衣服,几乎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不管见任何人,她都要化上精致的妆容。她说:即便年老,我也不会变成枯木,至少是艳丽的干花。
  2011年,97岁的她不小心摔倒了,导致大腿和左手臂骨折,伤势极难恢复,医生断定“她很难再站起来了”。可她却抱着“还有好多想要做的事情”的信念,每天努力复健,医生连连感叹:“第一次遇见97岁了,还那么认真复健的人。”在复健时她还围披肩、涂指甲油,装扮时尚,一点都不含糊。
  她还总是快乐地笑着说:“无论何时都保持微笑,即便内心感到悲伤,爱笑的人总会有好运气和好人缘。”
  正所谓自助者天助,奇迹发生了,她竟然成功康复了!
  由于骨折一事,她在众人的劝说下入住养老院。可即使在养老院,她也不愿安分地迎接夕阳落幕,到处寻找生活乐趣。
  她在养老院的房间里,装饰着自己最喜欢的凡高的向日葵,角落里还摆着红酒柜,存放自己喜欢的红酒。
  医生总说:上了年纪要多吃蔬菜豆腐,她却反其道而行,她打小就爱吃肉,爱喝红酒,到晚年也毫不节制。她说:如果不能吃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100岁时,她获得日本时尚协会最佳穿着奖,是史上最高年龄获得者。在颁奖仪式上,问她健康的秘诀,她就四个字:“好好吃饭!”
  在吃饭上省钱,她觉得这是最没品的事情了,无论多么贫穷,对待支撑身体的食物必须放在第一位。她说:父母就对我说过,吃的食物要是寒酸,人的品性也会变差。饮食一定要快乐,绝不能草率了事。
  她的长寿,让很多人好奇她的养生秘方,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的她,哪有什么时间养生,如果说有秘诀,她认为那就是,始终有一颗旺盛的好奇心。
  而她的传奇人生始终是,被她天然的好奇心助动着。看她拿起相机拍摄的样子,是那么的娴熟、从容、优雅。



  她说:不管你几岁,如果老想着,我都这个年纪了……那就完蛋了!
  于是2014年,百岁的她,又马不停蹄地出版了新书《100岁的幸福论》。
  2015年,101岁的她又获得有摄影界奥斯卡之称的露西终身成就奖。
  岁月始终带不走她美丽的容颜和健康的身体,她的灵魂越来越年轻!
  因为有一颗好奇心,所以她才能在经受时代磨难后,依旧坚强地活着,所以才能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96岁还忙着恋爱,100歲出书,102岁获奖,如今104岁的她,仍化精致的妆容,着最美的衣裳,活得像一个才23岁的少女,还在创造奇迹的路上……
  走过百年人生,她还不想告别,她说:我觉得总有想见的人,总有想去的地方,哪还有工夫去死呀!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好奇心还在,无论多少岁总是能有新的开始。
  比金钱珍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她的好奇心、人生观、价值观,让她突破了年龄的极限,在这个世界上永远“年轻”的活着。
  (刘慧然荐自政商听潮)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11日,国台办官方网站公布最新人事任命,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刘结一履新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正部长级)。  当刘结一履新国台办副主任的消息一出,立即在台湾引发了巨大的震撼。台湾《联合报》认为,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区域安全、国际组织的连动性极高,刘结一熟悉国际组织、军备控制、涉美事务,再加上大陆主管外交事务的前国务委员戴秉国担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国际军控与亚
期刊
近来仿佛约好了一般,西方各大新闻网站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身上。  不是因为她刚刚在第75届金球奖上获得终身成就奖,而是因为她被一些舆论认为是“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众望所归”。众明星为她起立鼓掌  当地时间1月7日晚,在美国比弗利山庄的金球奖舞台上,一袭黑色礼服的奥普拉站在麦克风前,激情澎湃又不失温情地发表着获奖感言。8分钟后,许多人认为,下一任美国总统就是她了。  与我
期刊
“女人不是拿来给男人用的,我们是平等的,我们理应享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说。  麦迪逊·玛丽珍刚到伦敦的多切斯特酒店就被人塞了份长达五页的保密协议,并被要求立即签名,丝毫没有给她任何阅读或是复制文件的时间。  随后,她被带到了酒店的休息间,有许多女招待聚集在里面,一群发型师和化妆师正替她们为即将到来的晚宴梳妆打扮。在这期间,有“新人”开始向“前辈”们讨教经验。  一些从前参加过晚
期刊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正着手裁减陆军规模,裁减人数达7000余人,同时,推迟升级227辆“挑战者”主战坦克和480辆“勇士”步兵战车,采购新一代“阿贾克斯”步兵战车的计划也被无限期延期。海、空军的情况也不乐观,原计划的舰艇换装和战机购买项目都被不同程度削减。英国军队  数年前,卡梅伦在大选时曾发出“英国要出资1000亿英镑重新打造强大军力”的豪言壮语。短短数年间,英国军队的状况不但没有好转,
期刊
一提到法国大厨,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不是一个穿着白色制服,头戴高帽的胖厨师?  这个经典的厨师形象来自一个人,他就是法国餐饮界的泰斗人物,保罗·博古斯。  博古斯是一位连续拥有52年米其林三星荣誉的传奇大厨。他曾经让身穿白色制服、头顶高帽、手持锅铲的厨师形象深入人心。  1月20日,这位“世纪厨神”溘然长逝,享年91岁,只留下美味在人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哀悼他说:“全法各地的厨师都在厨房中为他
期刊
在日本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能力是要隐藏起来的,这对中国来说是战略,对日本人来说只是活法。  “就是那一次,到目前为止,那是唯一一次在中国我觉得自己有可能要在街头被暗杀了。”回忆起5年前那场风波,加藤嘉一至今心有余悸。  在涉嫌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言论,沉寂5年多之后,加藤嘉一从美国“回”到中国,并且回到了当时的事件发生地——南京先锋书店,举办新书发布活动。在南京先锋书店完成讲座的第二天早上,
期刊
夜里10点,哄睡师羞维娅开始工作。  她调设好环形灯、直播镜头、人头录音双耳麦克风,准备好芦荟胶、风铃、八音盒、樱花酒、音叉、鹅毛棒等哄睡道具,戴上耳机,点开直播间,哄睡开始。全程她话不多,粉丝慢慢上线,见到熟悉的名字闪过屏幕,羞维娅会笑着用约30分贝的耳语对镜头打招呼,“Hi,晚上好。你又来了,真好。”  十几种道具在她手里都幻化成有趣的声音。抓起八音盒,弹上一首小曲,边弹奏边在麦克风四周盘旋;
期刊
阻止一个逃犯进入中国并不容易,要阻止其逃出美国也并非易事。对逃犯来说,逃往哪里,并不是随便选择的。根据美国联邦法庭法警局的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年间,美国通缉犯逃往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不在少数。当美国意识到这一点,中美追逃就有了“新契机”。  2017年8月25日深夜,夜半的广州依然炎热,居高不下的气温让人昏昏欲睡,白云机场来往的旅人都行色匆匆。  一辆黑色警车停在机场门口,五六个装备齐全,穿着防弹
期刊
据越南《青年报》报道,2017年12月25日,在胡志明市举行的一场总结当年教育和宣传成果的全国大会上,越南人民军总政治局副主任阮仲义将军大方披露:越南军队已经组建了拥有超过1万名战士的精英队伍用于网络斗争,打击错误信息和反对国家的观点——“部队47”。  这是越南官方首次公开有这样的一支“特殊军队”。“又红又专”  2017年是计算机网络进入越南20周年,在过去几年中,越南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增
期刊
人过四十,这时间列车就提了速,越跑越快。  2018年,我五十岁;十年后,六十。一个很久很久之前从未想过的远方,远得仿佛在地图之外,可是,转眼就是下一站。  二十五岁那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用自嘲的方式讽刺了一下电视主持的现状,名字起得有点傲娇——“渴望年老”。记得当时岁数大一些的同事,常常斜着眼看我,然后来上一句:“过些年你就不渴望了。”没错,这几年越发明白了他们斜着眼中的含义:青年莫笑白头翁,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