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析能力训练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活动的实用价值,大量的阅读活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这时,阅读能力就具体化为处理信息的能力:辨析、判定、筛选、组合、转换等等,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辨析能力。
辨析,指辨析信息的各种形态:这样表述不等于那样表述,这样表述与那样表述的意思其实是相同的,一种语意可以兼容多种样式的表述,表述貌似相同,语意很可能大相径庭……这些,每年高考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阅读测试都要涉及,平时语文学习中偏偏缺乏甚至几乎没有这项训练,因此,考前必须进行专门训练。
训练中,要努力培养严密思考、精确表述的基本功,要养成善于敏锐地辨析不同形态的信息之间细微差别的能力。
让我们以2001年19题为例,谈谈辨析能力的特点以及辨析的基本过程。
题目: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下面是原文的最后一段: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丈,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辨析备选答案的表述与原文表述的异同,是解题时常用的辨析形式。原文中说“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从范围上曲解了原文,原文中说“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可见,“二句”指的是“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B项则说成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从指代关系上曲解了原文,原文中说“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也就是说,用“飞燕”意在比喻而不是比较;C项“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则用“比较”曲解了原文的说法;D项“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正是对原文中“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的正确转述。
可以说,这道试题的解答过程大体展示了“辨析”的基本过程。读准原文,读准备选答案,准确辨析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有时,“辨析”的对象是四个备选答案,“辨析”的任务是看四个备选答案中哪一个是对文中某个概念的正确(错误)阐释。
例如,1998年23题: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下面是文中有关文字: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四个备选答案都是阐释“转基因作物”这一概念的,辨析的时候,要抓住“转”这个关键动作。A项“产生额外特性”,B项“产生……额外基因”,C项“杂交”,说的统统不是“转”;只有D项“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才是对“转基因”的正确阐释。
概括能力训练
高考试题涉及的概括能力,主要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概括内容要点常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用复述冒充概括,二是用空泛的话代替概括,三是偏离规定的话题随意“概括”,四是以偏概全,五是以罗列代替概括。
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高考试题为例,谈谈怎样进行概括能力训练。
1995年25题: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答: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下面是第二自然段: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有的同学这样概括第一种弊端:“读古书不问用处”,就犯了用复述冒充概括的错误,“读古书不问用处”只是对原文的简要复述,没能概括什么。“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的内容装进头脑里去”——可以概括为“死读古书”,“死记书本”。“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概括为“不管应用”正确;概括为“轻视实践”更好。这第一种弊端的正确概括是: “读书只想死记内容”或“死记书本,轻视实践。”
有的同学这样概括第二种弊端:“学习上的教条主义”,就是用空泛的话代替概括。把这“教条主义”具体化——“生搬硬套作文程式”,就是正确概括了。
概括内容要点时,角度一定要正确,不能偏离话题范围而随意“概括”。“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拿‘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 就不管。”——这一番话的话题是确定的,谈旧式教育利禄主义的教育目的,因此要紧紧扣住“目的”来概括这第三种“弊端”:“只追求功名利禄”。这里,“只”字已经涵概了“至于……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的内容。
再如,1992年29题: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下面是第二自然段: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宇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假如概括为“宋、元、明竹画家大批涌现”,是以偏概全;概括为“宋、元、明竹画风格独特、技法高超”,也是以偏概全。
假如概括为“苏东坡画竹气魄极大,倪云林风格独特,王绂技艺高超,徐渭所画精绝”,就是以罗列代替概括,因为这只是罗列文中的材料,不是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概括内容要点时,一要注意不能遗漏“宋、元、明时期,竹画家大批涌现”这个要点;二要注意不能遗漏“风格独特、技法高超”这个要点。
判定能力训练
阅读任何种类的文章都需要准确的判定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样说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思想倾向?这一番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说?在众多的说法中,哪个或哪些说法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的?等等,都是对文中信息做判定的形式。读懂文章,特别是读懂比较难一些、深一些的文章,必须具备较强的判定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判定能力不是一种技巧,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而形成的认识。不能把训练判定能力的过程简单化为“解题技巧训练”。我们举个例子:1990年阅读测试材料中有这样一番话: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平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就训练判定能力而言,这是一段绝好的材料。读者可以做出哪些判定呢?
“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以体会出:作者批评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明确;作者反对增加文言文的比重;作者委婉地指出了其他(甲或乙)发言者的意见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丈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丈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可以体会出: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这项要求根本无法达到;教学大纲不应当提出这项要求;不能够用牺牲现代文学习去适应根本无法达到的“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
你能够做出以上判定吗?
再如2001年18题: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下面是文中有关文字: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予·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予·椒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这是要求判定材料归属的题目,是高考经常涉及的试题。
A项:《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文中“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可以判定,这一项属于用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的证据。
B项: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文中“……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可以判定,这一项也属于用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的证据。
C项: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文中“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可以判定,这些话引出“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的说明,与证明或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无关。
D项:《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文中“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可以判定,这番话用来证明“飞廉”不是“铜马”,从而否定了“飞廉铜马”一名。
可以这样说,辨析、概括、判定是实用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阅读活动的成败,每个考生都应该重视这些基本训练。
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活动的实用价值,大量的阅读活动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这时,阅读能力就具体化为处理信息的能力:辨析、判定、筛选、组合、转换等等,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辨析能力。
辨析,指辨析信息的各种形态:这样表述不等于那样表述,这样表述与那样表述的意思其实是相同的,一种语意可以兼容多种样式的表述,表述貌似相同,语意很可能大相径庭……这些,每年高考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阅读测试都要涉及,平时语文学习中偏偏缺乏甚至几乎没有这项训练,因此,考前必须进行专门训练。
训练中,要努力培养严密思考、精确表述的基本功,要养成善于敏锐地辨析不同形态的信息之间细微差别的能力。
让我们以2001年19题为例,谈谈辨析能力的特点以及辨析的基本过程。
题目: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下面是原文的最后一段: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丈,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辨析备选答案的表述与原文表述的异同,是解题时常用的辨析形式。原文中说“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A项“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从范围上曲解了原文,原文中说“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可见,“二句”指的是“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B项则说成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从指代关系上曲解了原文,原文中说“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也就是说,用“飞燕”意在比喻而不是比较;C项“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则用“比较”曲解了原文的说法;D项“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正是对原文中“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的正确转述。
可以说,这道试题的解答过程大体展示了“辨析”的基本过程。读准原文,读准备选答案,准确辨析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有时,“辨析”的对象是四个备选答案,“辨析”的任务是看四个备选答案中哪一个是对文中某个概念的正确(错误)阐释。
例如,1998年23题: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下面是文中有关文字: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四个备选答案都是阐释“转基因作物”这一概念的,辨析的时候,要抓住“转”这个关键动作。A项“产生额外特性”,B项“产生……额外基因”,C项“杂交”,说的统统不是“转”;只有D项“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才是对“转基因”的正确阐释。
概括能力训练
高考试题涉及的概括能力,主要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概括内容要点常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用复述冒充概括,二是用空泛的话代替概括,三是偏离规定的话题随意“概括”,四是以偏概全,五是以罗列代替概括。
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高考试题为例,谈谈怎样进行概括能力训练。
1995年25题:第二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每条不得超过8个字)
答:第一种弊端是□□□□□□□□
第二种弊端是□□□□□□□□
第三种弊端是□□□□□□□□
下面是第二自然段: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有的同学这样概括第一种弊端:“读古书不问用处”,就犯了用复述冒充概括的错误,“读古书不问用处”只是对原文的简要复述,没能概括什么。“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的内容装进头脑里去”——可以概括为“死读古书”,“死记书本”。“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概括为“不管应用”正确;概括为“轻视实践”更好。这第一种弊端的正确概括是: “读书只想死记内容”或“死记书本,轻视实践。”
有的同学这样概括第二种弊端:“学习上的教条主义”,就是用空泛的话代替概括。把这“教条主义”具体化——“生搬硬套作文程式”,就是正确概括了。
概括内容要点时,角度一定要正确,不能偏离话题范围而随意“概括”。“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拿‘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 就不管。”——这一番话的话题是确定的,谈旧式教育利禄主义的教育目的,因此要紧紧扣住“目的”来概括这第三种“弊端”:“只追求功名利禄”。这里,“只”字已经涵概了“至于……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的内容。
再如,1992年29题:简要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下面是第二自然段: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宇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假如概括为“宋、元、明竹画家大批涌现”,是以偏概全;概括为“宋、元、明竹画风格独特、技法高超”,也是以偏概全。
假如概括为“苏东坡画竹气魄极大,倪云林风格独特,王绂技艺高超,徐渭所画精绝”,就是以罗列代替概括,因为这只是罗列文中的材料,不是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概括内容要点时,一要注意不能遗漏“宋、元、明时期,竹画家大批涌现”这个要点;二要注意不能遗漏“风格独特、技法高超”这个要点。
判定能力训练
阅读任何种类的文章都需要准确的判定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样说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思想倾向?这一番话,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说?在众多的说法中,哪个或哪些说法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的?等等,都是对文中信息做判定的形式。读懂文章,特别是读懂比较难一些、深一些的文章,必须具备较强的判定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判定能力不是一种技巧,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而形成的认识。不能把训练判定能力的过程简单化为“解题技巧训练”。我们举个例子:1990年阅读测试材料中有这样一番话:
丙: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平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就训练判定能力而言,这是一段绝好的材料。读者可以做出哪些判定呢?
“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以体会出:作者批评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明确;作者反对增加文言文的比重;作者委婉地指出了其他(甲或乙)发言者的意见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丈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丈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可以体会出: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这项要求根本无法达到;教学大纲不应当提出这项要求;不能够用牺牲现代文学习去适应根本无法达到的“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
你能够做出以上判定吗?
再如2001年18题: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下面是文中有关文字: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予·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予·椒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这是要求判定材料归属的题目,是高考经常涉及的试题。
A项:《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文中“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可以判定,这一项属于用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的证据。
B项: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文中“……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可以判定,这一项也属于用来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的证据。
C项: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文中“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可以判定,这些话引出“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的说明,与证明或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无关。
D项:《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文中“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可以判定,这番话用来证明“飞廉”不是“铜马”,从而否定了“飞廉铜马”一名。
可以这样说,辨析、概括、判定是实用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阅读活动的成败,每个考生都应该重视这些基本训练。